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技術只是手段,要從問題出發
小秘書:
“智慧城市”無疑是城市的前沿課題。之前我們也分享過多篇對智慧城市的討論與案例(可回復“智慧城市”取閱)。不過今天還是第一次分享中國業內人士自己的體會與建議。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所研究主管杜競強先生與市政廳分享的對智慧城市的體會與建議,與我們自己的實際經驗或許會更加貼合,更有針對性。
杜競強先生為我們講述的,不僅是理論與過往經驗,其中更有中國現實存在的問題。另外,他還分享了一些從城市問題出發、營建智慧城市的具體操作方式與案例,可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未來市政廳還會繼續關注對于智慧城市的各種思考與實踐當中的應用。小秘書非常期待分享您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過去幾年,智慧城市在中國的發展,更像是一個由IBM等大型IT廠商主導的營銷活動,而非對城市發展新理念的探索。從IT廠商的定義看,智慧城市似乎跟之前的“智能城市”、“信息城市”等側重于信息系統硬件升級的概念沒有太大區別。
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政府、城市研究者們也對“智慧城市”給出了定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來自紐約大學的Anthony Townsend教授,在其專著《智慧城市》中,智慧城市被定義為“一個將信息技術與基礎設施、建筑、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我們的身體相結合,來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城市”。這個定義賦予一個切實的優越性——通過更好的手段更好地解決城市問題。這無疑是一個能吸引市長們的定義。
理想城市理論的經驗與教訓
縱觀歷史上的理想城市理論,其無不是在時代進步基礎上提出的、被認為能更好地解決問題的城市理論模型。花園城市希望利用剛成熟不久的輸電技術,通過鋪設電網,來拯救被上百萬煤爐搞得烏煙瘴氣的倫敦;而汽車主導的城市,則基于汽車的大量普及,期望通過修建大量連接城市與郊區的高速公路保持城市活力。這些嘗試的出發點,都是尋求解決當時迫切的問題。最終這些模式效果卻不理想,甚至帶來日后更多問題。總結起來,有兩大原因。
第一個原因,簡·雅各布斯在她的各大著作中已做了最詳細的總結:這些模式,都是由當時的城市規劃與決策的精英們出于自己對理想城市的理解、出于對技術帶來的可能性的想象而創造出來的城市建設模式,其中忽略了城市系統的復雜性,特別是人與社區對城市生態的重要性。為了建設理想城市,人們拆掉了原本生機勃勃的社區,毀掉了天然的田園,造出了許多“沒人要的(no one wanted)”的建筑群落。
第二個原因往往更容易被忽視。那就是,每當有新的技術突破出現,就會有人認為新技術的出現本身能解決以往解決不了的城市問題,而且人們總是傾向于相信“這一次不一樣”。ICT(信息、通信和技術)技術的飛躍看起來正像是一次“不一樣”的技術突破。IBM、Cisco等IT企業的智慧城市系統解決方案幾乎都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上:更大的數據、更大的電腦、更大的模型能解決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以反對通過數字建模尋求城市問題解決方案而著名的道格拉斯•李在1973年就寫到:“計算機速度和容量都飛速提升,于是一些學者相信,以前為城市建模失敗,都是因為硬件的限制,現在問題可以解決了。這樣的相信是毫無依據的:更大的電腦只是允許更大的錯誤。”
事實上,利用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基于數理建模的城市管理系統,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所嘗試,至今都沒有一個理想的成果。究其原因,全球研究城市建模的領軍人物——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Michael Batty教授解釋:“因為(過去的研究者)把城市當做一個自上而下的封閉系統,而忽略了更廣泛的外部環境影響。”
歷史的教訓應該被吸取。在探索城市治理優化的過程中,一方面,應該進一步加深對城市系統的理解,讓決策者、規劃師對基層現實有更準確的認識;另一方面,技術本身不能解決任何城市問題,但先進的技術能成為城市問題解決方案的優良手段與工具。
ICT技術的迅速發展,無疑在上述兩方面給城市治理的優化帶來了諸多可能。首先,大數據及大數據分析工具能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現實狀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更重要的是,ICT技術的發展讓溝通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為決策者和規劃師與一個社區乃至一個城市的民眾進行真正有效的溝通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這方面的嘗試可能才是智慧城市的真正智慧所在。
不可否認,已經有很多ICT技術應用有效改善了城市治理。但在各大國內外IT企業的猛烈營銷攻勢下,也出現了諸如各地扎堆建設云計算中心、紛紛上馬智慧城市管理系統的亂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回到城市治理的本源——城市之所以需要治理,是因為有一些復雜的城市問題,不能通過個體行為簡單得到解決——從城市問題出發,尋求解決方案優化之道。
了解ICT技術的優勢和局限
技術只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而非目的。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首先要從具體問題出發,在技術選擇上“只買對的,不選貴的”,如果一個基礎的ICT應用能解決問題,那就沒必要采用一個復雜的應用。紐約市就曾通過開通一個公共郵箱帳號,解決了因保障房改造項目信息溝通不暢導致的政府與居民矛盾激化的問題。
政府應該意識到ICT技術的局限性。例如,智慧城市技術可能在治理交通擁堵、打擊犯罪領域有較高效率,而在降低能耗領域不那么明顯。為了對ICT技術的使用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政府可對各種ICT技術進行一次評估,了解技術的優勢與局限,為各部門提供一個“推薦”及“不推薦”清單,指導各部門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對技術應用的決策。
為中小企業創造條件
從城市問題出發的智慧城市發展,意味著具體的問題解決方案是針對具體問題的特別定制。同時,許多問題的解決方案,所需要的并非高速運算能力、巨大的管理系統,而是以較低成本實現的、更優秀的交互設計所帶來的溝通效率提高。在這兩個領域,ICT中小企業相對大企業通常具有優勢。首先,中小企業比大企業更能靈活地針對具體需求定制產品;其次,中小企業在成本上有顯而易見的優勢,這不僅體現在單個項目的報價上,同時中小企業也不會因維持整體運營的需要而傾向于對政府推薦大項目,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事實上,世界各國都意識到中小企業將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中堅力量,從政府采購、資金支持等多個領域鼓勵中小企業參與智慧城市建設。例如,波士頓改革了政府采購流程,在一定數額以下的政府采購項目將不必走政府采購的默認程序,可以較靈活地獲得批準;紐約的APP競賽引入了更多投資方,對獲獎的開發者提供全方位的資金與技術指導;倫敦的《智慧倫敦計劃》更是提出了具體的“在2016年前投資2400萬英鎊以上,以提供廉價超高速帶寬給中小企業,并幫助22000個中小企業獲得該寬帶;在2020年前支持20萬個科技崗位”等政策目標。如果中國要建設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智慧城市,不能忽視對中小企業的重視。
(作者系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所研究主管。圖片來自微信公眾號wengone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