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典型建筑管道井的設計方法探討
幾種典型建筑管道井的設計方法探討
馬琳,鄭瑞宗,袁玉斗
(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筑所,河南洛陽471003)
水暖管道井(以下簡稱為管道井)是容納給水、排水、消防等系統(tǒng)主干管、支管、閥門、儀表等的場所。不同建筑類型管道井的設置有所差異,合理設計管道井對優(yōu)化水專業(yè)管線布置有重要意義。
1管道井的類型
1.1多層住宅管道井
多層住宅管道井有室內外之分。室內管道井圍繞管道和表具最多的廚房和衛(wèi)生間設置,可隨廚房和衛(wèi)生間位置分設或合并設置。其位置常設置在廚衛(wèi)間靠近主要排水器具一側的內墻角,以利于排水順暢和減少管道長度,管道井需留檢查口(見圖1);室外管道井多設置在樓梯間休息平臺或公共走廊上,一般需開設檢查門。例如對一梯兩戶、樓梯間和廚房設在北側的住宅,可在樓梯間外墻處開設兩個管道井,每個管道井負責樓梯間一側的住戶供水 (見圖2)。室外設置管道井雖然增加了一些樓梯間面積或占用公共空間,但戶內可減少立管或管道井,增加了住戶有效使用面積,且管道、閥門、儀表設于室外方便物業(yè)部門實施管理,現在較多采用。
圖1住宅衛(wèi)生間管道井
圖2樓梯間管道井位置
1.2高層住宅管道井
高層住宅建筑一般在公共走廊等部位設置管道井。各分區(qū)給水、熱水、采暖主干管及其閥門、儀表均設于管道井內,支管采用PPR等管材埋地敷設入戶;對設置噴淋系統(tǒng)的住宅,噴淋、排水管道也常放置其中,有時管道井還會放置消防立管,井壁開槽設置消火栓箱。管道井大小隨建筑高度、系統(tǒng)分區(qū)及管道數量的增加而增大。管道井一般從地下室直通屋面,上下尺寸一致,下層管道井立管比上層立管數量多。
1.3賓館建筑管道井
賓館客房一般需要設置衛(wèi)生間管道井,根據衛(wèi)生間的位置,管道井可單獨或合并設置。
一般客房沿賓館走廊單面或雙面布置,衛(wèi)生間靠近走廊,因此管道井常設置在走廊內,并面向走廊開檢修門。當賓館上層為客房,下層是會議室、餐廳等場所時,上層客房管道井的管道需通過技術層或走廊天棚進行合并,接入設于樓梯間等合適位置的下層的管道井,進行管道井轉換。管道井設計時應避免中斷,如高檔賓館頂部幾層常打破賓館標準間的格局,設置總統(tǒng)套房和商務層,設計時應避免管道井中斷或移位,否則管道排水不通暢,且管道拐彎將影響下層客房的高度。
1.4寫字樓建筑管道井
寫字樓特點是功能多、建筑布局復雜,建筑物用水、排水點多且分布廣,因此應采用適當分區(qū)集中設置的原則。在各獨立的用戶單元之間和公共區(qū)域的衛(wèi)生間等場所設置管道井,同時盡量靠建筑外墻或較偏僻的部位設置,有條件時也可圍繞核心筒設置。做到既滿足功能要求,又不影響總體美觀。
1.5高層綜合樓建筑管道井
高層綜合樓建筑一般由兩大部分組成:上部建筑布置住宅、寫字樓、賓館客房等,下部建筑布置商場、餐飲、娛樂場所等。由于受使用功能限制,一般上部管道設置數量多,下部管道設置數量少,在建筑上下部交接處,建筑專業(yè)常設計一個中間過渡層(管道技術層),作為設備專業(yè)管道系統(tǒng)的轉換空間。建筑上部按使用功能分散設置管道井,便于使用且能縮短橫干管和支管的連接長度,減少管道交叉。建筑下部管道井數量一般都較少,應盡量靠建筑四周外墻布置,可減少水專業(yè)管道與其他專業(yè)管道相碰機會,縮短出戶管與室外管井的銜接距離。上下部管道井銜接位置一般設于技術設備層,上部管道井內管道通過各自匯合管接至下部的管道井內。某高層綜合樓建筑管道井銜接見圖3。
圖3管道井內管道匯合轉換示意
2管道井設置應注意的問題
①主管道井應上下直通,避免設置在筒體內。主管道井面積大,管道數量多、管徑大,上下對齊設置可避免大管徑橫向連接和轉彎;管道井設置在筒體外可減少管線連接長度和與其他管線交叉機會,減少管道穿筒體的預埋工作量。
②控制好管道井數量和間距。管道井數量太多會占用建筑空間,增加工程造價,數量太少會增加橫干管的管徑和數量,造成給排水橫干管連接復雜,各專業(yè)管線交叉多,不利于施工與維護。為控制管井數量和大小,與建筑物各層相關程度小的管道可不進入管道井,如從屋面消防水箱下來的消防、噴淋管道,一般只與地下室機房消防管道連通,與中途各層沒有聯(lián)系,可單獨沿柱、墻角直通地下室。
③必要時增設水道井。給排水管道不宜進入空調機房,不應進入高、低壓配電間及發(fā)電機房,否則會因管線交叉增加建筑層高或違反電氣規(guī)范。諸如此類不能穿越某些房間的情況,應考慮增設進風管井或水暖管道井。又如屋面冷卻塔的冷卻水管管徑較大,與其他管道合用對管道井尺寸要求過大,且可能會增加冷卻水橫干管進出井長度,因此常增設單獨的冷卻水管道井。
