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綜合分析報告
來源于: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前 言
我國沒有建立常態化的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統計制度,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不定期組織的一次性調查,以及一些行業機構開展的小規模抽樣調查和測算。
我國先后組織過3次大規模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基本情況調查。1993年,原國家環保局、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首次調查;2000年,經國家統計局批準,原國家環?偩珠_展第二次調查;2004年,原國家環?偩謺l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第三次調查。通過調查,掌握了不同時期我國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狀況,為開展產業研究和制定產業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據。
“十一五”以來,我國環境保護投資力度迅速加大,帶動相關產業的規模、結構、布局和技術水平等都發生了較大變化。2010年,環保產業被確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此,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統計局共同組織開展了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基本情況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從業單位的基本情況、環境保護產品、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及環境友好產品的生產經營以及環境保護服務業情況等。調查標準時點為2011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11年度。
本報告基于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基本情況調查數據,采用對比分析、龔柏茲擬合曲線法、灰色關聯、協整分析、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法、投入產出法等模型和方法對調查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從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階段、產業分布、發展能力、影響因素、發展趨勢等5個角度20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系統反映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狀況、特征與發展趨勢,為相關方提供參考。
1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概況
1.1 產業規模與增速
1.2 對GDP貢獻
1.3 吸納就業能力
1.4 發展階段
1.5 小結
2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分布
2.1 空間分布
2.2 領域分布
2.3 行業分布
2.4 機構分布
2.5 小結
3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能力指標評價
3.1 生產率
3.2 生產要素
3.3 盈利能力
3.4 競爭力
3.5 小結
4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4.1 環境管理
4.2 經濟政策
4.3 環保投資
4.4 小結
5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5.1 發展機遇
5.2 規模預測
5.3 產業轉型
5.4 重點領域
5.5 小結
1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概況
1.1 產業規模與增速
近年來,隨著我國環境監管力度加大,在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的驅動下,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產業總體規模顯著擴大,產業結構深刻調整。
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23820個,從業人員319.5萬人,年營業收入30752.5億元,年營業利潤2777.2億元,年出口合同額333.8億美元。
與2004年相比,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從業單位增加了104.9%,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8%;從業人數增加了100.3%,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4%;營業收入增加了572.6%,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1.3%;營業利潤增加了605.1%,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2.2%;出口合同額增加了439.3%,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7.2%。
與2004年相比,2011年我國環保產品生產的從業單位數、從業人數、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分別為其239.5%、235.7%、584.2% 和 578.1%;環保服務的從業單位數、從業人數,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分別為其260.4%、304.7%、646.3%、700.8%。2011年,我國環保產品生產和環保服務的從業單位數、從業人數,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均比2004年有大幅增加,尤其是兩個領域的營業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28.7%和30.5%,遠遠高于同期GDP年平均約16.7%(按名義價格計算)的增速,體現出這兩個領域高速發展的態勢。
與2004年相比,2011年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的從業單位數、從業人數,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分別為其116.9%,95.9%,251.2%和212.3%,從業機構數略有增加,而從業人員有所減少,但營業收入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了14.1%。
