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河是英國南部的一條河流,流經倫敦,起源于英格蘭西部格洛斯特郡的刻瓷沃爾德山,經南部六郡,向東流往倫敦,最后在諾爾沙洲處與北海匯合。泰晤士河橫貫英國首都倫敦與沿河十多座城市,因此被稱為英國的“母親河”。其流域面積為13000平方公里,全年降水比較均勻,水位穩定。
泰晤士河歷史上發生過兩次水質嚴重惡化的時期。第一時期為1800~1850年,第二時期為1900~1950年。從1850年開始,泰晤士河共進行了兩次治理。
1852年至1891年是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第一階段,主要為建設河壩筑堤與城市污水排放系統,并確定了河流污染治理的基本規劃。這次治理是在倫敦以東25公里處平行于泰晤士河修建兩條長161公里的攔截式大型下水道,污水經市區污水排放管網及排水溝排入這兩條下水道,再由下水道將污水送到位于泰晤士河感潮段排污口的污水倉庫中,污染即被轉嫁給泰晤士河下游。這種措施在一定時間內降低了倫敦主城區河段的污染狀況,但是通過隔離下水道將污染轉移到下游以及海洋,缺失相關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水質達標凈化,這種對策本身并不具有可持續性。
1955年至1975年,泰晤士河開始了第二階段的治理。這一階段治理的最大特點就是從地方分散治理轉換為全流域的管理。這一時期最主要的行為就是對污水廠進行了合理的優化,整合了資源,提高了凈化效率。倫敦原有的180個污水處理廠縮減為十幾個較大的污水處理廠,例如其中的貝肯污水處理廠是當時歐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此外,泰晤士河還采取了對河流充氧的措施來提高河流的溶解氧。當然,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一項政府舉措即在上世紀60年代成立了泰晤士河水務局,這是一項重大制度創新。
1975年后,泰晤士河的治理進入了成果鞏固階段。這一時期主要對污水處理設施進行了相關技術改造,不少新技術如遙測技術等開始使用。此外,兩岸的經濟結構與模式也進行了轉型,煤氣廠以及煉油廠等工業企業相繼關閉,取而代之的是各類服務機構與文化企業。
經過100多年的治理,泰晤士河流域的水污染整治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泰晤士河又恢復了往日的天然狀態。據統計,1967年泰晤士河僅有34種魚類,到了1977年魚群種類增加到96種,10年時間里魚群種類就增加了兩倍多。進入上世紀80年代,河流水質已恢復到17世紀的原貌,水質已再次達到飲用水標準。如今的泰晤士河被認為是世界上流經都市地區水質最好的河流。(靳亮亮 編)
來源:新浪網
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舊名“Tamesis”或“Tamesa”,在英格蘭牛津又稱伊希斯河(River Isis)。英國第二大的河流,也是最重要的水路,又是英國的母親河。它發源于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山,沿途匯集了英格蘭境內的諸多細流,河水從西部流入倫敦市區,倫敦下游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為29千米的河口,最后經諾爾島注入北海。從源頭到倫敦橋長259公里,倫敦橋至諾爾島長77公里,全長340公里,通航里程為309公里。在塞爾特語中,泰晤士河意為“寬河”,事實上自倫敦橋開始,河床才開始加深,河面也大大變寬。倫敦橋一帶河寬229米,到格雷夫森德時更是寬達640米。流域面積11,400平方公里。河床坡降微緩,水位穩定,冬季流量較大,很少結冰。通航里程280公里,倫敦以下為潮汐區,海輪可乘潮抵倫敦(距河口88公里,該段是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倫敦塔橋至河口有4條汽 車隧道,塔橋以上沿河架有許多公路、鐵路橋,并有運河同其他河流相通。倫敦用水的主要來源。
河流源頭:
英格蘭南部的主要河流,源出科茲窩德山(Cotswold Hills),流域面積約14,250平方公里。早先的源頭在泰晤士黑德(Thames Head),如今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是干涸的,在賽倫塞斯特(Cirencester)鎮西南5公里一處海拔108.5公尺(356尺)的場地上有碑石為證。但是也有些人認為泰晤士河的一條支流丘恩河(River Churn)更適合稱作河源;其源頭在切爾滕納姆(Cheltenham)正南方的七泉鎮(又譯塞文斯普林斯,海拔213公尺(700尺)附近。
歷史沿革:
據研究在數百萬年前,泰晤士河已經沿現有河道路線流動,即途經牛津、倫敦等地而到達伊普斯維奇市流入北海。在冰河時期末端,源頭的冰層開始溶解,大量冰水涌入泰晤士河,使河道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日的形態。
而在一萬二千年前,英國乃與歐洲大陸版塊連接,而泰晤士河的源頭亦據稱是位處威爾士,一直流到萊茵河匯合。至后期版塊發生移動,源頭有所改變,而泰晤士河盡頭也變成北海。
泰晤士河流經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平原區,水位穩定,流速較緩,河寬水深,腹地經濟發達,極富航運之利。 在牛津以上的上游段僅可航行平底小船;牛津與倫敦之間可行駛駁船、小汽船、帆船及汽艇;倫敦以下可通行吃水十米的船只,而外洋班輪可抵倫敦東側的提爾貝利。
倫敦以下的泰晤士河,牛津大學及伊頓學院即位于這些小城中。此外,還有一些其有歷史性的活動在這里舉行,如牛津與劍橋大學的劃船比賽。
河流文化:
比起地球上的一些大江大河,泰晤士河不算長,但它流經之處,都是英國文化精華所在,或許可以反過來說,泰晤士河哺育了燦爛的英格蘭文明。倫敦的主要建筑物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兩旁,尤其是那些有著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歷史的建筑,如有象征勝利意義的納爾遜海軍統帥雕像、葬有眾多偉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圣保羅大教堂、曾經見證過英國歷史上黑暗時期的倫敦塔、橋面可以起降的倫敦塔橋等,每一幢建筑都稱得上是藝術的杰作。這些建筑雖歷經滄桑,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戰爭洗禮,但仍然保持了固有的模樣,直至今天還在為人們所使用。在倫敦上游,泰晤士 河沿岸有許多名勝之地,諸如伊頓、牛津、亨利和溫莎等。泰晤士河的入?诔錆M了英國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則以其靜態之美而著稱于世。
河流特點:
泰晤士河,在塞爾特語中意思是“寬河”。河流水量穩定,冬季流量較大,很少結冰。牛津以下河道變寬,河口最寬處達20千米。由于河口瀕臨北海和大西洋,每逢海潮上漲,潮水順著漏斗形的河口咆哮而入,一直上溯到倫敦以上很遠的地方。人們為了防止涌潮淹沒倫敦,在倫敦橋下游13千米處,興建了技術復雜、耗資巨大的泰晤士河攔潮閘工程。泰晤士河通航里程280千米,海輪可乘海潮直抵倫敦(距河口88千米)。沿河架有公路橋和鐵路橋多座,其中倫敦塔橋是世界最著名的橋梁之一。另外還有許多運河與其它河流相通。
來源:沈曉玲的個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