美國地大物博,垃圾處理到現在還有70%是填埋方式,日本80%以上在焚燒。中國走過的路好像是跟著德國的道路走,比較德國管理體制,幾十年強德國垃圾管理在衛生部,后來轉到內政部,后來到環境部。中國很類似,92年之前在衛生部,后來轉到建設部,但是現在一團糟,建設部在主管,環保部在說話,權力在發改委,我們的狀態有點像德國30年前的狀態,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國有關垃圾的法規標準都是在90年代制定,包括分類收集、循環經濟、基本的技術發展。
維爾利原來是德國公司,也是90年代末聯合國援助中國的項目,當時的時代中國最大問題是垃圾填埋場滲濾液,引進了德國MBR技術,到現在也是垃圾滲濾液處理主導技術。07年實現本地化,11年創業板上市,公司變化很快。公司從滲濾液處理轉向更多的垃圾處理前端,餐廚垃圾今年業績可能會超過滲濾液,公司更多轉向垃圾的綜合處理。杭能環境是中國生物沼氣行業最大的企業。公司生活垃圾綜合處理-機械生物處理技術,有更多意義:有機物、溫室氣體、能源利用等意義。中國垃圾處理要解套需要發展過程,除了政治層面改革以外,從技術層面也需要突破。分類收集后的根本問題還是要有嚴格的處理標準、嚴格的排放標準。
機械生物處理技術:這20年的發展,在歐洲垃圾處理領域是一個技術突破,可以直接利用混合垃圾進行厭氧處理,機械生物處理技術和厭氧消化技術結合,技術關鍵在于有機物分離,厭氧消化技術的關鍵不在于生物過程,而在于前端物料。德國維爾利公司所在地居民不愿意分類收集,也不愿意焚燒,也不能進填埋場,當時這個技術發展起來。垃圾可以分為:有機質(生物沼氣、水處理)、可燃物(高熱值燃料)、惰性物質。
該技術關鍵有機質分類可通過高壓解壓、篩分、淋濾水解、螺旋。該技術采用的是淋濾水解技術,簡單說將混合垃圾進行沼液回流,有機質水解,通過自然淋濾和末端擠壓脫水(限制150mm物料直徑),實現生物降解有機質分離,垃圾接收(粗大物料截留)、機械分類分選(方便末端擠壓脫水),第二步工藝核心是淋濾水解,然后擠壓脫水。
淋濾水解后的物料能達到含水量40%,熱值達1800-2000大卡,經過10天生物干化,達到10-15%含水量,很容易通過機械分選將惰性物和可燃物,甚至生物質和熟料分選出來。生物質可進行厭氧消化,可燃物在德國可以跟水泥廠、電廠結合起來,德國有明確法規,發電廠可以用25%這樣的RDF燃料,將垃圾處理進行能源化過程,這一處理過程是冷處理,是生態的過程。
該技術在國內的實踐,與國內城市交流和參觀,有些城市也在做這方面的考慮。國內這幾年,上海也做了機械生物處理方面的探討,也有比較多的失敗的案例,原因是德國有很多很好的技術,技術引進過程曲折,技術轉移并不僅僅是圖紙,很多的know-how在工程師腦子里,要有很好的合作,另外在德國應用的技術在國內并不一定適用國內,如餐廚垃圾處理,但德國的餐廚垃圾主要是超市過期食品,跟國內餐館垃圾不同,里面成分復雜,因此這一過程必須要有創新。
公司廣州花都項目正在實施,廣州鄰避運動很激烈,垃圾焚燒很難上,該項目正在環評,這種新技術存在一定問題,并不是因為工藝技術新的問題,主要是國家層面缺乏有關的技術標準、商業模式,更多是政府方面協調不同行業之前的沖突與合作。RDF價值如何實現是個問題,如水泥廠愿意用,但不愿意付費,如果焚燒發電可以直接轉化為電能,公司也在進行創新,如經過適當的技術處理再使用垃圾焚燒,原因是百姓敏感的二惡英問題,公司將有機質進行沼氣發電利用,把高熱值的物質去焚燒,目前公司也在計劃推進一些項目落地。
餐廚垃圾:現在國內已經在實施的項目和企業(包括國內和國外在中國的項目)出現的問題是沒把餐廚垃圾做好,原因是厭氧消化客觀上要求不能有沉淀物、漂浮物,反應器是不能隨便打開的,所以必須要求前段物料處理非常適合才可以,否則就會有問題。公司自己在幾個關鍵問題上,第一如何分選,餐廚垃圾沒有分類,如何適應,公司發展了自動分選。第二怎么有效除渣,通過水解除渣將不適合厭氧的物料去除。另外油脂分離。厭氧技術很成熟,但國內的厭氧反應器探討的程度還是不夠的,比如為何白龍港出來的污泥還是很臭?還是有很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如厭氧反應器短路問題,任何物料進來在甲烷化之前都要有4天,可能有20-40%物料沒有經過消化就出去了,必然會臭,因此新型厭氧反應器需要加強。
總結起來,第一中國特色垃圾問題就需要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包括必要的政策;第二,有機質能源化角度去解決混合垃圾問題可能更生態和環境友好;第三,中國需要一個頂層設計,現在垃圾處理是市長頭疼的問題,但沒有頭疼到中央,幾個部委之間的職責權利很混亂,從整個管理體系整合,需要必要的法規體系。
如有問題,隨時交流!
-----------------------------------------------------------------------------
中信建投煤炭與環保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