表1-1 2004年與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調查結果
在不考慮價格指數變化下,2004年至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從業單位數、從業人數、出口合同額的增長率與年平均增長速度如下:
表1-2 2004年-2011年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增長情況 (單位:%)
1.2 對GDP貢獻
2004年至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營業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大幅提升。2011年,環境保護產品生產、環境保護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環境友好產品生產的營業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分別為0.4%、0.4%、1.5%、4.2%,2004年的占比分別為0.2%、0.2%、1.7%和0.7%。
我國環保產品生產和環保服務業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大幅增加,但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依然有限。2004年-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生產的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從0.21%上升為0.42%,環保服務營業收入占比從0.17%上升為0.36%。兩個領域的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均翻了一番,但2011年二者營業收入之和占同期GDP比重還不足1%,遠遠不足以被稱為經濟支柱產業。
2004年至2011年,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的從業單位數增長了16.9%,從業人數減少了4.1%,營業收入增長了151.2%。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從1.7%減少至1.5%。
表1-3 2004年與2011年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占GDP比重情況
1.3 吸納就業能力
2004年至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生產和環保服務從業人數不斷增加,年平均增長速度均高于同期全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年增長率,兩個領域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其中,環境保護產品生產的從業人數年均增長速度為13.0%,高于同期全國第二產業4.4%的就業人口年均增長速度;環境保護服務的從業人數年均增長速度為17.3%,高于同期全國第三產業2.6%的就業人口年均增長速度。當前,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已經由單純的環保產品生產日益轉化為以環保服務帶動環保產品生產的全產業鏈發展階段,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吸納就業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1.4 發展階段
參照產業經濟學原理,產業生命周期通常劃分為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4個階段。產業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具有不同特征(見表1-4)。
表1-4 產業所處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特征
專欄1 基于龔柏茲擬合曲線法的環保產業生命周期評價 |
擬合曲線法是判斷產業生命周期比較典型的方法,主要包括龔柏茲(Gompertz)曲線擬合法和皮爾(Pearl)曲線擬合法,這兩種曲線現被廣泛應用產業生命周期判斷中。 采用龔柏茲擬合曲線法對環保產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進行判斷,曲線公式為:
龔柏茲模型參數與產業所處發展階段關系 運用Eviews軟件,采用非線性最小二乘法進行迭代估計,得到參數估計結果: 已知lnk、lna的值,通過計算求得:k=34625.65,a=0.0082。因此,龔柏茲(Gompertz )曲線擬合方程為: Yt=34625.65×0.0082 由擬合結果lna=-4.80<0,0<b=0.91<1,根據模型參數與產業所處發展階段關系對照表,可得出,目前我國環保產業正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成長期。 |
當前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呈現出產品品種增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政策逐漸完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的特征,對照產業生命周期階段特征,結合龔柏茲擬合曲線法(詳見專欄1),判斷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正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成長期。參照生命周期發展趨勢預測圖,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下階段將快速發展,產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圖1-1 產業生命周期發展趨勢預測圖
1.5 小結
2004年至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從業單位增加了104.9%,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8%;從業人數增加了100.3%,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4%;營業收入增加了572.6%,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1.3%;營業利潤增加了605.1%,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2.2%;出口合同額增加了439.3%,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7.2%。
