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處理處置成灰色地帶 深圳的污泥都去哪兒了?
發布日期:2014-08-29 來源:南方都市報
一個多月前,作為深圳市重點項目的橫嶺污水處理廠將污泥偷運到惠州大亞灣傾倒,被當地執法隊逮個正著。記者近日兵分多路,暗訪調查包括橫嶺污水處理廠在內的全市多家處理廠,發現深圳污泥處理現狀堪憂,每日剩1800噸污泥根本無法在本地處理,占總量逾一半,導致污泥處置領域因此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灰色地帶,各種偷排風險很大。
觀瀾污泥運至陽江處理
10年前投入使用的觀瀾污水處理廠是深圳關外中西部地區第一個大型污水處理廠,主要負責處理觀瀾河下游流域的生活污水。
8月5日晚,記者去觀瀾污水處理廠暗訪,調查其污泥流向。在附近知情居民的帶領下,記者終于找到了觀瀾污水處理廠所在的位置,在路邊,相當隱蔽。
這種現象在深圳的污水廠中十分普遍。它們大多處于偏僻之處,網上也沒有詳細的地址,甚至所在社區的一些居民也并不清楚自家附近的污水廠位置。
這也給污水處理廠帶來了一絲神秘色彩,路人往往只看到有車進出,并不知道車里裝載的為何物。
觀瀾污水處理廠面臨著嚴峻的污泥處理壓力。污水處理廠通過活性污泥微生物對進水污染物進行降解從而凈化水質。在降解污染物的過程中微生物繁殖,但生物處理系統只能保持適合的微生物總量,因此多余的活性污泥必須從系統中處理掉。目前,各污水處理廠均采用污泥脫水外運的方式對剩余污泥進行處理。
根據觀瀾污水廠運行數據統計,每處理1萬立方米污水約產生5.7噸污泥(含水率80%)。剩余污泥的產率與進水污染物濃度和懸浮物質有關。正常情況下,觀瀾污水廠每日約產生140-150噸污泥(含水率80%)。觀瀾污水廠設計建成規模26萬立方米/日。據介紹,目前全市建有30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達469.5萬噸/日,每日實際產生污泥量約3300噸。觀瀾污水廠污泥產生量約占全市的4.55%。
觀瀾污水廠方面相關負責人訴苦說,由于深圳市污泥處理設施處理能力不足,污泥外運處置受限,已影響到了污水廠的正常生產。目前根據市水務局的安排,觀瀾污水廠剩余污泥應急外運出珠三角,直至約300公里外的陽江市填埋處置。
龍崗全區沒有污泥處置場所
污泥處理處置難絕非個案。
橫崗污水處理廠位于龍崗區龍城街道嶂背工業區內,8月12日晚上9時許,記者來到該處理廠大門外蹲守。一直到晚上11時許,始終沒有見到運送污泥的車輛出入,其間只是偶爾有民用小車進出。
記者和保安閑聊得知,橫崗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并非每天都有運送,最近一個星期車子都沒有出去一次。看來,這里的污水處理規模較小,污泥生產也較少。
不過,對于龍崗區環境保護和水務局負責人來說,污泥處理一直是一個十分頭疼的問題。他介紹,龍崗區有10家已投入商業運營的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污水142萬噸,今年上半年實際日處理污水約121萬噸,日均產泥量855-930噸。目前處理污泥主要采取填埋和堆肥(用于園林綠化)方式。污泥處理點有深圳市上洋污泥深度脫水處理廠、福永污泥填埋場(二期)、坪山如茵生物干化廠,無法消化的污泥采取統一外運處置。
據介紹,目前龍崗區范圍內沒有污泥處置場所,無法滿足需要,需外運處置。龍崗區環境保護和水務局負責人介紹,目前正在開展的污泥深度脫水的減量化試點技術,一次脫水至含水45%~50%,污泥體積可縮減到原來含水率為80%污泥體積的一半。不過該技術目前在龍崗區處于試驗階段,尚未正式投產。顯然,污泥處理已經成為龍崗乃至整個深圳不得不面對的老大難問題。
