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為魂,一帶一路為橋
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論壇!
在初冬乍寒的日子,我們相聚在人民大會堂,共同探討:智慧城市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關系。
希望透過寒冷的冬天,凝聚智慧和能量,尋覓春天的花香。
關于智慧城市和一帶一路之間的關系,我的研究觀點是:智慧城市為魂,“一帶一路”為橋,協同發展,共創人類文明!
相信在座各位,非常關心當前的宏觀形勢。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表示:2015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4877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近日媒體宣稱:“十三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可能6.5%左右,看到上述數據和新聞,想必大家會平添幾絲憂慮:中國的經濟將走向如何?我們的商機在哪里?
各位朋友,盡管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速放緩,但是,我國經濟社會的基本面仍然是平穩發展的。從另一個角度看,經濟的適度放緩,正是大家調整發展思路,發現和把握新的商機的最佳時機!
各位朋友,想必你們每天都體驗著智慧城市帶來的工作、生活便利:輕輕點擊鼠標,訂單就送到身邊;發一個微信,朋友就能分享你的產品或微笑。在智慧城市和達數據時代,地球已經成為一個大村莊,我們都是地球村的村民!
智慧生活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每一天、每個家庭!!
“智慧城市”這個概念,2008年由IBM第一次提出,短短7年,就在我國和世界各地得到廣泛響應和傳播。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表示要發展智慧城市,保護和傳承歷史、地域文化,加大公共設施建設。這是“智慧城市”一詞首次寫進國家層面政府工作報告。
智慧城市是應用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大數據、社交網絡等方法,實現城市各個行業,全面透徹的感知、泛在、互聯、智能融合及可持續創新。
從國家戰略來看,智慧城市是黨中央、國務院、國家部委適應經濟新常態,基于全球化戰略而確立的重大、前瞻性的高端布局。它使我們在大數據和信息時代,能夠追趕,甚至超越某些西方發達國家,成為全球新規則的參與者和制定者,使我們站在全球競爭的前列。
從智慧城市的戰略高度看,智慧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靈魂,是轉變我國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客觀要求,讓城市生活更健康、更和諧、更美好。截至目前,我國已有數百個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其中: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已經成為我國智慧城市的領跑者。
“十八大”以來,國家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將城市推到了政治、經濟和技術的核心地位,以智能化為特征的城市發揮著經濟轉型的主導作用。
從全球產業來看,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全面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這既給智慧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協同,也為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新的、千載難逢的機遇。“一帶一路”是我國與沿線國家實現互聯互通和智慧城市實現國際化、融合化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從協同性來看,智慧城市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存在五個方面的協同:
一是戰略協同。智慧城市建設,目的是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和管理精細化,應對粗放、傳統、高能耗、低回報的經濟發展模式,顯著提高城市管理和主導產業的發展質量,改善人們的工作、生活水平,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多的示范和貢獻。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目的是適應全球新形勢,立足中國新常態,應對美國主導的TPP戰略等挑戰,凝聚沿線國家共識,通過互利共贏,贏得更多發展中國家的認可和參與,實現中國優勢產能輸出、跨區域資源與技術互通,提升我國和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質量,帶動沿線國家的技術進步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是內容協同。智慧城市建設,其戰略核心是通過信息系統和物聯網等新技術,通過“三網融合”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市管理和各行各業的智能化、泛在化。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倡導中國和沿線國家的政策通、設施通、貨幣通、貿易通和民心通---“五通”。要做到“一帶一路”戰略的互聯互通,首先要構建中國單個城市和各個城市之間的智能化與信息共享、互聯,這就需要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實現國內各城市自身和不同城市之間的信息共享、互聯、互通。進一步來講,通過智慧城市和大數據,拓展國內城市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信息互通、共享。從這一視角來看,智慧城市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之間存在高度的戰略協同;