2004年至2011年,我國環保產品生產和環保服務的從業單位數、從業人數增長了1.3倍和2.0倍;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增長了4.7倍和6.0倍;營業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28.7%和30.5%,遠高于同期GDP年平均約16.7%(按名義價格計算)的增速,體現出這兩個領域高速發展的態勢;兩個領域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均翻了一番,其加和從0.4%增加到0.8%,但2011年二者營業收入之和占同期GDP比重還不足1%,對國民經濟中的貢獻有限;兩個領域的從業人數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3.0%和17.3%,高于同期全國第二產業4.4%和第三產業2.6%的就業人口年增長率,反映出這兩個領域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
2004年至2011年,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的單位數增長了16.9%,從業人數減少了4.1%,營業收入及營業利潤分別增長151.2%和112.3%。營業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14.1%,低于同期GDP年平均約16.7%(按名義價格計算)的增速; 營業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從1.7%減少至1.5%。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成長期,下階段將快速發展,產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2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分布
2.1 空間分布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但具有高度的區域集中度。排名前5名的。ㄊ小^)集中了全國50%以上的營業收入,僅有2%-6%來自排名最后的12個。ㄊ、區)。
2011年我國東部地區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為19784.0億元,從業單位13427個,從業人員198.8萬人,分別占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63.4%、54.7%和60.2%;中部地區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為8144.9億元,從業單位6554個,從業人員79.5萬人,分別占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26.5%、26.7%和24.1%;西部地區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為2823.6億元,從業單位4552個,從業人員51.9萬人,分別占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9.2%、18.6%和15.7%。
圖2-1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地區分布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分布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空間分布呈現出較高的吻合度,初步形成“一帶一軸”的總體分布特征,即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區域聚集發展的“沿海發展帶”和東起上海沿長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沿江發展軸”。這些地區大多屬于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人口、加工企業密集,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突出,公眾環境意識相對較高,環境管理要求相對嚴格,有效地刺激了環境保護產品和環境保護服務市場需求,且這些地區具有良好的資金基礎和靈活的政策機制,在人力資源、技術開發轉化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推動潛在的市場需求形成了現實市場。
(1)環境保護產品生產
在環境保護產品生產領域,江蘇、浙江、四川、山東、遼寧、北京、湖北、湖南、安徽、上海等10省(市)居于全國前列,銷售收入、從業單位數量和從業人員數量分別占全國的82.6%、75.0%和73.0%,初步形成了以長三角、環渤海和東起上海西至四川等中部城市集聚發展的布局。其中,長三角地區環境保護產品生產集聚發展,2011年僅江浙滬兩省一市的環境保護產品銷售收入就占到全國環境保護產品銷售收入的42.5%。
(2)環境保護服務
在環境保護服務領域,北京、江蘇、廣東、浙江、重慶、湖北、山東、四川、上海、安徽等10省(市)發展較快,環境保護服務業營業收入、從業單位數量和從業人員數量分別占全國的73.6%、56.5%和65.2%。
(3)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
在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領域,浙江、江蘇、廣東、河南、江西、安徽、山東、湖南、福建、山西等10個省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資源循環利用產品銷售收入、從業單位數量和從業人員數量占全國的74.5%、64.1%和64.5%,初步形成了以長三角、泛珠三角為核心的產業布局。
(4)環境友好產品生產
在環境友好產品生產領域,上海、吉林、廣東、江蘇、北京、湖北、遼寧、天津、安徽、山東等10省市居于全國前列,環境友好產品銷售收入、從業單位數量和從業人員數量分別占全國的80.0%、54.7%和61.7%,初步形成了東部地區聚集發展,湖北、安徽等中部地區快速發展的產業布局。
2.2 領域分布
(1)環境保護產品生產
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生產單位4471個,銷售收入1997.3億元,銷售利潤213.9億元。其中,水污染治理產品與大氣污染治理產品的生產單位數量分別占52.2%和35.5%;產品銷售收入分別占總收入35.4%和44.8%,是現階段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生產的主要領域。
表2-1 2011年環境保護產品領域分布
圖2-14 2011年環境保護產品銷售收入與利潤領域分布
(2)環境保護服務
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服務從業單位8820家,銷售收入1706.8億元,銷售利潤183.6億元。其中,污染治理及環境保護設施運行、環境工程建設從業單位數量分別占44.1%和19.6%,營業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42.3%和31.5%,是現階段我國環保服務的主要領域。
表2-2 2011年環境保護服務領域分布
圖2-15 2011年環境保護服務營業收入與利潤領域分布
(3)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
2011年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單位7138個,銷售收入7001.6億元,銷售利潤474.2億元。其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與產業“三廢”綜合利用的生產單位數量分別占36.5%和55.3%;產品銷售收入分別占總收入51.8%和40.0%,是現階段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的主要領域。
