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國家及地方積極推廣PPP模式,力度空前。頒布的相關政策中,對環保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支持態度明確,幾乎無一例外地將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列為PPP模式推廣重點領域。然而面對PPP項目的巨大蛋糕,簽約率卻比較低。伴隨政策逐步落實和示范項目經驗積累,預計PPP項目有望進入快速簽約期。在運營模式相對成熟的水處理領域,我們認為在“水十條”新政和PPP政策雙重動力下,提前布局PPP市場、具備品牌及資本優勢的企業將充分受益。
作為一種新型融資模式,PPP是緩解地方債務風險與拉動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手段。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伙或合營,又稱公私協力),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PPP模式以其政府參與全過程經營的特點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其將部分政府責任以特許經營權方式轉移給社會主體(企業),政府與社會主體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系,政府的財政負擔減輕,社會主體的投資風險減小。
基于此特點,PPP成為緩解地方債務風險與拉動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手段,這想必也是2014年9月2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中特別提到“推廣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業投資和運營”的初衷,該文件發布一時間引發了經濟新常態下的PPP項目熱潮。
2014年以來,國家政策對PPP持續加碼,推廣力度空前。
我國開展PPP模式的實踐其實早已有之,但真正升溫并引起決策層關注,是在2013年后。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推動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在此背景下,自2014年以來,國家密集出臺相關政策推廣PPP模式,力度空前。
2014年9月23日,財政部出臺《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金[2014]76號文)將PPP熱推向高潮。2014年11月,財政部公布第一批PPP公私合作示范項目名單,共包括15個省市的30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項目,總投資1800億元。
進入2015年,國家對PPP的重視度持續提高,中央層面和多地層面繼續頻繁出臺相關政策指導和規范PPP發展。地方“兩會”上,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有近九成提到PPP。在政策層面的保駕護航下,各地PPP項目從務虛走向務實。
哈爾濱和洛陽作為試點城市,已經通過多個項目先行實踐總結經驗,而黑龍江、河南、浙江、湖南、福建、上海等多個省市也著手籌備項目。河北、湖南、江蘇、海南等多地均出臺相關指導及實施意見,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4月18日,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推介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發展改革部門盡快搭建信息平臺,及時做好PPP項目的推介工作。5月25日,國家發改委在委門戶網站開辟PPP 項目庫專欄,以各地已公布的項目為基礎,發布1043個PPP推介項目,總投資1.97萬億元,涵蓋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
從目前政策出臺情況來看,國家對于推進PPP模式已經體現出急迫性和緊迫性,尤其是在以“七大重大投資工程包”為代表的基建投資領域,國家急切的需要推進PPP模式以引入社會資本來緩解地方政府的資金壓力。
而從最新政策變化看,六部委共同制定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將于6月1日正式實施,而“PPP物有所值指引”也即將出臺。
圖表1:我國開展PPP項目實踐歷程
目前PPP項目簽約率仍較低,伴隨政策落實有望進入快速簽約期。
據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地方政府性存量債務清理處置辦法》前后,各地推出總額約1.6萬億元的PPP項目,但到目前為止,真正簽約的僅2100億元,實際簽約率為13%,僅占總額八分之一。
可以看出,如此巨大的蛋糕擺在眼前,而事實上項目的簽約率卻比較低。為解決這個矛盾,國家從項目篩選、項目評估和實施、合同管理等多方面發布指導意見,并落實開展項目示范,伴隨政策逐步落實和示范項目經驗積累,預計PPP項目有望進入快速簽約期。發改委本次上線PPP項目庫,也是希望通過政府之手為企業在找項目方面節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實現PPP“一鍵式”投資。
政策對環保等公共服務領域支持態度明確,PPP推進行業跑馬圈地、搶資源時代來臨。
自去年11月國務院發布文件大力推廣PPP模式以來,在PPP模式的推廣中,國家在環保上的改革動作最大。政策層面對環保及公用事業領域特許經營的支持態度十分明確、力度也很大。悉數目前發布的PPP相關政策文件,幾乎每一項都能尋到“環保”或者和環保緊密相關的領域的影蹤。
從2013年9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到2014年11月1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12月2日發改委發布的《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再到今年4月25日發改委聯合六部門發布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被有人稱之為PPP“基本法”)等,無一例外地將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列為PPP模式推廣重點領域。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2014年12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推出的《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和2015年2與13日財政部聯合住建部發布的《關于市政公用領域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推介工作的通知》,兩個文件特別針對市政公用領域(含環保領域)PPP項目提出了具體的實質性指導意見。
與此同時,在環保領域,以政府采購服務為核心的PPP整體解決方案模式與正在或即將實施的大氣、水、土壤三大行動計劃將引領的由總量減排走向質量改善的趨勢相契合。政策加碼與環保需求合力之下,環保PPP項目大量涌現。在5月25日發改委上線的PPP項目庫中,環保類PPP項目數量最多,總計能達到370個,數量上占比達到35%。伴隨更多公用事業領域PPP項目的推出,環保公司潛在市場空間將不斷打開,有利其持續異地開拓,行業競相跑馬圈地、搶資源時代來臨。
圖表2:我國近兩年PPP政策一覽表
水處理行業作為目前政府的重資產產業,對于提前布局PPP市場、具備品牌及資本優勢的企業將充分受益。
基于水處理行業當前的重資產屬性特點,“水十條“新政和PPP政策雙重動力下,參與其中的上市公司迎來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畢竟水處理行業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盈利模式,因此最有可能出現大訂單。隨著PPP模式的合作多樣化,小項目逐步向大項目轉化情況明顯,在獲取大訂單同時,公司容易從單純的總包商轉化為平臺型公司。在這場跑馬圈地、搶資源運動中,那些提前布局PPP市場、具備品牌及資本優勢(未來有可能布局PPP項目)的企業,將有更多機會和更大優勢參與分享水務領域PPP項目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