三是機制協同。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城市和各個產業的諸多領域,涉及多個參與者和利益攸關者,需要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各方參與的機制和體系,才能夠有序推進和取得新的進展。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基于中國和沿線60多個國家、地區之間的政策、設施、貿易、貨幣和民心的互聯互通,各個國家的政策、法律、文化、經濟、基礎設施等差異大,需要制定各方認可的規則和行為模式,探索、構建和推動各個國家之間的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和相關各方參與的機制與體系,通過互惠互利,互信合作,才能實現重大項目或特定市場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總體來看,兩者具有較強的機制和體系的相同性、協同性。
四是技術協同。智慧城市建設,實現了信息共享和資源優化,推動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行業和技術的融合與創新。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需要相關技術的應用和創新,需要將有競爭力的技術應用到沿線國家和合作項目,需要構建國內、國際共享的技術研發平臺或者在海外設立技術研發中心,設立海外工廠等,實現技術輸出和跨國技術合作,兩者在技術研發、技術應用、技術分享和技術輸出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協同性。
五是市場協同。通過智慧城市,夯實“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礎,使城市管理者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參與者,實時、動態的跟蹤市場需求和產業趨勢,分析自身的優勢,判斷發展方向與重大項目,選擇潛在的合作伙伴,實現不同城市之間,產業價值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優勢互補。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案例,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復制和移植到沿線國家和地區,幫助他們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同時,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和重大工程,引進了歐美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智庫機構、跨國企業參與,各個領域都有海外機構的技術、工程合作,比如:IBM、麥肯錫、安永等海外咨詢機構,承攬了我國政府、企事業單位很多的信息化和智慧城市項目,他們在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中占據了相當的份額,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體現了很強的開放性、透明性、共享性、多元性和包容性。
從發展機遇看,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智慧城市的“國際化”搭建了溝通之橋、合作之橋、發展之橋,并且帶來了五大機遇:
一是經驗復制。通過智慧城市建設,積累實踐經驗和典型案例,將智慧城市建設從我國特大型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復制到技術、人才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等,延伸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幫助這些國家培養專業人才,提高信息化和城市管理水平,拓展海外收入和國際市場,增進我國不同地區之間、我國與沿線國家,友好城市之間的項目合作;
二是信息傳遞。通過大數據、信息系統互聯等信息平臺,向經濟和交通落后地區傳遞有效需求和技術信息,傳導特定項目的資金需求和先進理念,進一步拓展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充分傳遞和溝通我國的政策、需求、文化、技術和信息,促進我國和這些國家的城市管理、項目合作、貨幣互通和文化互通,進而提高沿線國家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現場體驗、相互理解和彼此合作;
三是創新驅動。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促進國內城市和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特大城市、東部城市與國內“一帶一路”戰略的中西部樞紐城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技術和項目合作,提高國內外信息需求的共享性和流動性,提高我國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的控制力,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四是品牌傳播。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提高相關城市管理水平,推動我國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塑造我國城市管理的良好品牌,擴大我國優勢資源、傳統文化和先進技術的外向型發展,推動我國優勢產業、文化旅游、互聯網+等具有比較優勢項目和產業的海外擴張,吸引國內外投資人和游客前來投資、旅游,為地方政府和企業帶來更多的資金、旅游收入、市場機會和海外合作的項目;
五是要素整合。智慧城市建設本身就是城市各類管理信息系統和各產業之間的優勢資源、核心要素的整合。也是智慧城市和智慧產業對于落后產業或企業的要素和資源的并購、整合。通過“一帶一路”的橋梁,國內外城市、產業和企業之間,在特殊定規則和機制的框架下,相互之間可以進行要素、資源整合或戰略合作,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要素優化和資源分配,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要素配置效率和發展水平,提高沿線國家的文明程度。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們打開了通向世界的窗口,構建了中國和絲路國家互聯互通的橋梁。智慧城市作為中外合作的靈魂和重要載體,有效嫁接“一帶一路”戰略,既是我國城市文明的重大驅動力,也是凝聚和傳播智慧和人類文明的創舉。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面臨事業騰飛的新機遇,我們滿懷激情。
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
讓我們以本次論壇為契機,以智慧城市為魂,以“一帶一路”為橋,抓住機遇,超前布局,搶位發展,與絲路沿線國家攜手,互聯互通,傳播友誼,共享人類文明,共創輝煌、燦爛的新紀元!