表2-3 2011年資源循環利用產品領域分布
圖2-16 2011年資源循環利用產品銷售收入與利潤領域分布
(4)環境友好產品生產
2011年我國環境友好產品生產單位4104個,銷售收入20046.8億元,銷售利潤1905.5億元。其中,環境標志產品與有機產品的生產單位數量分別占33.3%和47.7%;環境標志產品、節能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76.6%、14.6%。
表2-4 2011年環境友好產品領域分布
圖2-17 2011年環境友好產品銷售收入與利潤領域分布
2.3 行業分布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但在一些行業集中體現。在國民經濟96個行業大類中,四個領域的每個領域都分布在50個以上的行業,最多的分布在71行業中,但每個領域中有50%以上的營業收入都集中來自于2-3個行業。其中,環境保護產品生產主要分布在96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中的56個;環境保護服務主要分布在71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中;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主要分布在57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中;環境友好產品生產主要分布在51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中。
2.4 單位分布
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23820個。其中,企業20522個,占86.1%;事業單位2991個,占12.6%。在企業單位中,內資企業19072個,占92.9%;港澳臺商投資企業525個,占2.6%;外商投資企業925個,占4.5%。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以企業為主,其中私人控股企業占企業總數的72.9%。
圖2-18 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企業控股情況
(1)環境保護產品生產
2011年,環境保護產品生產單位共4471個,其中企業4456個,占99.7%。企業中,私人控股企業2846個,國有控股企業213個,集體控股企業114個,外商控股企業120個,港澳臺商控股企業63個。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生產領域私人控股企業占比較高,占企業總數的84.8%。
圖2-19 2011年環境保護產品企業控股情況
(2)環保服務
2011年,環保服務從業單位共8820個,其中,企業5680個,事業單位2976個,社會團體85個。企業中,私人控股企業2562個,國有控股企業1561個,集體控股企業206個,外商控股企業133個,港澳臺商控股企業113個。我國環境保護服務領域私人和國有控股企業占比較高,分別占本領域企業總數的56.0%和34.0%。
圖2-20 我國環保服務企業控股情況
(3)資源循環利用產品
2011年,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單位共7138個,其中企業7105個,占99.5%。企業中,私人控股企業4476個,國有控股企業647個,集體控股企業284個,外商控股企業136個,港澳臺商控股企業169個。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領域私人控股企業占比較高,占本領域企業總數的78.4%。
圖2-21 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品企業控股情況
(4)環境友好產品
2011年,我國環境友好產品生產單位共4104個。其中,企業3991個,占99.5%。企業中,私人控股企業2458個,國有控股企業300個,集體控股企業155個,外商控股企業211個,港澳臺商控股企業155個。我國環境友好產品生產領域私人控股企業占比較高,占本領域企業總數的75.0%。
圖2-22 我國環境友好產品企業控股情況
2.5 小結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但具有高度的區域集中度。50%以上的營業收入集中來自于排名前5名的。ㄊ、區),僅有2%-6%來自排名最后的12個。ㄊ小^)。其中東部地區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營業收入、從業單位數、從業人員數分別占全國的63.4%、54.7%和60.2%。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分布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空間分布呈現出較高的吻合度,初步形成“一帶一軸”的總體分布特征,即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區域聚集發展的環保產業“沿海發展帶”和東起上海沿長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環保產業“沿江發展軸”。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廣泛分布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但在一些行業集中體現。在國民經濟96個行業大類中,四個領域的每個領域都分布在50個以上行業,最多的分布在71行業中,但每個領域中有50%以上的營業收入都集中來自2-3個行業。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以產品生產為主。水污染治理與大氣污染治理產品是現階段我國環保產品生產的主要領域。污染治理及環境保護設施運行和環境工程建設服務是現階段我國環保服務的主要領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與產業“三廢”綜合利用產品是現階段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的主要領域。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以企業為主,占86.2%;企業中又以私人控股企業為主,占企業總數的72.9%。
3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能力指標評價
3.1 生產率
(1)人均營業收入
2004年與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人均營業收入及增長情況見下表。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生產、環境保護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環境友好產品生產的從業人員人均營業收入均較2004年增長1倍以上,反映出勞動生產率提高,從業人員對企業貢獻能力增強的趨勢。環境保護產品、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和環境友好產品生產的人均營業收入均高于我國第二產業37.3萬元的平均人均營業收入水平。
