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茶,金銀花,軟籽石榴把家發”“以前是愁得長皺紋,現在是笑得皺紋深”。陳相民張口就是一套順口溜。
陳相民告訴記者:“種這軟籽石榴,一年就能賺個三五萬,可比以前種地強多了。”
陳相民是河南省淅川縣盛灣鎮瓦房村的村民,和淅川所有百姓一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建設,徹底改變了他們幾十年的生活。作為南水北調中線的水源地,淅川境內水域面積占南水北調源頭庫區總水面的48.3%,身處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淅川成為南水北調水質最重要的護衛者。
保水質就必須減污染。為了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經濟發展轉型的利劍指向了當地村民百十年來“靠山吃山”的傳統農林模式,引導農民轉向高效生態農業。
2012年以來,淅川縣投入財政扶持資金4600余萬元,支持農業企業和種植大戶發展特色產業。到目前,已經吸引了65家企業投資生態產業,發展軟籽石榴、茶葉、金銀花、薄殼核桃等26萬畝。“錢包鼓了心不慌,誰還像以前那樣,一年到頭守著兩畝地打糧吃。”淅川縣魏崗村村民張建華說。
為了減少工業污染,從2003年起淅川這個曾經的工業大縣關停并轉了338家造紙、冶煉企業,還否決了40多個存在污染風險的項目入駐,年財政收入一度下滑40%。
然而,“壯士斷腕”的陣痛為淅川換來了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項目的發展空間。在新型工業化的引領下,淅川縣在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集聚發展贏得主動。目前,淅川縣汽車零部件、鋁加工、新能源產業已見雛形,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日漸壯大。今年一季度,淅川縣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5%。
“不出城郭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今天的淅川,登臨山頂俯瞰,清風拂江波、高樓立山間,儼然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天堂畫卷。
淅川并不是個例。
幾年間,整個河南省南水北調水源區的3市6縣,已累計關停并轉污染企業1000多家,建成300多公里的生態帶。借著南水北調的東風,各縣也探索著各自的綠色發展之路,南水北調水源區儼然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樣板。
西峽縣淘汰傳統水泥、造紙、化工等產業,確立了汽車配件、農產品加工等“綠色制造”產業,2014年人均產值近5萬元,農民純收入增加11%,65%以上來自生態特色農業。傳統畜牧大縣內鄉關停了嚴重污染的養殖企業,發展循環農業,已建成近百萬畝無公害生產基地,年產無公害產品30多萬噸。
“南水北調的歷史機遇‘逼’著水源區主動踏出改革之步,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今天我們才趟出了一條兼顧生態與經濟的綠色發展之路。”淅川縣縣長趙鵬說。西峽縣縣長孫起鵬認為,實踐證明,生態也是生產力。有了綠水青山,就有了永遠的金山銀山,在經濟新常態下,綠色發展才是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永恒驅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