謝謝!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上午好!
我是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吳維海,我們中心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辦公室執行單位,是國家發改委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是國家發改委核心智庫之一。
很高興參加這次論壇!
今天,我們相聚人民大會堂,共同探討:智慧城市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關系。希望透過瑟瑟的深秋,凝聚智慧和能量,迎接寒冬的洗禮,尋覓春天的溫暖。下面,我與大家分享的話題是:智慧城市為魂,“一帶一路”為橋,協同發展,共創人類文明!
相信在座各位,非常關注當前的宏觀形勢。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表示:2015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日前多家媒體報道:“十三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6.5%左右,看到上述新聞,想必大家會平添一些憂慮:中國經濟將走向何方?我們的商機在哪里?
各位朋友,盡管當前我國經濟出現了一些困難,但是,放眼全球,我國經濟社會基本面仍然是平穩發展。我國經濟在一段時間的適度放緩,正是地方政府、企業家調整各自戰略,發現和把握商機的最佳時機!
各位朋友,想必你們每天都體驗著智慧城市帶來的便利:輕輕點擊鼠標,訂單就送到身邊;發一個微信,朋友就能分享你的產品或微笑。在智慧城市和大數據時代,地球已經成為一個大村莊,我們都是地球村的村民!智慧生活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每一天、每個家庭!!(“智慧城市”2008年由IBM第一次提出,短短7年,就在我國和世界各地得到廣泛響應和傳播。)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發展智慧城市,保護和傳承歷史、地域文化,加大公共設施建設。這是“智慧城市”一詞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智慧城市是應用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大數據、社交網絡等方法,實現城市各個行業,全面透徹的感知、泛在、互聯、智能融合及可持續創新。
關于智慧城市和產業協同,今年4月份我在國家發改委《全球化》雜志發表了8000多字的文章,文章觀點也是以人為本,產業融合,這和中國互聯網協會高(新民)副理事長(剛才)的觀點高度一致。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智慧城市是黨中央、國務院適應經濟新常態,基于全球化戰略而確立的重大、前瞻性的布局。它使我們在大數據和信息化時代,能夠追趕,甚至超越某些西方發達國家,成為全球新規則的參與者和制定者,使我們站在全球競爭的前列。
從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看,智慧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靈魂,是轉變我國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客觀要求,它讓城市生活更健康、更和諧、更美好。截至目前,我國已有數百個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已經成為我國智慧城市的領跑者。
“十八大”以來,國家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將“城市”推到了政治、經濟和技術的核心地位,以智能化為特征的城市已經發揮了經濟轉型的主導作用。
從全球產業鏈來看,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全面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既給智慧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智慧城市的海外發展開辟了嶄新的渠道和橋梁。通過全球產業鏈構建與延伸,智慧城市依托“一帶一路”這個傳承友誼和發展的橋梁,將會成為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合作、智慧共享的重要載體。
從產業協同來看,智慧城市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存在五個方面的協同:
一是戰略協同。智慧城市建設,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管理精細化,改變我國傳統的粗放、高投入、高能耗、低回報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提高城市管理和經濟發展質量,改善人們的工作、生活水平,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多的示范和貢獻。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目的是適應全球新形勢,立足經濟新常態,應對美國主導的TPP等挑戰,凝聚沿線國家共識,通過互利共贏,實現中國優勢產能輸出、跨區域資源與技術互通,提升我國和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帶動沿線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是內容協同。智慧城市建設,核心是通過信息系統和物聯網技術,通過“三網融合”和基礎建設,實現城市管理和各行業的智能化、泛在化。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倡導中國和沿線國家的政策通、設施通、貨幣通、貿易通和民心通---“五通”。要做到互聯互通,必須構建中國國內單個城市和各個城市之間的智能化與信息共享,積累經驗,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經驗的輸出和海外應用,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推動我國和海外國家的智慧城市項目合作,探索和實現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信息共享,確保智慧城市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度協同;