表3-1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人均營業收入及增長率
圖3-1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人均營業收入
(2)從業單位平均收入
2004年與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平均收入及其增長情況見下表。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生產、環境保護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生產、環境友好產品生產的從業單位平均收入均較2004年增長1倍以上,表明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營運能力有所增強。
表3-2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平均收入及增長率
圖3-2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平均營業收入
3.2 生產要素
(1)研發經費和技術創新
2011年我國環保技術研發(不含環境友好產品)占營業收入的(不含環境友好產品)3.2%。環保技術研發以研發單位自有資金為主,政府投入僅占7.9%。尤其是政府對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領域的研發投入偏弱。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中共計2825個單位研發了環境保護相關產業技術3698項,實現工業化生產技術2081項,獲得發明專利6728個,實用新型專利14233個。
圖3-3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技術研發數及專利數占比
水污染控制技術和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為當前我國環保技術研發的主要領域,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輻射污染防護技術研發薄弱。
圖3-4 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數量分布情況
(2)人才結構
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及其相關產業從業人員319.5萬人,其中,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中級工人員數量分別為2.4萬人、6.3萬人、12.1萬人、21.3萬人;從業人員獲得高級技術職稱、中級技術職稱、初級技術職稱數量為6.8萬、16.2萬、24.2萬。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獲得認可的技術及相關職稱評定人員數量較低,總體人才結構層次偏低。
圖3-5 我國環境保護及其相關產業技術人員及職稱占比
3.3 盈利能力
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中環境保護服務利潤率最高(10.8%),其次是環境保護產品(10.7%)、環境友好產品(9.5%)、資源循環利用產品(6.8%)。據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為7.6%,第三產業平均利潤率為8%。
在環境保護產品生產領域,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生產的利潤率最高,為18.9%。水污染治理產品和大氣污染治理產品的利潤率低于環境保護產品的平均利潤。這兩個領域的產品發展時間長,市場競爭大,價格競爭激烈。
在環境保護服務領域,咨詢服務利潤率最高,為15.1%。2004年至2011年,我國環保咨詢服務快速發展,營業收入由2004年17.8億元增加至2011年的256.7億元,占環保服務總收入的比重由4.9%增加至15%,營業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46.4%。環境咨詢服務屬于知識密集型服務,專業性強,勞動生產率高,且部分環境咨詢服務領域市場化程度較低。
在環境保護服務領域,污染治理及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服務利潤率最低,為8.6%,但比2004年的6.5%有所提高。污染治理及設施運行服務收入主要來自于污水治理和固體廢物處理處置領域,分別占71.5%和22.4%;水污染治理及設施運行服務中有73.3%來自于市政污水。市政污水治理設施運行服務的市場化程度高,同時,一些地區處理水量尚未達到預期規模,增加了單位成本。
表3-3 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產品和服務利潤率情況
3.4 競爭力
(1)產品標準化程度
納入本次調查的5827項環境保護產品采標率達91.7%。其中,采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和其他標準的比例分別為37.4%、25.4%、23.4%和5.4%。與2004年相比,環境保護產品的采標率提高了0.6個百分點,表明我國環境保護產品加工制造日益規范,標準化水平有所提升。
圖3-6 環境保護產品采標情況
(2)出口額
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出口合同額與2004年相比有大幅提高,但占總營業收入的比例僅為1.1%。其中,環境保護產品出口合同額從2004年的1.9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0.4億美元,增長了9.7倍,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40.4%。環境保護服務出口合同額從2004年的0.7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4.3億美元,增長了5.1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9.6%。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出口合同額從2004年的11.3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2.2億美元,增長了1.8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6.1%。這些領域出口合同額的增長,反映出我國在這些領域國際競爭力的加強。尤其是環境保護產品出口的迅猛增長,表明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具有一定競爭力。
但與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環保產品和服務的貿易總額還比較低。2009年,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的環保產品和服務的出口額占全球環保產品和服務貿易總額的比例已超過80%,相比之下,我國與發達國家尚存在較大差距。
圖3-7 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出口情況
