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水十條”的發布,歷經40多年發展的宜興環保產業,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如何抓住政策機遇,轉變思路迎接變革,從而邁向更廣闊的新天地,成為環境企業家們不斷思考的問題。
4月27日,由E20環境平臺和中國宜興環?萍脊I園共同主辦的宜興E20環境產業沙龍(第一期),以“水十條背景下的水產業模式創新與合作共贏”為主題,在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舉行。這是E20環境產業沙龍由北京走向全國各地的首站,宜興市委常委、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經濟發展局副局長、宜興環保產業集團副總喬梁及其團隊對此次沙龍給予了鼎力支持。沙龍特邀江蘇。ㄒ伺d)環保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高嵩,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代維昭聯袂解讀“水十條”。宜興當地及華南區域19家企業的共26位企業代表,圍繞“水十條”及其相關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此外,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張樹人、高宏坪,E20環境平臺外部合伙人方樺,作為中宜E20環境醫院的事業團隊出席了本次沙龍。
產業是落地“水十條”的真正可靠力量
“水十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已成為行業內外廣泛關注的焦點。而能夠讓夢想照進現實,使“水十條”真正落地、真正改善環境、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的力量,正是產業的力量。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總編、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指出,產業是落地“水十條”真正可靠的力量。經濟下行給了產業更好的表現機會。以產業角度切入水十條,相信會得到政府的積極響應,獲得更大的政策支持。
高嵩分析,環境產業正進入五年掘金期,其標志是基于巨大預期的資本大量進入和推動,產業細分領域有望出現倍數效應。
代維昭認為,環境企業的發展符合國家戰略,優秀的環境企業更需要模式創新和借力資本,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混戰之下的破局之道
在“水十條”的促動下,中國環境產業正面臨結構性的轉型升級。政府和排污企業作為環境需求“甲方”,對環境治理效果的要求將有本質提升。另一方面,環境產業經過多年發展,部分傳統市場幾近飽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而一些新興領域如水環境修復,盡管需求巨大,但在效果導向的要求下,其資金門檻、系統集成的門檻、資源整合的門檻都是現階段很多環境企業僅憑自身力量難以企及的。
針對這一問題,江蘇江南水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龔國賢表示,企業是行業中的點,也是行業中的細胞,優勢互補是合作的方向。在今后的環境產業中,要加強合作,才能實現共贏。
鵬鷂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洪春指出,“水十條”是新《環保法》的行動指南,對宜興的影響很大。新的政策環境下,企業間的聯合是一個趨向。下一步還要考慮企業聯合起來以后如何和“患者”建立信任、如何把環境的病真正治好。
江蘇省嘉慶水務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效祥認為,新形勢下,企業的商業模式必須是聯合作戰,可以通過商業體系的結合和復制,整合資源,共同成長。
江蘇藍天沛爾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強認為,政府層面、企業層面要相互作用,不能政府強影響企業弱影響,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要從原來的扁平增長路徑走向立體。
張樹人表示,在企業的生態系統下,企業間基于各自的核心價值鏈接在一起,鏈接得越多,其核心價值越能夠凸顯,越做到極致,所釋放的效能就越大。“水十條”發布后,更應著重思考怎樣建立企業間共生共贏的體系。中宜E20環境醫院正是致力于通過模式創新,通過基于核心價值的增量分享,建立、優化環境企業生態系統,從而促進優秀的環境企業的快速成長。
從“小而散”走向“小而強”
前一階段,宜興即使作為國內環境產業最為密集的區域,仍存在“小而散”、內部競爭激烈等問題。“水十條”正為環境企業開啟一些有別于傳統“大而全”的新路徑,“小而強”的企業將煥發不同以往的勃勃生機。
宜興市凌泰環保設備有限公司凌清成表示,面對現在的風口,應當把事情做精做好,航母往往出問題都在小螺絲上。作為傳統設備企業,要跨入環境服務,首先要做好自己已經有的產品,并在此基礎上做管理、技術上的創新。