三是機制協同。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城市和各個產業的諸多領域,涉及多個參與者和利益攸關者,需要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機制和體系。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基于中國和沿線60多個國家、地區之間的互聯互通。各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政策法律、宗教文化、發展基礎差異很大,需要本著“求同存異,共謀發展”的宗旨,制定各方普遍認可的行為規則,構建各國之間,政府、市場、企業和相關各方參與的運行機制,通過互惠互利,互信合作,實現智慧城市等重大項目或目標市場的健康發展,體現智慧城市建設與“一帶一路”戰略的高度協同性。
四是技術協同。智慧城市建設,實現了信息共享和資源優化,推動了技術應用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行業和技術的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將關鍵、核心技術應用到沿線國家和項目,構建共享的技術研發平臺,通過設立海外工廠和智慧城市項目,實現技術輸出和跨國合作,兩者在技術研發、應用、分享和輸出等方面有較高的協同。
五是市場協同。通過智慧城市,夯實“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礎,使城市管理者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參與者,實時、動態的跟蹤市場需求和產業趨勢,分析自身的優勢,判斷發展方向與重大項目,選擇潛在的合作伙伴,實現不同城市之間,產業價值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優勢互補。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案例,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復制和移植到沿線國家,提高其城市管理和智能化水平。同時,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和重大工程,引進了歐美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智庫機構、跨國企業參與,各個領域都有海外機構的技術、工程合作,比如:IBM、麥肯錫、安永、印度軟件公司等海外咨詢機構,承攬了我國政府、企事業單位很多智慧城市項目,他們在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中占據了相當的份額,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體現了很強的開放性、透明性、共享性和包容性。
從發展機遇看,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智慧城市的“國際化”搭建了溝通之橋、合作之橋、發展之橋,帶來了五大機遇:
一是經驗復制。通過智慧城市建設,積累經驗和案例,將智慧城市建設從我國特大型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復制到技術、人才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等,延伸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培養專業人才,提高信息化和城市管理水平,增進我國不同地區之間、我國與沿線國家,友好城市之間的項目合作;
二是信息傳遞。通過大數據、信息互聯等服務平臺,向經濟、交通落后的國家和地區傳遞有效需求和項目信息,傳播先進的管理理念,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遞和解讀我國的經濟政策、產業優勢、文化交流、技術創新等,促進我國和相關國家的城市管理、項目合作和文化互通,提高沿線國家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體驗、理解和合作;
三是創新驅動。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促進國內城市和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特大城市、東部城市與中西部城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技術和項目合作,提高國內外信息需求的共享和流動,提高我國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水平,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四是品牌傳播。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動我國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塑造我們國家和城市在海外的良好口碑、品牌,擴大我國優勢資源、傳統文化和先進技術的外向發展,推動我國優勢產業、文化旅游、互聯網+等有比較優勢項目和產業擴張,吸引國內外朋友前來投資、旅游,為各地政府和企業帶來更多的投資、業務收入、市場機會和海外項目;
五是要素整合。智慧城市建設實現了城市各類信息系統和各產業之間的資源互補和要素整合,推動了落后地區、傳統產業或傳統企業的要素和資源的兼并、整合。通過“一帶一路”橋梁,實現國內外城市、產業和企業之間,遵循特定的規則和框架,進行要素、資源整合或戰略合作,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要素優化和資源重組,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沿線國家的文明程度。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們打開了通向世界的窗口,構建了中國和絲路國家互聯互通的橋梁。智慧城市既是中外合作的靈魂,又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張名片。智慧城市嫁接“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城市文明的強大驅動力,也是凝聚和傳播人類智慧和文明的一大創舉。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面臨事業騰飛的新機遇,我們滿懷激情!
