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市通州區惠凱生態園。網絡資料圖片
中國江蘇網1月11日訊 河水清清,岸坡平坦。6日,幾個工人正在通州區東社鎮路南橫河岸邊種植紅葉石楠、垂柳等樹木。
東社鎮水利站工作人員張海烽介紹,這條河長3200米,按照區里要求,達到“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標準。去年10月開始整治,目前整個工程接近尾聲。
通州屬長江流域平原河網地區,水域占總面積的16.9%。2014年底,由區水利局牽頭,對全區四級以上河道調查摸底,對各地上報的規劃方案逐村、逐河、逐壩、逐船進行核查,形成覆蓋全區的農村河道整治工作總體規劃。計劃用三年時間,對全區1126條2800多公里的等級河道進行整治,同時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以點帶面,以線帶面。通州區在實施過程中先樹樣板。十總鎮打造省級“水美鄉鎮”;東社鎮香臺村、二甲鎮余西居等10個村居打造省級“水美村莊”。在8個鎮(街道)建總長20公里的生態河道;在4個鎮(街道)建50公里的生態廊道。
1月5日,劉橋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紀曉玲打開水利信息管理系統,全鎮116條河道清晰地呈現在電腦屏幕前,壩頭壩埂、沉船、“三網”等被鮮明地標識出來,新建的橋涵、河坡綠化及沿河建筑物也在精確的經緯線上定位。紀曉玲說:“這份水利圖讓各村開展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循,也方便群眾監督和部門考核。”
在十總鎮六總港河現場,鎮水利綠化技術人員葛惠林說:“整治前,這條僅3公里的河段就有29座壩頭壩埂。現在壩除了,修建了3座新橋和4座涵閘,河暢了,老百姓出行也方便。”
在河道整治過程中,通州還整合交運、水利、環保、財政、農委、國土等多個部門的涉農基礎設施項目,建立農村河道整治項目庫。去年,全區整合項目涉及農路20公里、農橋98座、綠化9000畝。
西亭鎮草廟村河道疏浚出4萬立方米的淤泥,一時無法處理。去年5月,通州國土部門獲悉后,上門指導,建議將淤泥填埋在一條廢溝塘中。如今,這塊32畝的新地已種上了作物。村委會主任曹建林說:“今年,將這地流轉出去,為村里增加些收入。”草廟村的“廢淤填充法”得到推廣,2015年,通州新增土地2515畝。
通州區水利局局長丁華說:“通州堅持把河道整治與橋涵農路配套、環境建設相結合,把疏浚淤泥、清理垃圾與水產養殖、修復生態相結合,形成了強大整治合力。”
去年5月,通州出臺《河道管理“河長制”實施方案》,并成立領導小組,形成政府主導、水利部門牽頭、各責任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目前,由6個工作組實施的“周檢查、月通報、季點評”的督查機制已經展開;全區619個支河口漂浮物攔截設施已經設置,統一購置的36條動力機械保潔船發放到位;先鋒街道對已經完成整治的15公里9條河道,安排近30名村民負責河道保潔,做到日撈日清。
去年底,通州啟動區管河道第二輪市場化服務外包招標工作,將逐步建立符合各自實際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基本實現“保潔無盲點、責任全覆蓋”。川姜鎮選取保障等3個村,正在試點河道外包給專業公司保潔。
2015年,是通州實施《農村河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的第一年。據統計,全年疏浚河道377條清淤土方460萬立方米,拆除壩頭壩埂1226條,新建橋涵569座,整理河坡1439公里,打撈沉船1080條,清理“三網”1.2萬口,兩岸綠化3200畝。
記者趙勇進通訊員楊瀟樊希萌馬旭東
南通通州河道整治新景觀:河暢水清岸綠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