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正式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從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等10個方面對我國現階段和未來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規劃。
“水十條”的起草工作自2013年4月起,先后6次征求中央及國務院34個部門和單位意見,歷時近2年,共修改30稿之多。這份文件提出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制度首次規定點名公布部門職責清單,并且要求地級及以上城市明年起每季度公開飲用水情況,到2030年全國水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消除城市黑臭水。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中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模式已難以為繼。在政府不斷提高環保標準的背景下,“水十條”的出臺有助于倒逼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帶動商機,實現多贏格局。
環保需求升級
整理今年多家機構發布的策略研報后,《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發現多家券商由于環境政策倒逼環保需求而在年度策略報告中看好環保主題的投資機會。
2015年新環保法正式實施,加上配套政策的落實,中國迎來了史上最嚴格的環保執法,執行力度大,倒逼潛在環保需求釋放。2015年比較特殊,即是“十二五”環境污染治理考核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布局之年,從歷個五年規劃最后一年的情況看,環保投資力度都較此前顯著加大,行業景氣度上行。
光大證券認為,放眼2015年,“十三五”規劃、新環境法實施、“水十條”的出臺等政策面的加碼,估值消化后行業平均PE已處歷史較低水平,業績仍將保持高增長且有超預期可能,在三大因素促動下,環保行業有望迎來較快發展。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曾向媒體介紹,解決水污染的問題,包括環境污染的問題,必須在經濟發展中、生產消費中解決,要源頭減量,全過程管理,倒逼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綠色循環發展。
他認為,“水十條”中倒逼轉型或者優化經濟發展方面主要體現在,一是抓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比如取締一批十小企業,重點整治十大重點行業,突出京津冀。二是強調節水減污,源頭減量。堅持節水就是減污,把再生水提到比較高的地位。尤其在京津冀一方面水資源短缺,另一方面大量再生水沒有得到很好利用。三是“水十條”把提升技術水平也看得比較重,這是促進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根。在有關措施里面提了“領跑者”制度,鼓勵單位生產產品或者單位產值的節水環保指標比較先進的企業,給予激勵和獎勵,推動企業往前跑。四是強調調整產業結構。以總量控制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比如根據環境承載能力調整產業結構,要求根據地方能容納污染物的承受力來自主地、提前調整產業結構。五是調整產業布局。“水十條”當中專門講到穩定和擴大生態空間的問題,這其中也包含調整布局的協同效益問題。
“水十條”的頒布,帶來了巨大的資金需求投身于環保行業,但同時也給相關行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例如印染行業,據業內人士介紹,“水十條”頒布后,對大型企業來說是迎來了一個很好的機遇,而對小型企業來說,卻帶來了一定的發展阻力。因為在污染治理方面,有的技術能夠解決問題,但成本太高,企業承受不了。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副主任胡柯華指出,“水十條”將對企業的環境責任形成倒逼機制,并將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作用—機遇或挑戰,這種以環保管理能力為參照系的分化現象將愈加明顯。
無論是為了淘汰落后促進行業健康發展,還是為了環境的改善,嚴格的環保標準對所有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新的契機。政策倒逼企業走上一條轉型升級,自我完善進步的發展之路。
“環”金時代來臨?
環保部調查數據顯示,1995年以來,全國共發生1.1萬起突發水環境事件,僅2014年環境保護部調度處理并上報的98起重大及敏感突發環境事件中,就有60起涉及水污染。全國4778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較差的監測點比例為43.9%,極差的比例為15.7%。全國9個重要海灣中,6個水質為差或極差。近年來,全國范圍內飲用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已經嚴重影響百姓生產生活。可見,中國的生態環境已經達到或者臨近生態承載的極限,到了必須整治的關口。
“水十條”標志著以環境質量和環境效果為核心的環保時代已經來到。該計劃為了環境治理需求能夠落實到位,對工業廢水、市政污水到水環境,均以明確的量化指標進行要求,并規定了截止時間。同時各部委明確分工,采取了對地方政府排名和落后名次的懲罰制度。另外,不再停留在減排量、排放標準等舊時代的手段上,而直接將河流等水體的改善程度作為考核標準,確定了包括七大水系的標準、地級市以上城市黑臭水體的數量和發達區域的水體斷面標準等剛性指標。
可以說,當前環境產業已被推上中國經濟風口,有業內專家認為,未來,以環境治理為契機的環保產業很可能會成為國家的支柱型產業,政府逐漸縮小在環保產業市場的占有量,允許由市場提供邊界性公共服務,還是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的。
實施“水十條”,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5.7萬億元,累計增加非農就業約390萬人,使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增加2.3%,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多贏。
國家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表示,未來環保產業的投入要逐步加大,并實施多元化投入,形成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社會多方投入的市場化機制。吸收社會資本,包括采取PPP模式、政府采購服務的模式、設立環保產業發展基金、股權基金等。整個水環境保護產品和設備的增長速度未來5年預計為15%-20%,水環境服務業增長大約在30%-40%。
“水十條”通過加大治污投資力度,大幅提升污染治理科技、環保裝備研制和產業化水平等措施,將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9萬億元,其中直接購買環保產業產品和服務約1.4萬億元,間接帶動約5000億元,使環保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業界分析,在指標約束和經濟刺激的雙重影響下,環保產業發展或迎來新商機。
吳舜澤表示,“水十條”實施對經濟社會會產生全方位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拉動環保產業的發展,并影響上下游的需求關系,優化整個產業結構,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總體有利。他認為,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結構而言,“水十條”實施后會有比較大促進作用的有建筑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金融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10個行業。
PPP或將成為
企業參與治水的主流渠道
“水十條”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以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園區為重點,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根據測算,按照“水十條”要求,完成相應目標需投入資金約4萬億-5萬億元,如果單靠政府財政投資,缺乏市場內生動力,其治理效果或很難達到預期。因此,社會資本成為了關鍵的寄托對象。
對此專家表示,政策利好將帶動大體量的資金進入市場,民營企業將獲得很好發展機會。根據“水十條”及目前國家鼓勵的方向來看,PPP或將成為企業參與治水的主流渠道之一。
一位主營水務環保業務的公司管理者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從立法層面對水務、環保行業的支持和保障,為公司發展帶來更多機遇。未來國內污水處理廠提標擴能改造和中水回用的市場空間也更為廣闊,水務環保業務企業發展前景看好。
他指出,“水十條”出臺后,國家加大污水管網建設,將使公司污水處理能量得到更加有效的發揮。國家明確了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的確定方法及污水處理費調價事宜,這會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進而會進一步保證污水處理運營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利益空間。
同時他也表示,民間資本若想以PPP模式參與政府“治水”項目,自身須具備技術和資本雙重優勢。
“水十條”的鐵腕之路
時間:2015-04-24 10:36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