各位朋友: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
讓我們以本次論壇為契機,以智慧城市為魂,以“一帶一路”為橋,抓住機遇,超前布局,搶位發展,以百倍的信心和豪情,與絲路沿線國家攜手,共敘友誼,共享人類文明,共創輝煌、燦爛的新紀元!
謝謝!
本次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智慧城市論壇,主辦方經濟日報和經濟雜志社長和有關領導、工信部原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部領導)、全國工商聯院副主席沈建國、中國互聯網協會高新民副理事長等作了致辭或發言。
本次論壇會議日程安排:


吳維海博士簡介:
現任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執行總監、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中國人民大學MBA企業導師、客座教授、國務院國資委“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課題組負責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生態文明課題組專家、地方政府顧問。曾供職中國工商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等單位,承擔國家發改委、國務院國資委、工信部、住建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北京、上海、廣東、山東、重慶、河北、貴州、福建、浙江、內蒙古、新疆、香港、澳門、海南、甘肅、四川、江蘇、安徽、廣州、大連、深圳、佛山、貴陽、濟南、濰坊、珠海、青島、唐山、保定、淮安、聊城、亳州等省市和城市,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國家級新區、各類產業園等政府規劃、產業園規劃、企業戰略等重點項目。
研究領域:政府規劃、產業園規劃運營、融資上市等。
主要專著:《產業園規劃》、《政府規劃編制指南》、《政府融資50種模式及操作案例》、《企業融資170種模式及操作案例》等。
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等發表經濟管理類文章300余篇,《大型國有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研究》2011年8月得到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長好評并推薦應用。《政府規劃編制指南》2015年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教授作序推薦并出版。
協同發展,共創人類文明
吳維海 博士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 執行總監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 執行總監

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論壇!
在初冬乍寒的日子,我們相聚在人民大會堂,共同探討:智慧城市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關系。
希望透過寒冷的冬天,凝聚智慧和能量,尋覓春天的花香。
關于智慧城市和一帶一路之間的關系,我的研究觀點是:智慧城市為魂,“一帶一路”為橋,協同發展,共創人類文明!
相信在座各位,非常關心當前的宏觀形勢。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表示:2015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4877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近日媒體宣稱:“十三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可能6.5%左右,看到上述數據和新聞,想必大家會平添幾絲憂慮:中國的經濟將走向如何?我們的商機在哪里?
各位朋友,盡管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速放緩,但是,我國經濟社會的基本面仍然是平穩發展的。從另一個角度看,經濟的適度放緩,正是大家調整發展思路,發現和把握新的商機的最佳時機!
各位朋友,想必你們每天都體驗著智慧城市帶來的工作、生活便利:輕輕點擊鼠標,訂單就送到身邊;發一個微信,朋友就能分享你的產品或微笑。在智慧城市和達數據時代,地球已經成為一個大村莊,我們都是地球村的村民!
智慧生活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每一天、每個家庭!!
