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據國家防總統計,今年以來,我國已有41座城鎮遭受內澇。2012年有184座城市發生內澇,2013年234座城市內澇,2014年125座城市內澇,“城市看海”屢見不鮮。專家認為,應通過建設“海綿城市”,終止“城市看海”現象。
“海綿城市”是個比喻的說法,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降雨時就地滲透、吸收、存蓄雨水;遇到干旱時再將蓄存的雨水“吐”出來,加以循環利用,比如澆灌花草樹木、清洗城市道路和建筑等,可為城市節約大量水資源,緩解城市水危機。
如果建成“海綿城市”,下雨時像海綿一樣把水“吸”住,干旱時再把水“吐”出來,不僅能提升城市的生態還原能力,而且能提升城市消化雨水的能力,緩解逢雨必澇,豈不妙哉?故而去年11月,住建部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設自然留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根治城市內澇頑疾,而不是將雨水“一排了之”。
建“海綿城市”首先得有“海綿體”,“海綿體”從哪里來?一方面要保護好現有河流、湖泊、溝渠等“海綿體”。有些城市,在急功近利的賣地與開發沖動之下,不僅河湖周邊用地紛紛被開發商侵占,甚至還填湖遮河,在湖河及濕地上修房造屋。或無視湖河保護而淪為“臭水坑”、“垃圾場”。要建“海綿城市”,就要在現有河湖水系周圍劃一條清晰的保護線,還公共空間給市民。
另一方面,要大規模建設新“海綿體”。新建林地、河湖自不必說,在修建街道、廣場及停車場等公共區域時,不能一味地硬化路面,據說硬化地表對雨水的滲水率不足一成,而用滲水磚鋪設公共區域,滲水率高達六成。還應改變過去追求一馬平川而填坑平渠的不科學做法,因地制宜地建設下沉式綠地、公園、草溝、水景設施等。
建設“海綿城市”一方面是讓雨水流得更暢——澇時能吸水,另一方面是讓留得更多——旱時能吐水。當我們的城市成了“海綿城市”,“城市之腎”河湖能正常代謝,“城市之肺”土壤能正常呼吸,或許就不會那么頻繁地“一邊喊渴,一邊內澇”了。期待“海綿城市”建設在我國風生水起。
用“海綿城市”終結“城市看海”
2015-08-04 11:00:50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