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暴雨之后的城市排澇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很多城市的頑疾。今年我國南方入梅雨季的第一天,暴雨就給上海來了個下馬威,一場特大暴雨讓上海變成“海上”:80余條馬路積水,千余戶民居進水,50多座下立交封閉,河水倒灌,車輛拋錨。類似場景也出現在了深圳、柳州、南京、武漢等其他諸多南方省市,多地暴雨傾注,城市洪澇成災,給民眾生活帶來極大不便的同時,也再次暴露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高樓林立、路網縱橫的中國城市,在人們看不到的地下,是滯后的城市排水系統。
同樣的問題也在法國歷史名城波爾多出現過。穿過法國和西班牙的加龍河在波爾多這里拐了個彎,一有潮汐倒灌,遭殃的就是波爾多。另外溫帶海洋氣候帶來的強降雨加上快速城鎮化建設及防水路面的增加,阻礙了城市雨水滲透能力,讓波爾多愈加成為暴風雨和強降雨的受害者,用當地居民的話來描述就是“15分鐘的強降雨后,就能讓整座城市陷入汪洋”。
面對這樣的難題,1982年,波爾多城市委員會和蘇伊士環境合作,共同建造了一套城市防洪排澇系統。該系統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遍布全城地下的調蓄池,另外就是遠程監控系統。其基本原理就是在暴雨來臨之時,讓水量有一個暫時的緩存,再將雨水和污水的混合體進入污水處理系統,處理達標之后,重新排入河流。據蘇伊士環境在當地的水處理部門負責人介紹,全城共有40多個巨型蓄水池,平均容量為1萬立方米。如果40多個水罐全部裝滿,相當于為整個加龍河斷流2小時。
蓄水池是硬件,遠程監控系統則是這套城市防洪排澇系統的“內腦”。在遠程監控室的屏幕上顯示的波爾多城市地圖上詳細標注了40多個儲水罐的地點,以及每個水罐當前的狀態。干燥天氣狀態下,系統能夠提前24小時預測降雨的時間以及水量,在多雨天氣則可提前6小時,并精確預測出降雨可能帶來的危害程度。這套設備還可以對入水執行動態管理,確保地表水最終匯入調蓄池,直到網絡恢復它的正常運水能力。總的來說,這套系統能夠控制、儲存、處理并有效地疏導約1億立方米的廢水和雨水。儲
水裝置最終跟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相連,有效避免了環境污染并保護生物多樣性。根據歷史數據,自從1990年系統運用以來,波爾多就再也沒有洪澇災害的記錄,有效防止了暴雨所帶來的災害近300次。
聯想到近年來中國許多城市遭遇暴雨內澇的尷尬處境,蘇伊士環境在波爾多的城市防洪排澇系統對我國內澇嚴重地區是一個非常好的借鑒。城市排澇與百姓的利益息息相關,它充分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希望我們的城市能夠從法國波爾多的實例中有所啟發,下一次暴雨來臨時不再有內陸看“海”的尷尬。
—完—
關于蘇伊士環境
我們正處于資源變革的黎明。面對著全球人口的迅猛增長、快速的城市化和天然資源的短缺,保護、優化和再利用資源對我們未來的社會至關重要。蘇伊士環境集團 (Paris: SEV, Brussels: SEVB)向9,200萬人提供飲用水,向6,500萬人提供污水處理服務,向近5,000萬人提供廢料收集服務,每年回收1,400萬噸的廢料, 通過廢轉能業務再造5,138 GWh(千兆瓦時)的本地再生能源。蘇伊士環境集團的業務遍布全球五大洲,擁有80,990名員工,是資源可持續管理的重要一員, 集團于2014年的總營業額達143億歐元。
在過去的40年中,蘇伊士環境一直活躍在中國市場。通過旗下子公司為香港、澳門、臺灣以及中國大陸地區的居民、政府機構、工業企業提供創新性的環境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