“智慧城市”這個概念,2008年由IBM第一次提出,短短7年,就在我國和世界各地得到廣泛響應和傳播。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表示要發展智慧城市,保護和傳承歷史、地域文化,加大公共設施建設。這是“智慧城市”一詞首次寫進國家層面政府工作報告。
智慧城市是應用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大數據、社交網絡等方法,實現城市各個行業,全面透徹的感知、泛在、互聯、智能融合及可持續創新。
從國家戰略來看,智慧城市是黨中央、國務院、國家部委適應經濟新常態,基于全球化戰略而確立的重大、前瞻性的高端布局。它使我們在大數據和信息時代,能夠追趕,甚至超越某些西方發達國家,成為全球新規則的參與者和制定者,使我們站在全球競爭的前列。
從智慧城市的戰略高度看,智慧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靈魂,是轉變我國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客觀要求,讓城市生活更健康、更和諧、更美好。截至目前,我國已有數百個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其中: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已經成為我國智慧城市的領跑者。
“十八大”以來,國家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將城市推到了政治、經濟和技術的核心地位,以智能化為特征的城市發揮著經濟轉型的主導作用。
從全球產業來看,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全面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這既給智慧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協同,也為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新的、千載難逢的機遇。“一帶一路”是我國與沿線國家實現互聯互通和智慧城市實現國際化、融合化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從協同性來看,智慧城市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存在五個方面的協同:
一是戰略協同。智慧城市建設,目的是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和管理精細化,應對粗放、傳統、高能耗、低回報的經濟發展模式,顯著提高城市管理和主導產業的發展質量,改善人們的工作、生活水平,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多的示范和貢獻。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目的是適應全球新形勢,立足中國新常態,應對美國主導的TPP戰略等挑戰,凝聚沿線國家共識,通過互利共贏,贏得更多發展中國家的認可和參與,實現中國優勢產能輸出、跨區域資源與技術互通,提升我國和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質量,帶動沿線國家的技術進步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是內容協同。智慧城市建設,其戰略核心是通過信息系統和物聯網等新技術,通過“三網融合”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市管理和各行各業的智能化、泛在化。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倡導中國和沿線國家的政策通、設施通、貨幣通、貿易通和民心通---“五通”。要做到“一帶一路”戰略的互聯互通,首先要構建中國單個城市和各個城市之間的智能化與信息共享、互聯,這就需要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實現國內各城市自身和不同城市之間的信息共享、互聯、互通。進一步來講,通過智慧城市和大數據,拓展國內城市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信息互通、共享。從這一視角來看,智慧城市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之間存在高度的戰略協同;
三是機制協同。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城市和各個產業的諸多領域,涉及多個參與者和利益攸關者,需要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各方參與的機制和體系,才能夠有序推進和取得新的進展。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基于中國和沿線60多個國家、地區之間的政策、設施、貿易、貨幣和民心的互聯互通,各個國家的政策、法律、文化、經濟、基礎設施等差異大,需要制定各方認可的規則和行為模式,探索、構建和推動各個國家之間的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和相關各方參與的機制與體系,通過互惠互利,互信合作,才能實現重大項目或特定市場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總體來看,兩者具有較強的機制和體系的相同性、協同性。
四是技術協同。智慧城市建設,實現了信息共享和資源優化,推動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行業和技術的融合與創新。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需要相關技術的應用和創新,需要將有競爭力的技術應用到沿線國家和合作項目,需要構建國內、國際共享的技術研發平臺或者在海外設立技術研發中心,設立海外工廠等,實現技術輸出和跨國技術合作,兩者在技術研發、技術應用、技術分享和技術輸出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協同性。
