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市自2004年開始使用再生水,并把再生水納入全市年度水資源配置計劃中,到2014年再生水使用量已占全市總用水量的23%,成為重要的“第二水源”。
中國發展網 7月27日 實習記者宋璟從發改委網站獲悉 為進一步了解節水工作情況,近日,國家發改委環資司赴北京、天津兩市就節水工作和海水淡化技術發展、示范項目建設進行了調研,實地參觀考察了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和北疆電廠,與兩市有關職能部門和企業代表進行了座談交流。北京市自2004年開始使用再生水,并把再生水納入全市年度水資源配置計劃中,到2014年再生水使用量已占全市總用水量的23%,成為重要的“第二水源”。
北京和天津均是資源型缺水城市,兩市節水工作起步早、機制強、工作實,走在全國前列。一是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法規制度體系,北京市委提出了“向觀念要水、向機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的節水工作思路,天津市先后出臺涉及供水、節水、地下水、再生水管理方面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共27部。二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節水。北京市推行“以水定產、以水定地、以水定城”,通過逐步退出高耗水行業,調整農業種養結構,發展高附加值的服務業等,實現了工業用水零增長,農業用水負增長,新水總用量持續下降,再生水利用率不斷提高。三是通過經濟激勵約束措施和精細管理節水。北京市自2014年實行階梯水價以來,特別是針對洗車、純凈水、洗浴等特種行業執行160元/噸的超高水價,北京市人均日節水2升,效果明顯。
在農業節水方面,北京市出臺了《關于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實現了計量到戶、限額取水、節水獎勵的辦法,充分調動農民節水積極性,解決了農村節水難題。四是非常規水源利用取得較快發展。天津已建成海水淡化裝置產能31.6萬噸/日,居全國首位。成功示范了“工業+市政”供水模式和“點對點”工業供水模式,天津北疆電廠利用火電余熱淡化海水,除自用外,每日向市政供水5萬噸,是我國首例大規模向市政供水的海水淡化示范項目。日產規模10萬噸的天津大港新泉海水淡化工程,主要用于為周邊石化企業供水。北京市自2004年開始使用再生水,并把再生水納入全市年度水資源配置計劃中,到2014年再生水使用量已占全市總用水量的23%,成為重要的“第二水源”。
我國水資源形勢嚴峻,高效合理利用水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推進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就是要將“節水優先”戰略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環節。下一步,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法規監管,全面推進“十三五”節水型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