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孫鈺、李鑫,《環境影響評價》雜志社。
為深化環評審批改革,順應當前國家簡政放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方向,強化環評機構獨立法律地位,自2010年起,環境保護部開始啟動環保系統事業單位環評機構體制改革,促使環評技術服務機構與行政主管部門脫鉤,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在第一批和第二批改革試點基礎上,2013 年底,環保部再次下發通知,要求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環保系統事業單位環評機構改制,以進一步促進環境影響評價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環評體制改革進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環評市場秩序,2010 年6 月,環境保護部從環保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環評行業的健康發展,做出開展環保系統事業單位環評體制改革的重要決策,在全國環保系統開展事業單位環境影響評價體制改革首批試點工作。
環境保護部下發通知,按照上下結合、東中西兼顧、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的要求,將事業性質的環評機構逐步改制為企業,或剝離環評業務成立企業,以確保環評機構與環保部門能夠“完全脫鉤、徹底脫利”,使得環評審批不受利益干擾。
2011年9月,在第一批試點取得重要進展的基礎上,環境保護部下發通知,啟動事業單位環評機構體制改革第二批試點工作,不限于環保系統事業單位環評機構。
通過采取整體改制或業務剝離等改革方式,已參加第一批和第二批改革試點的事業單位環評機構,現已形成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企業性質的環評機構,在辦公場所、工作條件、人員配備、設備配置等方面滿足了環評資質條件,具備了獨立完成環評工作的能力。這些參與改制的環評機構在改制過程中的工作經驗、實施方法、運作模式,為后續的改革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歷經三年的改革后,2013年11月,為進一步加快推進事業單位環評體制改革,滿足市場化對于環評機構的要求,環境保護部再次下發推進事業單位環境影響評價體制改革的通知,結合試點成果提出新的改革要求,提出現有環評機構中的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所屬事業單位原則上應在2015 年底之前完成環評體制改革。
通知同時要求,現有環評機構中的交通、水利、海洋等有關部門所屬事業單位和大專院校等其他事業單位也要按照市場化要求加快推進環評體制改革,尚未取得建設項目環評資質事業單位的資質申請、環評機構的資質晉級和評價范圍調整、環保部門所屬事業單位的資質延續申請,環境保護部將不再受理。這進一步明確了事業單位環評體制改革的工作任務、時間進度和實施步驟。
環評體制改革成功經驗
據環評司相關人員介紹, 從2010年開始試點以來,全國共有78家單位完成了改革,其中60家單位通過改革成立了新的環評機構,總體運行良好。通過這78家單位先行先試的實踐,為環保系統事業單位環評體制改革積累了一定經驗。針對環評體制改革中存在的人員編制問題以及如何創新機制適應環評市場等問題,各省市的相關事業單位及部分大專院校的環評機構結合自身特點, 均已因地制宜地成功實現改制,取得了對于未來環評機構改制可資借鑒的成果。
統一思想認識,深入動員溝通。環評機構體制改革是環保系統順應國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大趨勢的重要舉措。統一思想,得到廣大環評人員的大力支持,是環評改制成功的重要因素。事業單位環評機構通過舉辦座談會等形式宣講主管部門政策,使環評機構人員充分認識到改制的必要性,同時認真聽取環評機構人員的意見和想法,贏得支持。以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為例,該院在改制過程中多次召開改制推進會議,充分了解環評機構人員的訴求,對于其改制過程中的顧慮和疑問進行積極溝通引導。
謀劃制定科學合理改制方案。科學合理的改制方案是環評改制成功的關鍵性因素。由于改革事關每位環評人員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在改制過程中充分保障轉制員工的利益。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改制方案,延續原有的收入分配體制不變,做到多勞多得,同工同酬,保持公積金、社保待遇不變,并及時辦理轉移手續確保連續繳納,縮小改制員工與事業單位員工在長遠保障方面的差距,以避免在改制過程中對改制員工造成的沖擊和技術骨干流失現象。在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的改制過程中,員工在與環科院解除勞動關系后第一時間與改制后新公司簽訂新的勞動合同,工齡予以連續計算,不留時間空檔。并且在新公司穩定運行之后,采用繳納企業年金、補充公積金等形式保障員工的福利待遇,減少了轉制員工的后顧之憂。
保障環評機構人員有序安置。身份問題是環評體制改革中的難題乃至所有事業單位改革面臨的共性問題。改制過程中事業編制人員的分流安置需要條線清晰,按照要求做到在職人員不兼任改革后環評機構的法定代表人和專職環評人員,避免在管理中出現交叉現象。解決事業編制人員的分流安置問題,應平等自愿,雙向選擇。例如,浙江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在改制中,結合了本省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妥善處理了環評專職技術人員在改革后環評機構的從業問題,順利做好人員分流工作。
加強團隊建設,提高專業水平。改制后的環評機構需要加強團隊建設,通過內部培養、外部引進等方式建設人才梯隊,通過培訓學習等手段提高環評人員的業務水平。提高環評機構員工的業務水平,進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專業水平,從而促使環評機構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提高環評技術評估質量,提高環評機構競爭力。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改制后,不僅加大外部專職人員的招聘力度,同時不斷加強內部人員培訓,并且建立了公平的干部選拔機制,使其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應對市場需求,對于其未來業務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積極開拓市場,實現規模發展。完成改制后的各環評機構同樣面臨著市場競爭,如何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不僅是當下需要面對的挑戰,也關系到環評機構未來的長遠發展。綜合一些改制后環評機構的實踐和經驗,環評機構必須積極開拓市場,擴大經營范圍,從主要從事環境影響評價業務,調整為規劃、咨詢、工程技術服務、培訓等多項業務共同發展,形成自身的業務特色,以使環評機構實現規模化發展。浙江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積極拓展業務方向,2014年新增固廢核查報告、污染場地現狀調查評價、污染物總量平衡方案及項目可行性咨詢多項業務,該院的總合同額保持增長勢頭。
環評體制改革建議
環評機構體制改革是環保系統順應國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趨勢、增強環評審批公正性的必然選擇。根據環境保護部現有環評機構中的環保系統所屬事業單位在2015年底前完成環評體制改革的要求,目前距離改制截止日期僅剩一年多的時間。在全國1 100多家環評機構中,尚有事業單位495 家,其中環保系統事業單位285家,約占總數的25%。
事業單位在環評機構體制改革中盡管已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由于外部環境還不夠完善,相關制度也不夠健全,目前改革依然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為積極穩妥地實施下一步改革,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各環評機構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著力轉變思想觀念,加強組織領導,以服務環境管理和市場需求為中心,以維護廣大干部職工的合法權益為重點,堅持創新環評體制機制,激勵員工的積極性,積極推進體制改革。
首先,需要積極探索改制方式。現有事業單位性質的環評機構通過體制改革,要成為真正具有獨立企業法人性質的環評機構,各單位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大膽探索,選擇適合自身的改革方式。
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改制后的環評機構可能會面臨人員流失、工作能力下降的嚴峻形勢,應充分考慮員工權益,進一步構建完善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做到隊伍不散、業務不間斷、環評質量不下降。
最后,需要充分做好市場化準備。改制后的環評機構已成為自主經營、自擔責任的市場主體,應積極拓展業務領域,引進人才,促進環評機構專業化、規模化發展,提高環評機構競爭力以應對市場發展。
事業單位環評機構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在環評改制過程中,需要克服畏難情緒和觀望態度,大膽探索,根據目前的改革經驗,一切從實際出發,自主選擇改革方式,努力促進環評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深入推進改革。
環評機構體制改革在探索中全面推進
原文刊于《環境影響評價》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