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共識
2015年5月24日
國家污泥聯盟名譽理事長顧國維
發言
國家污泥聯盟戰略指導委員會名譽主任高廷耀
發言
住房城鄉建設部科技司處長陳新
講話
國家污泥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杭世珺
宣讀“長沙共識”
2015年5月23至24日,國家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長沙召開了2015年工作會議暨全國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研討會。會議以“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總體要求,推進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建設”為主題,結合長沙污泥高溫熱水解厭氧消化項目的工程實踐,研究和探討了污泥高級厭氧消化、城市生物質協同處理、堿性熱水解工藝、消化液處理、射流干化以及處理產物資源化等理論和技術,進行了工程實踐總結,提出了今后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發展方向。
會議以專家發言為引導,集全體參會者的經驗和智慧,取得以下共識:
一、國家政策為污泥處理產物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國家近期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2015年循環經濟推進計劃》等文件要求,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推廣污泥經厭氧消化產沼氣或好氧發酵處理后資源化利用,并且按照國家有關標準用于土壤改良、園林綠化等,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國家政策明確了處理產物資源化利用和達標可進入土地的處置方式,為處理產物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政策保障。我們應當抓住當前國家政策利好的難得機遇,加快實現污泥處理處置向“資源化”的轉型升級。
二、我國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應遵循“綠色、循環、低碳”的基本原則。長期以來,污泥處理設施選址難、運行費用高、處理后產物無出路,成為制約我國污泥處置產業發展的瓶頸。“綠色”就是要以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創新為支撐,實現工藝過程的生態環保,最大程度上減少污泥處理處置過程對外界能源和化學藥劑的依賴;“循環”就是要以挖掘污泥中能源和資源為核心,最大程度上實現對自產能源和資源的利用;“低碳”就是要以污泥處理設施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融為出發點,最大程度上減少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二氧化碳、甲烷、臭氣等溫室氣體和其它污染物排放對外界的不良影響。“綠色、循環、低碳”相輔相成,在實現源頭有毒、有害物質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綠色”讓處理產物質量得到保證,質量是產物能夠循環利用的必要條件;“循環”讓運營者有收益,收益是運營者處理好污泥的動力;“低碳”讓污泥處理設施與環境相融,相融是設施落地的保證。按照這一基本原則,才能夠順勢而為,做大做強,實現污泥處理處置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相統一。
三、污泥穩定化處理是污泥處理的核心。穩定化處理后的處理產物組成結構、感官性狀都會發生根本上的變化。污泥穩定化處理目的在于污泥中的有機物合理降解和向有機質轉化,在于處理后的產物不發臭,在于減少污泥固體物質含量,在于消毒和改善脫水性能,在于保證產物利用的安全。厭氧消化、好氧發酵、堿性熱水解、碳化和焚燒等都是穩定化處理手段。其中,厭氧消化、好氧發酵處理、或者堿性熱水解在實現穩定化處理的同時,產生了腐植酸,或者多肽氨基酸等有利于土壤改良的珍貴有機質,為污泥處理產物回歸土地創造了條件。這些符合“綠色、循環、低碳”基本原則的技術,應當作為我國污泥穩定化處理的首選。
四、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我國污泥處理工程建設。在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綠色、循環、低碳”之旅中,長沙再一次將“高溫熱水解——厭氧消化——厭氧氨氧化”這一高級厭氧消化技術成功落地,北京、合肥、鎮江等地不久也將相繼建成類似的工程,為我們繼續展示高級厭氧消化的魅力;寧海的城市生物質與污泥的協同厭氧消化處理工程為中小城市的生物質處理提供了示范;堿性熱水解的鈣蛋白產物用于土地改良,讓貧瘠的土地煥發盎然生機;射流干化新技術為污泥體積減量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節能技術。我國應加快總結先行地區的工程的經驗,加強合作和交流,形成適合于我國的技術體系并加以推廣,讓星星之火得以盡快燎原。
國家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為配合做好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工作而成立的,是領跑者。我們的目標是:發揮各聯盟成員單位的優勢,強化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合作共贏。
讓我們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要求,攜起手來,不辭辛苦、努力拼搏、腳踏實地,逐步走出污泥處理處置的困境,肩負起領跑者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