④注意結構梁、剪力墻對管道井的影響。建筑內結構梁高影響管道井布置位置:當進出管道井的排水匯合管布置于梁下時,因建筑層高限制,結構梁高直接影響管線長度(管道過長則坡降大、壓低層高),致使管道井位置不能離排水起點過遠。另外管道不易穿越剪力墻,選擇管道井位置時應避免井壁四周有剪力墻的情況出現。
⑤優(yōu)化管道井內管道布置。布置管道時應考慮管材及連接方式,應將鋼管,特別是以焊接方式連接的鋼管,以及不需要經常維護和檢修的管道排布在管井的內側;對于柔性連接管道和對支架設置要求較高較密的管道,應布置在靠結構墻和結構柱側,如W型接口的柔性機制排水鑄鐵管的布置;在其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將規(guī)格大小、系統(tǒng)形式相同或相近的管道排在一起,方便管道設置統(tǒng)一支架,節(jié)省支架型鋼用料;應將較大的管道布置在管井的內側,較小的管布置在管井的外側,盡可能留出較大的操作與維護空間。此外,對于相同系統(tǒng)的管道雖有樓層高度增加而立管數量減少的原則,應把穿越樓層較多的立管布置在管井內側,穿越少的立管放外側,這樣可增大上層管井的使用空間。
3管道井尺寸設計
3.1設計原則
確定管道井尺寸首先應確定管道的數量,這取決于給排水的系統(tǒng)組成和分區(qū)數量。其次應進行管道排列,使管道盡量靠墻、柱、墻內側布置,盡可能留出較大的維修空間;最后再根據各管道的管徑,管道間距,考慮保溫層厚度、閥門占據位置等因素,計算所需的管道井尺寸(見表1)。管道井可設計成多種形狀,以矩形居多。對于矩形管道井,進人檢修時,進深凈尺寸不宜小于0.6 m,不進人檢修時,留有檢查口即可,進深凈尺寸不宜小于0.2 m。管道井長度除考慮立管所占空間外,還應考慮立管接出的支管所需尺寸,例如水表及前后直線管段(含表前閥門段)最小總長度為0.6 m,則管道井的面寬凈尺寸最小為0.75 m,當有三根給水立管并列放置時,水道井面寬凈尺寸不宜小于0.9 m(如圖4所示)。
表1各立管外壁距墻面凈距及各立管間凈距 mm
圖4不同管道數量的水道井凈尺寸
3.2尺寸估算方法
大連市曾針對住宅進行過管道井的標準化圖集研究,給出了3~18層一梯兩戶單元式住宅水暖井的標準做法,得出一般管井尺寸為0.8 m×1.5 m的結論。工作中住宅管井尺寸總結的經驗公式如下:
管井進深凈尺寸
D=300+200×(M-1) (1)
管井面寬凈尺寸
單獨采暖管井L=800+70×(2N+1) (2)
水/水暖管井L=900+70×N+320×(A-1) (3)
式中M——管道布置排數
N——管井每層所帶戶數
A——每排的立管數量(1≤A≤3)
3.3減少尺寸的方法
①支管縱深排布:將支管在立體空間內平面分層,縱向分區(qū)排布,相同系統(tǒng)管線集中在一個縱向平面上,通過確定豎向標高合理排布,可充分利用立體空間。
②采用管井整體保溫方式:管道保溫層厚度是影響水道井尺寸的重要因素,如果管道不單獨保溫,而采用水道井整體保溫方式,則可以減少管道間距,縮小管道井尺寸。另外當管道井位于戶內區(qū)域,未直接與外界空氣接觸,且管井內有熱力管道時,可不必保溫。
3.4尺寸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管道井尺寸應考慮管道附件尺寸大小:管道井立管經常有各類閥門、補償器、檢查口、溫度計、壓力表等附件,這些管道附件外形尺寸往往大于管道外徑,計算管道井尺寸時應考慮此因素。如DN150柔性排水鑄鐵管法蘭盤直徑為275 mm,管道井寬度必須大于法蘭盤直徑。
②管道井的尺寸應考慮安裝要求:確定管道井尺寸時要考慮管道配件、接頭、支架及安裝的操作空間如焊接、法蘭接、閥門安裝等所需空間。如空調冷卻水管槽鋼支架制作時就應考慮其他管道的安裝位置,且必須考慮合理的操作空間和檢修空間。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管道附件應盡可能靠外布置,以便操作、檢查與維修。在較寬敞的管井,同類附件應成排,控制在同一標高;在較狹窄的管井,同類附件應間隔錯開排成兩排或多排,保證兩個或多個標高,以方便安裝和使用。
③管道井的尺寸應考慮結構梁、柱的影響:高層建筑柱網平面尺寸一般不變,而柱子斷面尺寸沿高度方向是變化的,一般下層柱子尺寸比上層大。當管道井貼臨柱子設置時,下層實際使用面積可能比上層小,設計中實際使用尺寸應以下層水道井尺寸為準。若管道井中結構梁向井內突出,占據管道井空間,實際使用的管井尺寸必須扣除掉梁寬。
(本文發(fā)表于《中國給水排水》雜志2014年第20期“設計經驗”欄目)
微信掃一掃
獲得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