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劃帶動分區規劃、區域規劃環評工作是福建省廈門市城市建設與發展的“秘訣”。
早在2008年,廈門市就開展了《廈門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功能定位與空間布局)環評工作。2010年,廈門市又編制了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廈門港總體規劃、廈門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及線網規劃及海西重點產業發展戰略環評。
這些代表城市建設框架的大規劃,成為指導廈門市后續開展專項規劃、分區規劃、區域規劃環評工作的重要依據。以此為基礎,廈門市先后開展了22項各類規劃的環評審查工作。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及發展定位,廈門市進一步優化城市整體布局、調整經濟產業結構,明確了環境與生態立市的指導思想,提升了環境保護在城市發展中的地位,確定了廈門島內外一體化城市新框架。
根據區域規劃環評要求,廈門的工業發展重心進一步向島外轉移,逐漸朝著“島內退二優三、島外強二進三”的戰略目標發展。通過實施提升島內、拓展島外的差別化產業發展戰略,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積極推動島內工業向島外轉移和聚集,形成島外分工明確的工業園區。
同時,廈門市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態系統的保護,合理劃分功能區,加強重點功能區的保護。編制并實施《廈門生態市建設規劃與實施綱要》,島外4個區已經獲得省級生態區的命名,146個行政村通過省級以上生態村命名,全部鄉鎮(14個)通過了國家級生態鎮考核驗收或命名。
在大規劃的帶動下,分區規劃也得以制定和實施。廈門同安區域發展規劃分區規劃提出,近期通過居民搬遷、用地置換、綠化帶隔離等方式優先解決產業與居住混雜的環境問題,不得在工業區和工業區影響范圍內規劃新建集中居住區。
這一分區規劃明確要求,城東工業區不再發展化工,有條件的化工企業應搬遷。落實各工業片區環境準入要求,禁止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項目入駐建設。
按照總體規劃發展方向及環評審查意見,廈門市編制了《廈門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出臺《廈門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部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導向》、《海峽西岸經濟區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基地工作機制》等產業政策,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據統計,2013年,廈門市電子、機械兩大主要支柱行業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3032.7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4.8%,拉動工業總產值增長11.3個百分點。同時,廈門市還按照規劃環評工作意見,加強對海洋和海岸帶、濱海濕地、水體、山體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