3.5 小結
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各領域的從業人員人均營業收入以及從業單位平均收入均較2004年增長1倍以上,反映出勞動生產率提高,從業人員對企業貢獻能力增加,從業單位營運能力有所增強的趨勢。其中,環境保護產品、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和環境友好產品生產的人均營業收入均高于我國第二產業37.3萬元平均人均營業收入水平。
2011年我國環保技術研發(不含環境友好產品)經費占營業收入(不含環境友好產品)的3.2%。環保技術研發以研發單位自有資金為主,政府投入占8%。水污染控制技術和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為當前我國環保技術研發的主要領域,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輻射污染防護技術研發薄弱。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獲得認可的技術及相關職稱評定人員數量較低,總體人才結構層次需要提高。
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從業單位中共計2825個單位研發環境保護相關產業技術3698項,實現工業化生產技術2081項,獲得發明專利6728個,實用新型專利14233個。
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中環境保護服務利潤率最高(10.8%),其次是環境保護產品(10.7%)、環境友好產品(9.5%)、資源循環利用產品(6.8%)。據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為7.6%,第三產業平均利潤率為8%。在環境保護產品生產領域,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生產的利潤率最高,為18.9%;水污染治理產品和大氣污染治理產品的利潤率低于環境保護產品的平均利潤。在環境保護服務領域,咨詢服務利潤率最高,為15.1%;污染治理及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服務利潤率最低,為8.6%,但比2004年的6.5%有所提高。污染治理及設施運行服務收入主要來自于污水治理和固體廢物處理處置領域,分別占71.5%和22.4%。
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的采標率達91.7%,表明我國環境保護產品的加工制造日益規范,標準化水平穩步提升。
2004年-2011年,我國環境保護產品和環保服務的出口合同額迅速增長,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40.4%和29.6%。表明我國環境保護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在國際市場上具備一定競爭力。
4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4.1 環境管理
國際經驗表明,加強環境監管,嚴格執行相關法令和政策是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關鍵。“十一五”期間,我國提出了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兩項主要污染物各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10%的約束性目標,累計制定發布國家環保標準584項,占1973年我國首項國家環保標準發布以來累計總數的40%。同時,環境保護規劃、目標責任、總量控制、環保督查等多種政策措施聯動實施,為環境保護相關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以市政污水處理服務領域為例,“十五”以來,我國先后發布了城鎮污水處理五年規劃、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辦法等,制定實施《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建設部,2004年)、《關于加強市政公用事業監管的意見》(建設部,2005年)等,深化特許經營制度,放寬社會資本投資領域,提升產業供給,并實施污水處理費不征收營業稅等政策促進了相關產業發展。2004年至2011年,全國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營項目數量由402項增長到2172項,增長了4.4倍;年服務收入由35.6億元增長到276.8億元,增長了6.8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4.0%,比同期環保服務營業收入平均30.5%的增長速度還快。
4.2 經濟政策
環境保護價格政策、環保投資及補助政策、稅費優惠政策等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2004-2011年間我國陸續出臺了包括垃圾處置免征營業稅、脫硫電價、所得稅三免三減半、污水再生水免征增值稅、購買環保設備投資10%抵免所得稅額等多項稅收價格優惠政策,推進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以脫硫電價政策為例,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原國家環?偩致摵现贫恕度济喊l電機組脫硫電價及脫硫設施運行管理辦法(試行)》,規定脫硫燃煤電廠電價加價0.015元,調動燃煤發電企業加快建設脫硫設施的積極性,推動了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減排和脫硫產業的發展。根據2012年《節能減排電價政策執行情況監管通報》,自脫硫電價政策實施起,全國建成并投運的燃煤電廠脫硫機組裝機容量由2006年的1.0億千瓦提高到2011年的6.1億千瓦,裝備脫硫設施的火電機組占全部火電機組比例由30%提高到93%,執行脫硫加價電量2.8萬億千瓦時,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588.8萬噸減少到2217.9萬噸,減排14.3%。調查顯示,2004年至2011年,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產品銷售收入由123.4億元增長到1997.3億元,除塵脫硫處理設施運行服務收入由0.6億元增長到22.3億元,分別增長了151.9%和361.7%。
4.3 環保投資
“十一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環保專項資金、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環境轉移支付政策以及排污收費政策成為政府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重要渠道和資金保障。繼2004年設立中央環境保護專項資金之后,“211環境保護”科目于2007年開始實施。“十一五”期間我國相繼設立了主要污染物減排專項資金、“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以獎代補資金、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逐步形成政府引導的多元化環保投融資體系。環境保護投資規模的快速增加和投融資渠道的拓寬為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十一五”期間,全社會環境保護投資規模達2.16萬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6倍。