位于南山月亮灣畔的南山污水處理廠,是深圳市區內較大的一個污水處理廠,每天的污泥處理量在700噸左右。對于生產出來的污泥處置地點及處置成本,深圳市水務集團表示因涉及商業機密,并不方便透露。
有一點是肯定的,工作人員稱,目前南山污水處理廠同樣面臨污泥處置設施不足的困境。此外,由于市內土地價格昂貴,加之市民對環境要求的提升,規劃中的污泥處置設施在市區內很難落地。
偷排外地一晚省4萬余成本
業內人士都很清楚,污泥外運到哪里,怎么處置,這些都非常關鍵。日產400噸污泥的橫嶺污水處理廠曾冒險走出了違規的一步。
今年7月11日,深圳橫嶺污水處理廠因將重金屬污泥偷運到惠州大亞灣傾倒,被大亞灣環保局執法隊逮個正著。據專案組調查,運送和傾倒污泥的槽罐車為龍崗區布吉全盛清潔服務公司所有,自6月起每晚約有20多車次(每車5-10噸)從橫嶺污水處理廠拉運污泥至大亞灣西區樟浦村貓嶺的一個魚塘傾倒。
事件曝光后,龍崗區環保局回應稱將對橫嶺污水處理廠予以最高上限處罰。一個月之后的近日,記者對該污水處理廠進行回訪調查,記者在廠外守候2個半小時內,未發現偷排污泥現象。“近期仍在風頭上,誰敢偷排,不是找死嗎?”一名曾運過污泥的司機說,近期沒人會再冒險嘗試偷排污泥。但巨大的市場價差擺在這里,很多人正在等待風頭過去,伺機而動。
橫嶺污水處理廠負責人告訴記者,從污水中脫離出來的污泥由深圳市水務局統一處置,處理方式包括衛生填埋、深度脫水等。對于運往填埋場每車污泥的運送成本,負責人只表示運輸及處置費用由市水務局統一負責。但大亞灣環保局曾公開介紹,執法部門扣留的司機透露其從橫嶺污水處理廠非法運送傾倒污泥,一晚可掙130元,環保部門找專業公司估算,惠州市生活污泥處置的市場價格約600元/噸,肇事方一晚上傾倒20車5噸重的污泥,每晚可省下成本4萬多元,一個月相當于多掙了100多萬。
本地污水廠大多將污泥處理外包
惠州官方介紹,自2009年以來,來自東莞、深圳的垃圾偷運到惠州博羅、惠陽鎮隆的現象不斷。在橫嶺污水廠偷排事件被逮現行后,惠州執法部門又曾發現一樁偷排事件,來自深圳另一家污水處理廠。
橫嶺污水處理廠負責人告訴記者,龍崗區內暫無污泥處置場所,污泥需外運進行處置。據此前承包該廠污泥處理業務的一名清潔公司負責人介紹,大部分污泥必須運往政府指定的陽江處置點,運送成本非常高。
觀瀾污水廠主要將污泥運至深圳市福永污泥處理廠,每噸運輸成本為116元(含水率80%),填埋處置成本為222元(含水率80%)。由于深圳市的污泥處理設施處理能力不足,污泥外運處置受限,已影響到了污水廠正常生產。目前根據安排,觀瀾污水廠剩余污泥應急外運至陽江市填埋處置,處理成本為448元/噸(含水率80%)。
業內人士介紹,深圳的污水廠大多不對污泥直接進行處置,而是外包給第三方污泥處理廠。由于外運成本高,偷排成為部分企業降低成本牟利的重要手段。有的將未處理的污泥偷排入河道、水塘甚至海里。在地理區位上,一般選擇偷排到不同行政轄區交界處的“三不管”地帶。
實情:深圳污泥處置能力不足一半
根據深圳市水務局介紹,全市目前共有30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479.5萬噸/日,實際產生污泥量3300噸/日。其中原特區內約1500噸/日,原特區外約1800噸/日。現階段深圳市投產的污泥處置設施處置規模1530噸/日,處理能力嚴重不足。這意味著深圳每日生產污泥總量大約只有不到一半能在本地處置,大約有1800噸污泥按規定需運到外地指定的地點處置。
據介紹,目前深圳污泥處理主要采用深圳本地處置+異地處置相結合方式。污泥處置設施主要有:南山熱電干化項目、福永污泥填埋場二期、上洋深度脫水廠、坪山生物干化廠、蛇口污水處理廠蒸汽熱解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生產污泥的數量增長大于處理能力的增長。1年多前,深圳公布的官方數據為:污泥產生量日均為2618噸,處置能力約1000噸,1600多噸污泥無出路。而現在,實際產生污泥量3300噸/日,全市投產的污泥處置設施處置規模1530噸/日,約1800噸污泥沒有出路。
