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1月15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沈彥舒) 屋頂、路面及綠化草坪的雨水收集起來,再作為生活用水循環利用已經不只是美好想象,而且,這個模式還能擴大為一整個城市的規劃。去年,廈門成為首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近日,廈門本土首家致力于海綿城市建設的設計、研發和安裝施工的公司自天成環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亮相人居展,為廈門市民現場演示了海綿城市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各類新型環保材料備受關注。
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用水時,釋放蓄存的水加以利用,從而解決內澇問題,這就是海綿城市的特點。據介紹,海綿城市的材料主要有透水混凝土、透水磚和雨水回收利用的創新材料。廈門自天成公司引進了由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下屬企業研發而成、處于同行業領先地位的創新材料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磚產品,透水性和承載力都高于常規產品。
除了路面透水材料外,建設海綿城市離不開雨水收集利用裝置系統。為此,廈門自天成公司將國內具有相當研發實力的江蘇河馬井公司的系統材料引入施工。據悉,該產品最大優勢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雨水模塊,空隙率達95%。自天成負責人介紹,目前海綿城市設計可行性強,而且適用范圍廣,場館、公園、城市道路、小區都能夠實現,甚至經濟條件允許的話,私人住宅也能夠建立起獨立的循環系統。
廈門成首批海綿城市試點 下雨了先收集再利用
2015-11-15 來源:
臺海網 沈彥舒
三亞引入社會資金
參與海綿城市項目
|
12個建設項目核定總投資29億元 |
|
|
|
本報訊 11月11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宣布,我省將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PPP (即公私合作模式)工作,到2017年基本解決城市內澇。
據介紹,“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下墊面能有效地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又可適當的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目前,池州市作為首批試點城市已在諸多方面取得進展。合肥、亳州、蚌埠、滁州、蕪湖、宣城、銅陵、安慶、黃山9個省試點城市及蕪湖縣、南陵縣、涇縣、潛山縣、全椒縣、宿松縣6個試點項目先行先試,省財政統籌安排1.04億元專項補助資金。
(實習生 呂燕 江艷)
作者:呂燕 江艷
海綿城市建設步伐提速
2015-11-13 來源: 中安在線-江淮時報(合肥)
本報訊
為大力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我省提出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縣城區基本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要求。這是記者11月11日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記者了解到,在致力推進城市建設綠色發展進程中,我省已全面啟動海綿城市建設,在全國率先印發 《關于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組織制定 《安徽省海綿城市規劃技術導則》和《安徽省海綿城市建設技術—雨水控制利用工程》等地方標準。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建設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要求各地加強城鎮規劃區內山體、林地、水系、濕地等自然生態資源保護,尊重自然生態格局,依托現有山水脈絡,合理布局城鎮生產、生活空間,切實保護生態空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按照目標要求,到2017年,試點城市要取得成效,城市內澇積水點基本得到解決,城市建成區年徑流控制率達70%。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縣城區基本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要求。
目前,池州市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已在城市水環境、園林綠地、道路交通、建筑小區以及保障體系等方面取得進展。合肥、亳州、蚌埠、滁州、蕪湖、宣城、銅陵、安慶、黃山等9個省試點城市及蕪湖縣、南陵縣、涇縣、潛山縣、全椒縣、宿松縣等6個試點項目先行先試。記者還獲悉,省財政將統籌安排1.04億元專項補助資金,以確保試點工作順利推進。此外還成立了安徽省海綿城市建設研究中心,基本形成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研究等工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