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陳小祥
他是商人,也是文人。他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天之驕子,還是有著30多年黨齡的中共黨員。他從政,從商,從文,他的人生路徑見證了中國一段時期社會變革的縮影。他就是環保城一期業主,江蘇省振興節水工程技術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南京若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小祥。他注重修養,誠信經營,善于合作,責任意識強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儒商。
儒商陳小祥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與陳小祥總經理碰面,了解了他的故事和理念。也許,我對環保商人的認知還會停留在傳統的印象中。陳總和一般的商人不一樣,他的人生經歷,代表了一部分環保企業家對行業的情感基礎,以及對環保商業價值和文化的認知和追求。盡管他們的企業規模不是很大,但是他們所堅持和倡導的理念,卻是能夠引導行業進步升華的寶貴基因。
時代的幸運兒
“我們是那個年代的幸運兒。”對于早期的經歷,陳總略顯自豪。1981年,高考制度剛剛恢復不久。陳總從一個農家子弟,在錄取率極低的情況下進入了大學,得到了國家的培養。畢業后被分配到省級機關,做過廳長秘書。先后到計劃處、辦公室、行業管理處、財會處等多個部門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和閱歷。
幾年以后,陳總的能力得到了組織的認可,他被派到省直屬的一個中外合資公司擔任總經理。可以說,這是他由政轉商的開始。那是一個做法式面包蛋糕的企業,在當時還屬于高端行業,名字叫江蘇京僑食品有限公司。在這個企業里,陳總的商業天分得以充分施展。短短兩年,該公司就從南京的地方企業,一躍成為江蘇省的知名企業。
那個年代,變革無處不在,也充滿機遇。陳總的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很快被江蘇省水利廳相中。水利廳響應國家號召,打造節水工程,計劃籌建公司。陳總被作為項目籌備人才引進。這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業務跨度很大,但也是陳總進入環保領域的開端。成立的公司叫江蘇省振興節水工程技術設備有限公司,主要面向農業灌溉技術工程領域。在陳總的努力下,該公司在推動當時江蘇農村灌溉技術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機遇與抉擇
如果說,之前,陳總的從政、從商之路一直在體制內行走的話。那么,從2005年開始,面對新的機遇,陳總做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擇,開辟了一片嶄新的事業天地。
國家體制改革,推行政企分開和股權轉讓。陳總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就將振興公司的股權購買下來。這一下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轉變,一是企業性質由國有變成了民營,雖然失去了政府的強大支持,但卻能和市場經濟更好地接軌;二是陳總個人從國家公職人員變成了企業主,雖然脫離了體制,卻得到了絕對的決策自主權,從而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商業才能;三是企業的經營范圍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農業灌溉領域向更具市場空間的環保水處理行業擴展。
談到之所以要將企業向環保領域擴展,陳總說:家鄉宜興是環保產業之鄉,將企業轉型做相關水處理領域具有天然的優勢。而對這個產業的判斷,陳總認為江蘇省雖然有很多水,但水污染嚴重,可用的優質水其實不多,屬于水質型缺水,水資源需要治理。所以水處理行業既造福于民,又前景無限。科學的判斷,不懈的努力,陳總開始了在水處理行業的開創之路,并不斷取得成功。
目前,振興公司在環保城設立了辦事處,并在宜興合資興辦了一流的水處理設備生產基地,具有自主研發、生產各種水處理環保系列產品的能力。形成了以水處理技術為核心,專業提供水處理技術、設備,實行設計、制造、安裝、調試、技術培訓等一條龍服務,提供“交鑰匙工程”。先后為國內幾十家大中型企業提供過水處理技術服務;已向全國10多個省市銷售各種水處理環保設備,在石化、食品、化工、電鍍、煤炭、熱電廠、市政(自來水、污水)等行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不忘初心
