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3月22日訊 (浙江日報記者 陳培華)嘉興勺園停車場很神奇,大雨過后,路面幾乎從無積水。“這是一個會呼吸的停車場。”嘉城建設公司工程師馬旭峰說,停車場由透水混凝土澆筑,地面下鋪設了一公里多長的網狀盲管,下滲雨水被土壤吸收,再經管網流進調蓄池進一步調蓄滲透后,達標排入河道。
神奇的停車場只是嘉興打造海綿城市的一個縮影。據了解,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據悉,經過前期的多輪競逐,嘉興脫穎而出,成為全省唯一的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申報城市。目前相關申報方案已上報國家住建部。
“傳統城市建設多采用地面硬化、雨水直排快排,造成排水防澇壓力大、水環境污染加劇及地下水難以得到補給導致地面沉降等危害。”嘉興市治水辦副主任方柏如說,嘉興作為國家“十二五”水專項示范城市,近年來試水海綿城市建設,即加強低影響開發技術和應用示范,率先在我省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目前已取得一批關鍵技術的突破。
一條綠道就是一個天然過濾器。漫步嘉興綠道,但見綠道兩側建有植草淺溝、雨水花園,并在幾十米寬的綠廊內種上喬、灌、地被植物,發揮綠道對雨水“滲、滯、蓄、凈”的作用,依托綠道的縱深和地下空間,運用低影響開發技術保護水源。
“這樣一來,綠道不僅截留了雨水中的泥沙,還吸收部分磷和氮,有效緩解河水的富營養化。”嘉興市園林市政局高級工程師鄭雪英說,低影響開發技術已在70公里綠道中采用,水中的懸浮物可削減40%以上,COD、氨氮、總氮、總磷均可削減30%以上。
“以前一下暴雨,雨水通過管網直接排入河中,河水漲勢很快。”晴灣佳苑小區物業經理吳剛說,屋頂雨水通過管道進入種滿水生植物的雨水花園后,進行自然滲透,雨量大時溢出雨水經過植草淺溝再進入管網。“不僅直接入河的雨水減少,一年下來小區綠化用水也起碼節約20%。”吳剛說。
眼下,嘉興海綿城市建設區域匯水面積5.9平方公里,其內澇發生概率比未按海綿城市標準建設區域減少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