采用四次環境保護相關產業調查結果及環境統計年報數據,其他年份參照《中國統計年鑒》并根據趨勢平滑,對照歷年來環保投資與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發現,二者基本呈同向變化,即隨著環保投資的增長,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營業收入也相應增長。
圖4-1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營業收入與環保投資變化情況圖
4.4 小結
經濟發展、環境管理、環境保護經濟政策、環保投資等是影響環境保護與相關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十一五”期間,環境保護規劃、目標責任、總量控制、環保督查等多種政策措施聯動實施,為環保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2004年至2011年,全國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營項目數量由402項增長到2172項,增長了4.4倍;年服務收入由35.6億元增長到276.8億元,增長了6.8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4.0%,比同期環保服務營業收入30.5%的增長速度還快;全國大氣污染治理產品銷售收入由123.4億元增長到1997.3億元,除塵脫硫處理設施運營服務收入由0.6億元增長到22.3億元,分別增長了151.9%和361.7%。
5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5.1 發展機遇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政策導向日益加強,環境管理不斷加嚴,環保投資逐步增加,公眾環保意識不斷提升,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將面臨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是政策導向日益明確。2010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將節能環保產業確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其后,我國采取了多種措施,從不同角度促進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堅持誰污染誰付費,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發展環保市場。
二是環境管理不斷加嚴。環境管理部門將充分發揮環保法規、政策、標準在環保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并積極推動和完善排污許可證制度。以環境保護重要規劃、重點區域流域、飲用水源、農村面源和主要行業、重大工程、重點企業以及各級、各類工業園區為核心,對環境保護相關項目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管理,大力發展環境監理和環境監督執法,把環境保護設施的連續、穩定、有效、達標運行納入環境監管范疇,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
三是公眾參與全面提升。2013年,環保部印發了《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以及《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為公眾參與和監督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同時,企業環境信用評價以及環保企業信用評價工作已經啟動,有助于在環境領域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良好社會氛圍。
專欄2 2010年以來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引導型政策制定情況 |
|
文件名稱 |
主要內容 |
《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 |
將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扶持。 |
《關于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商產發[2011]310號) |
提出把國際化作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要培育節能環保產業國際化發展。 |
《“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國發[2012]28號) |
提出建立健全促進環保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確保環保產業成為引領綠色經濟的重點支柱產業。 |
《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 |
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是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 |
《關于環保系統進一步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環發[2011]36號) |
明確了培育潛在市場、釋放現實市場、促進結構升級、提高發展水平的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主要思路。 |
《“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國發[2012]19號) |
提出環保產業發展目標、任務、保障措施。 |
《關于發展環保服務業的指導意見》(環發[2013]8號) |
明確了環保服務業發展的重點工作與推進措施等。 |
《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國發[2012]62號) |
明確了我國服務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發展重點,提出要加快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 |
《環保服務業試點工作方案》(環辦[2012]141號) |
為環保服務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和體制環境。 |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國發[2013]30號) |
明確進一步深化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主要舉措。 |
5.2 規模預測
