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重了,環境問題火了,環保政策也熱了。
財政部力推PPP模式,環保部起草政府購買環境公共服務的指導意見,發改委研究制定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環保政策密集襲來,環保產業形勢一片大好時,環保企業似乎迎來了春天。
然而,記者采訪了解到,企業反應卻出奇的平靜。7月19日,在2014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日成道出了很多企業的心聲:“如果不打開枷鎖,讓市場去說話,再多的環保政策也是虛擬的‘高大上’。”
枷鎖都有哪些?價格是其中之一。戴日成表示,一談到自來水價格,政府立馬頭疼,馬上上升到民生問題和安全問題,但水價這么低,讓環保企業如何去做呢?
在環保領域,政府應該做什么?環保部科技司副司長胥樹凡認為,環保企業其實并不需要政府給予多少財政資金的支持,關鍵是要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政策利好
“今年年初的財政工作會議上,三個半天中有一個半天是樓繼偉給全國財政系統做PPP的動員和培訓。”7月19日,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如是說。
PPP與環保產業有何關系?在賈康看來,PPP可以把民間資本引入過去只有政府才能做的領域里,如公共工程、基礎設施等,而環保產業恰好是其中之一。這樣一來,環保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得以打開,環保產業也將迎來很好的機遇。
財政部力推PPP,發改委也不甘落后。在當天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馬榮表示,目前由發改委牽頭,正在研究制定第三方治理的改革措施。作為第一批中央重大改革措施,該項工作預計今年年內完成。
胥樹凡也表示,隨著國家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環保部也正在起草關于做好政府購買環境公共服務的指導意見,已經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見,預計很快會發布。
他解釋說,過去,政府花錢購買很多設備,但是其治理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作用可能不一定很明顯。如今,通過政府購買環境公共服務,政府不再買設備、工程,而是買一個實實在在的環境質量,政府的投資效益大大提高。
金州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蔣超表示,與以往相比,當前環境政策最大的不同是“各個部門都重視了”。如今各部門都行動起來了,這將是一個好的開始。
在此政策利好下,胥樹凡預測,我國環保產業將進入又一個發展的高潮期。環保產業的領域,環保服務的范圍、方式和商業模式,資本渠道的開拓,以及政府環保政策的取向等都將發生巨大改變。
企業冷對
面對突然熱起來的PPP,蘇伊士環境集團中國區執行副總裁孫明華卻頗感奇怪。她說,10年之前她就講過PPP,但大家聽了也沒覺得怎么樣。今天突然間財政部、發改委開始提了,于是各個方面就都在做。
而第三方治理,國外其實一直都是這樣做的,但中國則不是,比如中石油、中石化都有自己的環保企業,子公司做母公司的業務,結果使得政府難以監管,治理質量也很難保證。
國電清新董事長張開元也對這種“偽第三方治理”深有體會。他說,脫硫領域是第三方治理的先行者,早在2008年就開始了,這方面國電清新受益匪淺,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主要是排污企業不愿意開放市場。他們認為有利可圖的,會當成一個利潤來源,交給自己的子公司做;他們認為做起來會虧本的,才拿出來給第三方公司做。
張開元甚至曾向發改委建議,脫硫脫硝的補貼力度不要再加大了。因為如果補貼力度繼續加大,所有的治理項目都變成了盈利項目,污染企業就更不愿意拿出來了,市場就變沒了。
而且,在中國,第三方治理項目還存在風險。孫明華表示,在很多園區,環境企業都是作為第一批企業被引進的,然后再當做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吸引其他企業。但如果這個園區發展不起來,或者園區為了吸引其他企業犧牲環保企業的利益,環保企業的前期投資就會出現很大風險。另外,環保企業還要對整個園區的環境承擔責任,隨著國家監管越來越嚴,這方面的法律風險也在逐漸加大。
此外,戴日成還表示,中國的環保企業有兩個枷鎖:一是價格,之所以多年來供水的安全形勢越來越糟,并不是說供水企業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水價太低了,束縛了企業的服務水平;二是標準,只有高標準才能催生新技術、新服務,“過去我們覺得空氣形勢不錯,因為那時候只有PM10,美國人搞了PM2.5,我們才知道了霧霾。”戴日成說。
戴日成認為,如果這兩個枷鎖不打開,僅憑PPP模式和第三方治理,環保企業還是做不大。
政府該做什么
在桑德環境董事長文一波看來,要想解決好環境問題,政府首先要有所作為。現在很多時候,官員遇到環境問題都是“繞著走”。例如,發生垃圾焚燒鄰避事件了,總有地方政府表態“如果老百姓不同意,我們就堅決不上”,然后再在民眾看不見的時候亂埋亂填,這種官員反而頗受百姓歡迎。
其次,政府要有長遠的目光。杭州錦江集團總經理王元珞表示,杭州的垃圾無害化處理曾經走在全國前列,很早就有4個垃圾焚燒廠,能解決掉全市50%的垃圾。后來,領導頻繁更換,由于官員任職都是短期的,只要在自己任期內沒有垃圾圍城的迫切問題,很多人就不去考慮長遠的垃圾處理問題。而與此同時,在高速的城市化進程當中,杭州的垃圾產生量卻增長飛快,1998年時只有2000噸/日,到如今已經突破10000噸/日了。這時候政府再急切地啟動垃圾焚燒項目,加上溝通不暢,最終就導致了群體性事件。
除了以上兩點,最重要的還是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胥樹凡表示,近日在中南海舉行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企業不需要國家的產業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企業自己就可以做好。
這一道理在環保產業也適用,胥樹凡接觸過很多環保企業的老總,他們也表示,其實并不需要政府給自己多少財政資金的支持,關鍵還是要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