做一個儒商,是陳總給自己的定位。的確,商場上的摸爬滾打,事業上的蒸蒸日上,并沒有在陳總身上留下多少商人的氣質。中國正統的教育背景,體制內的長期熏陶,給陳總留下的是一種斯文而正氣、博學而謙遜的形象和氣場。這也造就了陳總對商業價值文化的特有認知和追求。
“誠信是經商之本。”對于環保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陳總有自己的觀點。他說:之前,振興公司獲得項目,會采用分包的一些形式。但由于行業內普遍存在利潤最大化的商業邏輯,在品質與成本之間很難把控,而品質與誠信,卻是振興公司的第一追求。所以近幾年,公司開始調整思路,要加強對品質的控制。具體有兩個措施,一是隨著公司多年的積累和技術力量的成熟,對一些大型的工程項目進行專業的自主化操作,盡量避免分包的形式;二是通過與大型環保集團公司合作,引進更加先進的技術和理念,保證實施項目的高質量品質。兩個方面調整思路,表明了陳總和他的振興公司對品牌、形象、信譽的追求。同時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同。2013年被評為“江蘇省用戶滿意服務明星單位”、“江蘇省質量誠信AAA級品牌企業”。
隨著事業的發展及閱歷的豐富,陳總對環保的認知越來越深刻,結交的圈內朋友越來越多,事業也越來越向著適合自己愛好的方向延伸。2012年,陳總投資創辦了南京若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收藏經營紫砂、陶瓷、書畫等藝術品,開始了文化與環保的完美結合。陳總說:記得從小學起我就喜歡寫寫弄弄,算是喜歡書法的吧!慈母又很早做茶壺養家糊口,自己從小耳濡目染,故對家鄉的紫砂茶壺、花盆等情有獨鐘。回顧自己前半生,先從政,后經商,再操文。有些雖然是組織安排或生計所迫,現在則是自己的真心選擇,做為人生的最后歸宿,同時為繁榮家鄉陶瓷文化盡些綿薄之力,我想也不枉費人生、枉為陶都宜興人吧。
若深文化實現了陳總對文化事業的理想追求,同時也促進了其環保事業的發展。他說:宜興紫砂茶壺世界馳名,紫砂產業也是環保產業是延伸。紫砂壺泡茶不變質,既是藝術品,也是使用品,是文化產業,也是環保產業;還有環保產業本身也需要文化,需要文化的東西來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與提升;再就是本人喜歡交朋友,以“茶”會友、以“壺”為媒,而且圈內的很多做環保的朋友都喜歡家鄉的產品和文化,能夠增進相互之間的友誼。
結緣環保城
若深文化也叫若深堂,其室內掛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鮑志強專門創作的書法作品“推陳出新融會古今”,寄語了若深文化以及陳總本人的藝術追求。陳總在環保城的辦事處位于35棟14-15號,掛有江蘇振興節水和若深堂兩個牌子。他室內的風格和普通的環保公司完全不同,古樸而典雅。“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兩間普通的店面,因為特有的文化氣息而顯得別具一格。
由于環保城集聚了很多環保企業,陳總在這里經營多年,自然而然集聚了很多圈內人士。加上他善交朋友,結識積累了很多事業伙伴,幫助了振興公司的發展壯大。在陳總看來:環保城是一個基地,更像是一個大家庭,環保界人士在這里經營和交流,久而久之大家形成了深厚的感情,是商業伙伴,更是生活益友,這是他在環保城最大的收獲。而這種收獲,不是簡單的用金錢指標可以衡量的。
說起當初在環保城購買店面,還有點小故事呢。陳總說:當時環保城剛剛建好,一期的店面就被搶購一空。自己剛想拓展水處理行業的業務,急需在宜興設點。一直聽說有個環保城要建,沒想到有一天跟朋友聊起,說已經賣完了。情急之下,找了政府領導,好不容易申請到了兩間的購買名額。完了一看總價,自己的資金還不夠,于是將南京的一套住宅房賣掉之后,才籌齊了房款。陳總之所以迫切的要購買環保城的商鋪,除了“剛需”之外,更有戰略眼光,最多的還是緣分。
“環保城很多服務平臺對我們的業務促進作用相當大”。陳總作為老業主,充分肯定了環保城給自己帶來的價值。同時,他也為環保城的建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說:環保城的運營活動非常專業,也非常豐富,能夠直接促進我們的業務及品牌推廣。但是作為一個資源集聚與交流的平臺,我還希望能多一些文化性、娛樂性的集體活動,讓大家在興趣愛好的交流中增進感情、互通信息。更期盼環保城在環保人才、技術、專利等多個方面為業主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務。“這里是我事業的家,希望家越來越好”,陳總對環保城的認同感、歸屬感溢于言表。
最后,陳總虛心地強調,自己做生意還在學習階段,環保城及宜興有很多環保精英,他們做得很出色,值得自己不斷學習和探索,還應該好好努力追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