根據《節能環保產業“十二五”規劃》,2015年,我國環保產品(環保裝備和環保材料)及環保服務的產值將分別超過6000億元(環保裝備5000億,環保材料1000億)和5000億元。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環保產品、環保服務的產值分別為2011億元和1706億元。按照2004年-2011年間環保產品和環保服務分別28.7%、30.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計算,預計2015年我國環保產品和環保服務的產值可分別達5517億元和4948億元,有望接近規劃目標。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各領域2015年營業收入預計值與“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目標對照如下表。
表5-1 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各領域發展規模預測
5.3 產業轉型
我國環保產業內部結構將深刻調整。一是環保服務業將日益占據主導地位。環保服務與環境保護產品相比,2004年前者的從業人數、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分別為后者的1倍、0.7倍和0.77倍。2011年,上述數字已經發展為1.3倍,0.85倍和0.86倍,同時,環保服務業無論是營業收入、營業利潤,還是從業單位數和從業人員數,其增長速度均快于環境保護產品,已經顯現出環保服務業日益加強的發展趨勢。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3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下一步,產業結構調整要依靠改革,進退并舉。要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鼓勵企業兼并重組”。環保服務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以及整合環保產業全產業鏈發展的龍頭,將在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行業集中度。
二是基于不同污染要素的產業結構將發生調整。國際實踐表明,隨著環境形勢的變化及環境管理目標的深化和全面化,環保產業將逐步從傳統的以水和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產品和服務占絕對比重的結構逐步發展為水、氣、土壤、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相關產品和服務全面發展的產業結構。2011年前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大氣和水污染防治相關產品和服務占其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60%,土壤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相關產品和服務占30%,而我國的上述兩個比例分別約為80%和10%,具有充分的不同污染要素間產業結構調整空間。下一步,在單個污染要素領域也將出現產業結構分化。2011年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市場化率分別約為90%和10%,工業園區、大型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以及農村環保設施專業化運行還有巨大發展潛力。水污染防治也將從傳統的COD、氨氮領域逐步拓展到地表水與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業、農村農業廢水多領域多要素共同防治的階段。
三是環保服務業發展模式將深刻變革。環保服務業將從以往單一要素、單一環節的服務逐步發展為環保產業鏈上下游及橫向整合,提供一站式服務的綜合環保服務模式,形成包括咨詢、土建、金融、環保設備、工程設計等環保產業鏈各個環節在內的產業發展模式,最終促進環保產業的業態轉型和升級,推動環保產業走向市場化、專業化、多元化和國際化。
5.4 重點領域
我國近期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3]37號)、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提出了未來一段時間環境保護的目標任務,明確了未來幾年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
大氣污染防治產業發展重點為:燃煤電廠、鋼鐵燒結機和球團設施、石油煉制企業催化裂化裝置、有色金屬冶煉企業、以及每小時20蒸噸以上的燃煤鍋爐脫硫;燃煤機組(除循環流化床鍋爐以外)脫硝、新型干法水泥窯低氮燃燒改造與脫硝;燃煤鍋爐和工業窯爐除塵;石化、有機化工、表面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餐飲油煙凈化裝置;機動車高效尾氣凈化裝置;新能源汽車;熱-電-冷三聯供綠色建筑裝備等。
水污染防治產業發展重點為:污水處理廠建設和提標改造;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農藥、化肥、食品、飲料等行業脫氮除磷;農村污染綜合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生態濕地等氮磷攔截面源污染防治設施;水體、湖庫綜合治理與修復;重點管控污染源場地防滲與地下水保護;工業園區、農村生活污水專業化運營服務;基于環境質量改善需求的綜合環境服務。
土壤污染防治產業發展重點為:土壤環境、受污染場地調查、風險評估和修復示范。
5.5 小結
隨著我國經濟穩步均衡發展,環境管理日益嚴格,環保投資逐步增加,公眾環保意識不斷提升,我國環保產業將面臨更大的發展空間。
按照2004年-2011年間環保產品和環保服務分別為28.7%、30.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計算,預計2015年我國環保產品和環保服務的產值可分別達到5517億元和4948億元,有望接近《節能環保產業“十二五”規劃》6000億和5000億的規劃目標。
我國環保產業內容結構將發生深刻調整。環保服務業將日益占據主導地位,且環保服務業將從以往單一要素、單一環節的服務逐步發展為綜合環保服務業。同時,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將逐步從傳統的以水和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產品和服務占絕對比重的結構逐步發展為水、大氣、土壤、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相關產品和服務全面發展的產業結構,即使是在單個污染要素領域也將出現產業結構分化。2011年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市場化率分別為90%和10%左右,工業園區、大型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以及農村環保設施專業化運營還有巨大發展潛力。
近期出臺的大氣、水、土壤三個領域的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治理政策要求逐漸轉化為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