短短一年,本地無法處理的污泥每天增長了200噸。深圳市水務局局長張綺文曾公開警告,深圳近期如不能將已規劃的處理設施按期推進、盡早建成,將可能直接造成污水處理系統癱瘓,相當一部分河流“水清”狀態難以維持,并由此造成重大環保事件。
困難:規劃污泥處置設施難落地
市水務局分析說,深圳污泥處理面臨的困難有:一、污泥處置設施處理能力不足;二、規劃污泥處置設施難落地。隨著居民對環境要求的提升及維權意識的增強,加之深圳開發強度達到50%以上,寸土寸金,污泥處置項目與污水處理廠等公共設施,一方面具有必須性及公共性,一方面又是典型的“厭惡型”,“鄰避效應”明顯,此類設施選址建設很困難。
2007年,深圳確立“大規模集中焚燒減量為主,固化填埋等其他方式為輔”污泥處置技術路線,規劃建設寶安老虎坑、坪山上洋兩座污泥焚燒廠及深南電項目。規劃項目至今只建成南山熱電干化項目。深圳曾應急建設了一批過渡性設施,由于過渡性設施普遍臭氣處理標準不高,對周邊環境有一定影響,過渡性設施難以正常運行。
翻開深圳2007年出臺的《深圳市污泥處置布局規劃》,可以發現至今大多規劃設想仍然處在紙上描繪層面。在這種態勢下,大量污泥只能外運處理,成為一個灰色地帶。
出路:市水務局建全方位監管體系
眼下,如何加強污泥處置設施的運行監管,如何斬斷偷排的利益鏈條?成為深圳水務主管部門面臨的一大課題。
市水務局表示,一方面將全面提高設計污泥處置設施標準。進一步提高規劃項目的設計和建設標準,尤其是對尾氣、煙氣處理系統,要求達到最新的歐盟標準。遵照國家出臺的政策,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時,同時高標準規劃、建設污泥設施,避免污泥運輸二次擾民。
其次是強化污水處理廠主體責任。污水處理廠制定并落實污泥環境管理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建立污泥轉運臺賬,設置專職人員,對運輸車輛牌號、出廠時間、運載量等進行登記。三是加大廠區污泥外運監管力度。區級主管部門污水處理廠定期核對污泥運輸量、運輸四聯單;每月由運輸單位、污泥處置單位、污水廠三方核對運輸處置量。
最后是建立污泥運輸在線監管系統。建立污水處理廠、污泥運輸、污泥處置三個節點過程監管,從污泥計量、污泥運輸路線確定、每日處置情況等方面,形成較為全面的監管體系。在污泥處置廠計劃外停產情況下,污泥處置廠應做應急處置預案,建立污水處理廠、污泥運輸單位和污泥處置單位三方聯動機制,明確各方職責及任務,保證污泥安全處置。
建言:加快推進污泥處理設施建設
在完善污泥外運監管體系的同時,提升本地污泥處理能力也成為亟需推進的事情。
龍華城建局指出,污泥處理面臨難題和困難是急需解決污泥處理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該建局建議,首先加快推進污泥減量處理設施建設,如污泥化學調理板框壓濾深度脫水工藝,可將污泥含水率進一步降低至60%。與80%含水率的污泥相比,污泥體積減少約1/2。污泥經過深度脫水后,含固率提高,污泥處置的途徑也得到拓展。根據污泥成分,可制肥、作覆蓋土或建筑輔料等。
該局相關負責人建議水務主管部門出臺更多的污泥處理處置政策,采用政策引領,市場調配資源,鼓勵有條件的污水處理廠在廠內增加污泥減量處理設施。民間資本進入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后,可改變目前污泥處理處置由政府主導全盤兜底的運營模式。讓政府更多的精力用于加強監管,通過市場調配資源解決問題。
該局還提出,將加快推進污泥焚燒廠的建設。焚燒將是深圳市污泥安全處置的主要方向,只有加快推進污泥焚燒廠的建設,才能徹底解決我市污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