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期盼已久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水十條”)于4月16日由國務院正式頒布。這是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實施后,國務院近期發布的關于我國環境保護領域的又一重大環保政策。
按照“水十條”提出的具體指標,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總體高于93%,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0%左右。京津冀區域喪失使用功能(劣于V類)的水體斷面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力爭消除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總體為95%左右。
這是國家針對水污染出的一組重拳和組合拳。中國的生態環境已經達到或者臨近生態承載的極限,到了必須整治的關口。環保部調查數據顯示,1995年以來,全國共發生1.1萬起突發水環境事件,僅2014年環境保護部調度處理并上報的98起重大及敏感突發環境事件中,就有60起涉及水污染。全國4778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較差的監測點比例為43.9%,極差的比例為15.7%。全國9個重要海灣中,6個水質為差或極差。近年來,全國范圍內飲用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已經嚴重影響百姓生產生活。
國家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表示,加大對地下水、污水和重金屬污染等治理力度,是“水十條”重中之重。這一行動計劃,是非常量化、具體、可操作的,既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治理,也包括陸上和近海海域治理,既包括市場和行政上的管理手段,也包括經濟和科技的手段,既有節水、凈水指標,也有水質、水量等指標考核和治理要求。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16日表示,“水十條”有35款、76項238條具體措施,每一項均落實到部委負責,其中有36項由環保部牽頭或獨立負責。整體責任分工明確,各項要求可實施、可考核、可追責,這是區別于以往的。該計劃從工業廢水、市政污水到水環境,均以明確的量化指標進行要求,并規定了截止時間,各部委明確分工,采取了對地方政府排名和落后名次的懲罰制度,來倒逼從效果出發的環境治理需求落實到位。同時,不再停留在減排量、排放標準等舊時代的手段上,而直接將河流等水體的改善程度作為考核標準,包括七大水系的水質標準、地級市以上城市黑臭水體的數量和發達區域的水體斷面標準等剛性指標,標志著以環境質量和環境效果為核心的環保時代已經來到。
根據市場測算,“水十條”涉及的工業水污染治理、城鎮水污染治理、農業污染治理、港口水環境治理、飲用水、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環境監管等方面,到2020年,完成“水十條”相應目標需要投入資金約4-5萬億元(其中近三年投入約為2萬億元),需各級地方政府投入約1.5萬億元。
劉志全說,未來環保產業的投入要逐步加大,并實施多元化投入,形成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多方投入的市場化機制。吸收社會資本,包括采取PPP模式、政府采購服務的模式、設立環保產業發展基金、股權基金等。重慶、湖南等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中。整個水環境保護產品和設備的增長速度未來5年預計為15%-20%,水環境服務業增長大約在30-40%。
在傅濤看來,整個環境產業已經站在了中國經濟的風口上,以環境治理為契機的環保產業會成為國家支柱產業。在政府一步步將市場讓出來、所有的邊界性公共服務都由市場提供時,讓出來的市場空間將非常大的。
劉志全說,近期環保部發布了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放開服務型監測市場,尤其是面向企業的,將全面放開,今后公益性和監督性監測,也將有序放開。這是推動環境監測的重要手段。環評機構也將全部推向市場,取締各地環保部門、所屬研究院開辦的環評公司,將與政府全部脫鉤,變成企業化經營。
據E20環境平臺監測,目前關注環境產業的私募股權基金有過千家,行業內也在呼吁成立真正的環保產業投資基金。有些環境類上市公司也在成立給自己的項目投資做配套的產業基金。國家允許和鼓勵社保、養老資金進入到環保項目。目前正在計劃跨界進入和已經進入到環保產業的大型央企和有實力的大型民企,至少有十幾家。多是通過并購實現跨界進入。預估2015年至少30家環境企業會進入不同的資本市場,包括新三板。
水十條正式頒布 萬億投資下誰的機會?
時間:2015-04-17
來源:經濟觀察網
作者:龐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