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環保部通報2015年度環評機構檢查情況,對涉及環評文件編制質量低劣、環評工程師掛靠等問題的公司、機構、個人進行通報批評、限期整改、降級、取消資質等處罰。
此次檢查情況源于環保部對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環評機構的工作質量、資質條件等進行的專項檢查,共發現66家環評機構和16名環評工程師存在問題。
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程立峰介紹,根據環評資質管理有關規定,環保部決定:一、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6家環評文件編制質量較差的機構予以限期整改;二、對存在掛靠行為的吳冬梅等16名環評工程師給予通報批評,記入環評誠信信息系統;三、對涉及人員掛靠的天津市氣象科學研究所等7家機構予以限期整改;四、對環評工程師數量達不到要求的忻州市環境保護研究所等53家機構取消環評資質或降低評價等級、縮減評價范圍。
其中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35家環評機構因不滿足環評機構最低資質條件要求,被取消環評資質。
程立峰說,目前環境保護部正在開展全國范圍的專項整治行動,將繼續嚴厲打擊環評資質出租出借等違法行為。
環評師“掛靠”,是指環評機構租借并不在該單位任職的環評師的證件來獲取資質,但實際上用低廉成本雇傭不具備資質者,來撰寫環評報告。掛靠的環評師一年可獲得幾萬到十幾萬元作為回報,而且這些人往往在環保部門任公職。
“掛靠”這一違法現象在環評界普遍且公開,自民間環保機構舉報、環保部開始嚴查掛靠現象開始,許多環評師不再接受環評機構“掛靠”請求,一些環評機構甚至因此失去了所有的環評師。
此前,財新曾多次報導環評師掛靠、環評機構無環評師“裸奔”等業界現象,環保組織“廣州綠網環境保護服務中心”主任向春對財新表示,此次通報的違規環評機構中,近半數在該機構對環保部的舉報信中提及。
例如財新2015年7月報道過的石嘴山市環境保護研究所,曾經在登記注冊環評工程師為零的狀態下運營長達半年時間。而按照《建設項目環評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甲級評級機構需要至少10名登記于該機構的環評師,乙級機構需要至少6名。此輪檢查中,該機構被取消其乙級環評機構資質。
向春評論稱,雖然2015年已有超過1000名環評工程注銷登記,其中大部分是因為掛靠,但是在現有環評機構中掛靠的工程師還有很多,特別是非體制內的“職業掛證族”。向春建議,治理環評亂象,還需要環保部在制度上改革,比如要求環評項目負責人必須親自出席評審會、環評文件中必須附環評負責人勘查項目現場的影像證據等。
2015年11月1日,新修訂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即將實施,該辦法將進一步強化對環評機構的監管。
程立峰介紹說,環保部門將以此為契機,全面強化環評機構監管,對環評文件質量低劣的機構和編制人員,一經發現,負責審批環評文件的環保主管部門均有權直接處理、處罰。
環保部:35家環評機構被取消資質
時間:2015-10-15
來源: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