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編者按:環境保護,人人有責。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將公眾參與作為一項基本原則,明確了公民享有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改變了以往環境保護主要依靠政府部門單打獨斗的傳統模式。如何才能讓公眾更好的參與進來?
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主任黃成德在由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主辦,立昇企業支持的“移動互聯時代對環保產業的影響”主題征文的投稿中分享了他對此的思考。他認為,公眾參與通過移動互聯網建立的互動平臺,改變了以前由政府監管部門和治理單位等利益方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格局。
由于移動互聯網上搭建的互動平臺最能體現公眾參與的功能,幫助政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4年1月,清鎮市政府與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正式簽訂協議,將7個政府部門是否認真履職,以及67家規模以上企業是否達標排放,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交由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進行〝獨立第三方監督〞。希望通過2年的努力,共同打造〝清鎮模式〞向全省推廣。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涉及多學科、多部門、多利益群體的社會管理系統工程,信息的對稱和傳遞形式決定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工程的效率和質量。移動互聯網的問世和智能手機的運用,為公眾廣泛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便倢。
貴陽市是全國唯一的〝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與政府合作,帶領全市環保志愿者,從2010年起,承擔貴陽市境內長江、珠江兩大水系98條河流、17個集中式水源地公眾監督保護,以及環境司法維權的任務。
以前各志愿小組在巡河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及時把發現的污染源和破壞行為,傳遞給行政執法部門,以便讓執法人員訊速趕往現場處置。投訴舉證是需要現場照片或視頻的,當時智能化手機尚未普及,以普通市民為主體的志愿者,只能用相機拍攝現場后,晚上回到家中把圖片配上文字說明,通過QQ傳到中心群中,再由我們的專職工作人員分別發送給相關執法部門處理。經過一番周折,從發現污染源或破壞行為,到執法部門獲知信息并趕往現場處置,常需要24小時或更長時間。
2012年,智能手機開始在全社會普及。志愿者爬山涉水巡查不必再帶笨重的照相機或攝像機了,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完成舉證的圖像或視頻需要。但在環保志愿者和政府執法部門之間,由于還缺少一個在互聯網上的互動平臺,環境破壞行為仍然得不到快速處置。尤其是對企業間隙性的偷排行為,常常因為缺少官民互動平臺造成的信息傳遞緩慢,每當執法人員趕到現場已時過境遷。
2013年4月,貴陽市生態文明委(由環保局與林業局合并而成)經批準正式建立新浪官方微博,從而搭建起政府與公眾及各新聞媒體之間的互動平臺。我們和政府商定,利用新浪網上的官方微博,建立一整套官民合作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工作機制規定;市民或環保志愿者,通過手機在污染現場拍攝后舉報到官方微博公布于眾,轄地監管部門見舉報后,執法人員必須1小時內抵達現場處置;相關部門在5個工作日內,將處理結果通過互聯網公開回復舉報人;其間各新聞媒體派記者跟蹤報道,對監管不力或艱期整改不達標單位,則由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向生態環境保護法庭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或行政訴訟。
通過官方微博,我們和省、市領導及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成了網友,他們通過官博或微信這個互動平臺,收集和了解社情民意。在官方微博及微信上公開舉報污染破壞行為的另一好處是,一經舉報便將環境破壞事實置于全社會關注之下,避免了可能存在的監管部門與被監管者之間的暗箱操作,也減少了可能存在的行政干預,調動了公眾參與積極性。
垃圾入河現象在國內城鄉比較普遍,為喚起沿岸居民和當地相關部門關注并解決這一問題,經過策劃和建立行政監管和問責機制,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和貴陽市生態文明委,于2013年4月19日共同發起〝貴陽河流污染全民拍〞行動。60余名環保志愿者共舉報17條河流部份河段存在垃圾入河現象,見到舉報后當地政府均立即采取措施,出資打撈清運垃圾或修建垃圾站,一個月內解決了17條河流的垃圾入河問題。在貴陽市民一片叫好聲中,沿岸居民和基層政府的環保意識得到提升。
南明河是貴陽市人民的母親河,多次治理效果不佳。為配合南明河再次治理和監督各治理單位,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與貴陽團市委及貴陽市生態文明委等單位合作,于2013年6月15日聯合舉辦為期2年的〝水精靈守護母親河〞公益活動。由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主任黃成德擔任志愿者服務總隊長,帶領200多名經過專業培訓的志愿者〝拍客〞,以貴陽市生態文明委和貴陽市城管委2個官博為互動平臺,公開曝光并監督南明河在治理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公眾參與通過移動互聯網建立的互動平臺,改變了以前由政府監管部門和治理單位等利益方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格局。例如,中曹水廠取水口和輸水渠污染嚴重影響水質、市政截污大溝多處爆管、多處污水直排南明河、下游水庫因水體富營養化形成的水上草原。在官博上的公開舉報,驚動了市人大,市政協以及市委主要領導,有數起舉報還促成了市人大和市政協的專題調研。
在環境維權的司法實踐中,隨著公眾參與能力的提升和移動互聯網互動平臺的作用突顯,從2013年開始,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與貴陽市公安局、檢察院的生態保護部門相互配合保護生態環境。順海環城林帶、百花湖、烏當濱河路等多樁涉林、涉土案,就是先由環保志愿者進行暗訪、調查取證后,通過警方、檢方建立的官博,或公益環保機構與司法部門共同建立的微信圈公開舉報,然后由公、檢機關完成立案、偵查、起訴等司法程序,對環境犯罪起到了打擊和震懾作用。
實踐證明,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高效快倢功能,并在此基礎上搭建官民互動的信息平臺,并建立一個體現公平公正、高效的長效工作機制,有利于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作者系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主任黃成德,原文題目為“移動互聯網在貴陽市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