五是市場協同。通過智慧城市,夯實“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礎,使城市管理者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參與者,實時、動態的跟蹤市場需求和產業趨勢,分析自身的優勢,判斷發展方向與重大項目,選擇潛在的合作伙伴,實現不同城市之間,產業價值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優勢互補。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案例,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復制和移植到沿線國家和地區,幫助他們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同時,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和重大工程,引進了歐美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智庫機構、跨國企業參與,各個領域都有海外機構的技術、工程合作,比如:IBM、麥肯錫、安永等海外咨詢機構,承攬了我國政府、企事業單位很多的信息化和智慧城市項目,他們在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中占據了相當的份額,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體現了很強的開放性、透明性、共享性、多元性和包容性。
從發展機遇看,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智慧城市的“國際化”搭建了溝通之橋、合作之橋、發展之橋,并且帶來了五大機遇:
一是經驗復制。通過智慧城市建設,積累實踐經驗和典型案例,將智慧城市建設從我國特大型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復制到技術、人才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等,延伸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幫助這些國家培養專業人才,提高信息化和城市管理水平,拓展海外收入和國際市場,增進我國不同地區之間、我國與沿線國家,友好城市之間的項目合作;
二是信息傳遞。通過大數據、信息系統互聯等信息平臺,向經濟和交通落后地區傳遞有效需求和技術信息,傳導特定項目的資金需求和先進理念,進一步拓展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充分傳遞和溝通我國的政策、需求、文化、技術和信息,促進我國和這些國家的城市管理、項目合作、貨幣互通和文化互通,進而提高沿線國家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現場體驗、相互理解和彼此合作;
三是創新驅動。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促進國內城市和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特大城市、東部城市與國內“一帶一路”戰略的中西部樞紐城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技術和項目合作,提高國內外信息需求的共享性和流動性,提高我國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的控制力,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四是品牌傳播。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提高相關城市管理水平,推動我國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塑造我國城市管理的良好品牌,擴大我國優勢資源、傳統文化和先進技術的外向型發展,推動我國優勢產業、文化旅游、互聯網+等具有比較優勢項目和產業的海外擴張,吸引國內外投資人和游客前來投資、旅游,為地方政府和企業帶來更多的資金、旅游收入、市場機會和海外合作的項目;
五是要素整合。智慧城市建設本身就是城市各類管理信息系統和各產業之間的優勢資源、核心要素的整合。也是智慧城市和智慧產業對于落后產業或企業的要素和資源的并購、整合。通過“一帶一路”的橋梁,國內外城市、產業和企業之間,在特殊定規則和機制的框架下,相互之間可以進行要素、資源整合或戰略合作,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要素優化和資源分配,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要素配置效率和發展水平,提高沿線國家的文明程度。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們打開了通向世界的窗口,構建了中國和絲路國家互聯互通的橋梁。智慧城市作為中外合作的靈魂和重要載體,有效嫁接“一帶一路”戰略,既是我國城市文明的重大驅動力,也是凝聚和傳播智慧和人類文明的創舉。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面臨事業騰飛的新機遇,我們滿懷激情。
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
讓我們以本次論壇為契機,以智慧城市為魂,以“一帶一路”為橋,抓住機遇,超前布局,搶位發展,與絲路沿線國家攜手,互聯互通,傳播友誼,共享人類文明,共創輝煌、燦爛的新紀元!
謝謝!


智慧城市為魂,一帶一路為橋
協同發展,共創人類文明
協同發展,共創人類文明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上午好!
我是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吳維海,我們中心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辦公室執行單位,是國家發改委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是國家發改委核心智庫之一。
很高興參加這次論壇!
今天,我們相聚人民大會堂,共同探討:智慧城市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關系。希望透過瑟瑟的深秋,凝聚智慧和能量,迎接寒冬的洗禮,尋覓春天的溫暖。下面,我與大家分享的話題是:智慧城市為魂,“一帶一路”為橋,協同發展,共創人類文明!
相信在座各位,非常關注當前的宏觀形勢。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表示:2015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日前多家媒體報道:“十三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6.5%左右,看到上述新聞,想必大家會平添一些憂慮:中國經濟將走向何方?我們的商機在哪里?
各位朋友,盡管當前我國經濟出現了一些困難,但是,放眼全球,我國經濟社會基本面仍然是平穩發展。我國經濟在一段時間的適度放緩,正是地方政府、企業家調整各自戰略,發現和把握商機的最佳時機!