安徽華騏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表示,對于宜興的專業公司來講,“水十條”帶來了機會和挑戰,企業要順應大勢,不斷改變自己。以前企業只收排污費,沒有社會責任,“水十條”下,需要企業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去解決疑難雜癥,實現環境效果。
吳效祥指出,市場對于大家是公平的,就看你是不是專精深,做堅守者。第一要理解政策體系;第二要建立自己的技術體系,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最適合的技術;第三要有投融資體系;第四要有市場渠道體系;第五要有文化體系,怎么通過用人機制,讓大家認為一生追求的事業是環保。
脫穎而出的關鍵:品牌“加持”
世界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21世紀的組織只有依靠品牌競爭了,因為除此以外它們一無所有。”事實上,在環境領域,尤其是競爭最為激烈的設備、工程市場,企業品牌正顯得越來越重要。
代維昭在“水十條”解析中指出,環境產業正從B2G向B2(G+C)轉變,這就對環境企業的品牌打造及社會溝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王洪春指出,國外有很多有核心技術、有特色的小而強的環境企業。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宜興很多企業也開始慢慢走向專業化和更細的分工,需要多做正面宣傳,也需要國家加強對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
傅濤回應,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弱是事實,并不是短期就能徹底改善的。中小企業的出路在品牌,通過加強品牌建設能夠化解一些問題。過去市場魚龍混雜,未來甲方看中效果,品牌、技術、信譽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環境企業普遍品牌較弱,應在高質量、極致化的基礎上,盡快把自身品牌做起來。
新形勢下宜興環保產業應去向何方
關于新形勢下宜興環保產業的未來發展,除與會嘉賓的精彩發言外,更多業內專家也發表了相關觀點:
朱旭峰指出,在新的形勢下,宜興環科園要切實強化轉型升級“組合拳”體制機制保障,努力走出一條環保資源要素‘合理配、優質配、合法配、高效配’的新路,才能真正建成世界一流的環保產業創新中心及制造基地。
傅濤指出,宜興是有底蘊深厚的環境產業聚集區,應認真思考可能面臨機會,跟上“水十條”這趟政策快車。宜興的環境產業輕資產占主導,產業機會在于聯合。呼吁成立宜興優秀企業組成的產業聯盟,實現做專和做深公司的有效組合,真正做好環境治理效果。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認為,宜興的環保產業長期以設備加工和工程服務為主,未來應當在做強做精的基礎上,聚焦在創新方面,主要是科技創新,生產組織方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洪臣指出,宜興的環保產業面臨著很大的機遇,但挑戰也非常突出,首先是人才瓶頸,也是最大的瓶頸。未來的市場增量將增加在水務一級開發階段,所以要延伸產業鏈,去占據更多的份額。
中信證券環保首席分析師王海旭表示,目前感覺競爭門檻在提高,市場需求的出口在變集中,沒有較強的投融資能力以后會很難做,因此或者盡早打通資本渠道,或者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股權等)共同發展,混合所有制可能會是大勢所趨,當然環境質量考核背景下的技術重要性也在不斷提升。
環保新三板研究專家鄔煜認為,環保行業雷聲大雨點小的現狀,很大程度是中小環保企業融資難造成的,因此對于這樣的企業來說,就是要擁抱大時代,重倉新三板。
與會企業包括(排名不分先后):
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江蘇。ㄒ伺d)環保產業研究院、E20環境平臺、鵬鷂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江南水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裕隆環保有限公司、宜興市凌泰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江蘇博一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新奇環保有限公司、江蘇菲力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江蘇宜凈環保有限公司、中鐵十局集團第十工程有限公司、江蘇省嘉慶水務發展有限公司、江蘇綠威環?萍加邢薰尽乜丝毓杉瘓F有限公司、無錫唐古環保設備有限公司、中檢集團、江蘇藍星化工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江蘇藍天沛爾膜業有限公司、江蘇哈宜環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華騏環保有限公司
宜興E20環境產業沙龍(第一期):“水十條”下的破局之路
時間:2015-04-29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黃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