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合作共贏;堅持風險分擔;堅持資本合理收益”,11月26日在成都舉行的四川省“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推介會上,省委副書記、省長魏宏承諾四川推廣PPP模式的三個“堅持”,引發現場社會資本代表強烈共鳴。(11月27日《四川日報》)
經濟和金融是“魚水”關系,沒有金融作為“活水”,經濟這條“魚”就無法生存。在政府支出加大、財政資金吃緊的情況下,四川創新融資機制,用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等于把金融之“水”激活了,經濟發展必然“如魚得水”。
所謂 PPP,就是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公共服務項目,此模式打破政府在公共服務中唱“獨角戲”的傳統作法,改由政府與社會資本聯手演繹“二重唱”。該模式的推廣,有利于發揮政府融資作用、激活社會資本,有利于增強投資者信心、拉動經濟增長,更有利于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改善民生,可以說PPP就是一根“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建設的杠桿。
就四川而言,近年來雖然全省經濟增長穩中向好,但學校、醫院、養老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仍需要大量投入,而財政性資金畢竟有限,難以滿足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只靠政府“單打獨斗”,顯然力不從心。而通過PPP模式,可以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無疑是四川破解投資難題的“源頭活水“。
對不少人來說,PPP是一個生僻詞。其實,PPP在國外是一種早已有之的成熟融資模式,并已在許多國家得到了成功推廣。如今PPP正在成為各地追捧的熱詞,并如寒冬里的一股暖流,給四川經濟注入了澎湃活力。我們看到當日的推介會上,現場簽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44個,投資總額1588.15億元,是一場多領域、大投資的“盛宴”。源源不斷的“資本之水”奔涌而來,匯入重點項目、匯入實體企業、匯入民生領域……這是投資企業發展的“清冽甘泉”,更是四川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
融資活水為四川發展“解渴”,政企合作為公共建設“加油”。PPP模式對四川發展的帶動作用顯而易見,如今,PPP項目在四川推廣應用全面升級,今年簽約項目投資額是去年的近4倍,內容和成果均比上次更豐富,涉及市政公用、醫療衛生、養老、教育等領域,這說明PPP模式在四川漸入佳境,也帶來了雙贏之效:一方面,減輕了財政支出壓力,提高了重點建設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打破了行業壟斷和市場壁壘,盤活了社會資本存量,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業界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PPP不是一場婚禮,而是一段婚姻”,就是說,PPP模式能夠健康持續有效發展的前提,就是政府必須以堅定的契約精神,取信于民,吸引民資,取得多方共贏的效果。所以,要保證PPP項目“婚后生活”的幸福,政府必須遵循契約精神,正因如此,魏宏省長明確表示:四川將繼續以誠信、信譽、良好的服務,嚴格落實政府的履約責任,切實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是四川的誠信“宣言”,必將引來更多社會資本與政府“聯姻”,共同開啟PPP項目的“婚后幸福生活”。
當然,除了用誠信吸引,魏宏省長還注重用四川機遇和優勢吸引。比如魏宏省長介紹了四川鼓勵推廣PPP的實施意見,宣傳了優惠政策,指出四川正面臨國家推進“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天府新區上升為國家級新區,建設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等重大歷史機遇,眾多領域都有很大的投資空間,這些都是四川“招親”社會資本的最有吸引力的“嫁妝”。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金融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而PPP就能帶來活躍的資金流、經濟流。如今,魏宏省長向社會資本發出熱情洋溢的邀請,眾多企業也表示出濃厚的投資興趣,只要我們乘勢而上,積極運作,PPP模式就一定能為四川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