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工業的領頭羊(1):楊樹浦水廠
(2015-04-12 17:39:32)
標簽:
雜談 |
楊樹浦水廠位于楊樹浦路830號,南瀕黃浦江,占地12.9萬平方米,日供水能力達148萬立方米,固定資產原值10814萬元,凈值6572萬元。1995年水廠職工704人。
楊樹浦水廠是上海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廠,至2008年已有125年歷史。楊樹浦水廠生產設施和辦公輔助用房,外形保持英國城堡式,有英國古典建筑風格,為上海景點之一。
楊樹浦水廠由英籍工程師赫德(J.W.Hart)設計,上海耶松船廠等外商承包施工,1881年6月動工興建,1883年5月竣工,同年8月1日正式對外供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被日軍接管,由日偽華中水電公司經營。抗日戰爭勝利后,上海市政府接收水廠,1946年5月,歸還英商經營。
1952年11月,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征用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楊樹浦水廠。同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上海市自來水公司。2001年1月,水廠歸屬上海市自來水市北有限公司。
楊樹浦水廠設計能力為日供水量150萬加侖(6818立方米),初期占地111畝(7.39萬平方米),生產流程為潮汐進水,慢濾池過濾,蒸汽機出水。主要設備有總容量613萬加侖(2.79萬立方米)的沉淀池2座,慢濾池4座,清水池1座,蒸汽鍋爐3臺及出水間1座(唧機2臺),在香港路建造總容量15萬加侖(682立方米)水塔1座。初期供水區域為公共租界、法租界及越界筑路等地區,用水人口約17萬人。第一年總出水量1.245億加侖(56.6萬立方米),平均日出水量3698立方米。20世紀初起,陸續增添生產設備,1907年在新閘路建成總容量865立方米的第二座水塔。1911年,凈水設備增加沉淀池和慢濾池,占地擴至211畝(14.05萬平方米)。
解放初期,水廠以挖潛、改造增加生產。1974年起,利用慢濾池場地,改建成斜管沉淀池和低程雙閥濾池,形成日供水量15萬立方米凈水生產流水線。
1975年,新建日進水能力100萬立方米的6號岸邊式進水口。1986年11月起,利用廠東區慢濾池場地,建設日供水量10萬立方米低程濾池生產流水線1條,北部原慢濾池場地先后辟建其他生產設施和職工住宅,占地相應縮小。
1987年黃浦江上游引水工程(一期)建成,改用上游原水。
1994年11月,投資4800萬元改造129號濾池,增加日供水能力5萬立方米。1995年有進水口4座,進水唧機20臺,沉淀池8座,次步唧機16臺,普通快濾池3組(26格),低程快濾池28座,清水池7座(2萬立方米),出水唧機23臺,出廠管14支(最大口徑2米)。當年,平均日供水量124.4萬立方米,最大日供水量153萬立方米。
記者21日從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了解到,作為我國第一家自來水廠的楊樹浦水廠,其建廠時的圖紙、效果圖等一批珍貴歷史檔案已經進館入庫,泛黃的圖紙終于進了“保險庫”。其中一些圖紙像1880年的沉淀池、濾池、清水池圖紙,1896年的總平面圖等,已有一百多歲“高齡”,超過了原先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保存的外白渡橋的圖紙。共6600余張 手工繪制于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期 被收進城市建設檔案館。
126年前的上海楊樹浦水廠是什么樣子?現在廠區內的建筑與設施是否還保持原樣?歷經百年風雨又有了哪些變化?現在,都有了答案。
老圖紙無意中被發現
當年有“遠東第一大水廠”之稱的楊樹浦水廠,始建于1881年8月,于1883年8月1日正式建成供水。水廠前身為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
這批珍貴的歷史檔案發現還頗具偶然性。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編研室的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當時是準備根據現有的資料,對上海所有水廠的“前世今生”專門編輯一本專刊。但在楊樹浦水廠走訪時,發現一大批19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初期的檔案圖紙依然安在。一位技術人員稱,“真是喜出望外,畢竟上海作為我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類似的老檔案現在已經是越來越難覓了。”
最早圖紙近130年
收進來的這批珍貴的歷史檔案,經過認真細致的鑒定和整理,共有6606張。
在該館庫房里,記者看到,這批檔案用A1紙大小的硬紙檔案夾分裝成185卷,摞起來有一人多高。雖然都是些老圖紙,有些紙張有點泛黃,但大都完好,圖上的數據清晰可辨,還有彩繪的效果圖,非常精美。
“雖然當年全部是手工繪制,但繪制水平不亞于現在的CAD圖,體現出了很高的收藏與利用價值。”有關專家告訴記者。
在這批歷史圖紙中,楊樹浦水廠的地盤圖、總平面圖、快慢濾池圖、沉淀池圖、唧機室圖、電動機設備詳圖等等悉數包括,此外還有自來水管線圖分幅索引、上海各區管道示意圖、各區深井泵房圖、各水廠管線示意圖、各新村排管工程圖、多個水庫唧站詳圖。
其中一些圖紙像1880年的沉淀池、濾池、清水池圖紙,1896年的總平面圖等,已有一百多歲“高齡”,超過了原先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保存的外白渡橋的圖紙。
這些圖紙對研究上海供水行業發展、老管線埋設、供水設備、工業建筑以及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情況都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