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常德3月24日消息(記者張克清 蔣琦 奴孜古麗 姜文婧)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出現一邊“喊渴”、一邊內澇的現象,水文氣象專家指出,城市快速發展中,原本可以滲透雨水的綠地、溝渠都變成了硬化的地面,導致強降水時全靠管網排水,容易內澇;而雨水過后城市又嚴重缺水。
如何讓城市水多時吸水、缺水時放出水來?近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趙鐵騎率領采訪團走進位于沅水流域的常德市,在這里,一場敢為人先的治水實驗正在展開:將城市河流、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結合起來,通過創新水資源綜合治理思路,打造“海綿城市”,讓城市重回溫潤柔軟。
“以前只要一下雨,就有內澇。以前我們這里是臭水溝,污水濃度高的時候,魚就死成一片,周邊的房子都賣不出去,臭烘烘的沒有人愿意住。”站在常德江北城區中心位置的船碼頭邊,常德市公共事業局副局長李遠國回憶,以前每逢下雨老城區便積水成災;大量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處理就直排穿紫河。
記者采訪常德住建局副局長黃金陵
一條穿紫河,如腰帶環抱常德城,連通柳葉湖,下游入沅江。多水的美麗常德,素有“桃花源”的美譽。但多年以來,“水”成了城市管理者的心頭之患。常德住建局副局長黃金陵說:“我們用了中國最先進的技術,讓機器人下到城市地下管網拍照,結果發現地下管網都是混的。地下管網是一個網狀,一個點混接了,就都混了。還有很多管是50、60、70年代的,壞的壞,塌的塌。”
黃金陵介紹,實際上,在我國城市建筑設計里,只有給排水系統,沒有雨水收集系統,這是早期從蘇聯引進的設計規范中缺失的一個東西。那么,現在的難題要怎么解決?
為了治水,常德市政府、住建局等部門多次組織專家研究。2004年,專門研究水資源管理的德裔華人彭赤焰回到家鄉常德,臭氣熏天的穿紫河引起了他的興趣,F在,他站在清澈的穿紫河邊,用一個形象的比方向記者介紹了“海綿城市”的設計原理:“就好像你拿一個碗倒水,以前,我們的排水系統就是一個單純的排水,下完雨,水就走了。我們現在想象一下在碗上放一個海綿然后再倒水,這就會出現什么呢?細水長流。水會被凈化之后再緩慢地流到河道里,洪峰減少了,降水之后很長時間城市里面依然有水,微氣候得到改善,海綿城市的概念就是從這個角度來的。”
“海綿城市”的設想改變了我國城市排水系統只排不蓄、只排不用的缺陷:用綠地廣場、綠色房頂、人工溝渠,抓住雨水,讓其下滲、滯留;用河邊的生態濾池,過濾雨污水,凈化水體。收集、凈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綠地澆灌、道路清洗、景觀水體補充等。
記者采訪德國漢諾威水協專家彭赤焰
2005年,常德市與德國漢諾威市、荷蘭烏特勒支市向歐盟申請并獲批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環境對話項目”,并逐步推動了110個相關項目建設。
路邊凹陷的草渠其實是生態排水系統的一部分
挨著污水排口的穿紫河船碼頭,最早開始了試點,已經完成了機埠改造、地下沉淀調蓄池等項目建設。河邊的生態濾池占地9000多平米,景觀如同濕地公園,植被下面是用石頭、砂礫按照比例搭配構成的過濾層。從地下調蓄池滿溢出來的污水和雨水,經過沉淀和綠地溝渠的引導,再經過這片生態濾池的調蓄和凈化,水量很“溫柔”,水質很干凈。
常德住建局副局長黃金陵介紹,過濾前后,從污水變成了清水:“我們全部做了監測,進去的時候污水cod(化學需氧量)是150,排出去的污水cod是28,達到我們國家最優良的標準——30以下。這么說吧,150的時候就是捂著鼻子走,而指數是30的時候是可以下去游泳的。”
昔日又臭又黑的穿紫河變得清澈
對城市變化最敏感的,是老百姓。昔日行人躲開走的船碼頭,如今是休閑好去處。在穿紫河河邊的親水平臺和休閑廣場,隨處可以看見散步游樂的市民。今年65歲的黃大爺,在河邊住了一輩子,他用一口常德普通話高興地說,現在只要天氣好,每天都帶著小孫子來這里玩:“那就變化大啦!以前那個水好臭,老遠就捂著鼻子跑開了。現在水也清了,人也多了,空氣清新,好舒服嘞!”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是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景象。如今,這美好的畫面又重現在穿紫河邊。在城市海綿項目試點區域,記者看到,咖啡館、商住樓的綠色屋頂,道路邊鋪著草皮的溝渠,其實都是暗藏玄機的生態蓄水排水設施。據介紹,經過前期建設,常德江北城區防洪水平提高到了100年一遇的標準,市城區污水處理率提高到了86%,應對強降雨峰值能力顯著提升。?
通過幾年時間的探索、實踐,常德有望將城市變成一塊巨大的“海綿”。雨水多時能吸收、凈化水,在缺水時又能排出水。實際上,“海綿城市”的理念對許多城市都有著深遠意義,在有關部門的接洽下,常德經驗或將推廣到更多城市。
常德治水新實驗:臭水變清流,城市變“海綿”
2015-03-24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