各位朋友,想必你們每天都體驗著智慧城市帶來的便利:輕輕點擊鼠標,訂單就送到身邊;發一個微信,朋友就能分享你的產品或微笑。在智慧城市和大數據時代,地球已經成為一個大村莊,我們都是地球村的村民!智慧生活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每一天、每個家庭!!(“智慧城市”2008年由IBM第一次提出,短短7年,就在我國和世界各地得到廣泛響應和傳播。)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發展智慧城市,保護和傳承歷史、地域文化,加大公共設施建設。這是“智慧城市”一詞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智慧城市是應用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大數據、社交網絡等方法,實現城市各個行業,全面透徹的感知、泛在、互聯、智能融合及可持續創新。
關于智慧城市和產業協同,今年4月份我在國家發改委《全球化》雜志發表了8000多字的文章,文章觀點也是以人為本,產業融合,這和中國互聯網協會高(新民)副理事長(剛才)的觀點高度一致。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智慧城市是黨中央、國務院適應經濟新常態,基于全球化戰略而確立的重大、前瞻性的布局。它使我們在大數據和信息化時代,能夠追趕,甚至超越某些西方發達國家,成為全球新規則的參與者和制定者,使我們站在全球競爭的前列。
從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看,智慧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靈魂,是轉變我國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客觀要求,它讓城市生活更健康、更和諧、更美好。截至目前,我國已有數百個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已經成為我國智慧城市的領跑者。
“十八大”以來,國家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將“城市”推到了政治、經濟和技術的核心地位,以智能化為特征的城市已經發揮了經濟轉型的主導作用。
從全球產業鏈來看,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全面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既給智慧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智慧城市的海外發展開辟了嶄新的渠道和橋梁。通過全球產業鏈構建與延伸,智慧城市依托“一帶一路”這個傳承友誼和發展的橋梁,將會成為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合作、智慧共享的重要載體。
從產業協同來看,智慧城市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存在五個方面的協同:
一是戰略協同。智慧城市建設,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管理精細化,改變我國傳統的粗放、高投入、高能耗、低回報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提高城市管理和經濟發展質量,改善人們的工作、生活水平,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多的示范和貢獻。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目的是適應全球新形勢,立足經濟新常態,應對美國主導的TPP等挑戰,凝聚沿線國家共識,通過互利共贏,實現中國優勢產能輸出、跨區域資源與技術互通,提升我國和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帶動沿線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是內容協同。智慧城市建設,核心是通過信息系統和物聯網技術,通過“三網融合”和基礎建設,實現城市管理和各行業的智能化、泛在化。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倡導中國和沿線國家的政策通、設施通、貨幣通、貿易通和民心通---“五通”。要做到互聯互通,必須構建中國國內單個城市和各個城市之間的智能化與信息共享,積累經驗,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經驗的輸出和海外應用,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推動我國和海外國家的智慧城市項目合作,探索和實現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信息共享,確保智慧城市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度協同;
三是機制協同。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城市和各個產業的諸多領域,涉及多個參與者和利益攸關者,需要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機制和體系。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基于中國和沿線60多個國家、地區之間的互聯互通。各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政策法律、宗教文化、發展基礎差異很大,需要本著“求同存異,共謀發展”的宗旨,制定各方普遍認可的行為規則,構建各國之間,政府、市場、企業和相關各方參與的運行機制,通過互惠互利,互信合作,實現智慧城市等重大項目或目標市場的健康發展,體現智慧城市建設與“一帶一路”戰略的高度協同性。
四是技術協同。智慧城市建設,實現了信息共享和資源優化,推動了技術應用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行業和技術的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將關鍵、核心技術應用到沿線國家和項目,構建共享的技術研發平臺,通過設立海外工廠和智慧城市項目,實現技術輸出和跨國合作,兩者在技術研發、應用、分享和輸出等方面有較高的協同。
五是市場協同。通過智慧城市,夯實“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礎,使城市管理者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參與者,實時、動態的跟蹤市場需求和產業趨勢,分析自身的優勢,判斷發展方向與重大項目,選擇潛在的合作伙伴,實現不同城市之間,產業價值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優勢互補。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案例,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復制和移植到沿線國家,提高其城市管理和智能化水平。同時,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和重大工程,引進了歐美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智庫機構、跨國企業參與,各個領域都有海外機構的技術、工程合作,比如:IBM、麥肯錫、安永、印度軟件公司等海外咨詢機構,承攬了我國政府、企事業單位很多智慧城市項目,他們在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中占據了相當的份額,獲得了可觀的收入。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體現了很強的開放性、透明性、共享性和包容性。
從發展機遇看,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智慧城市的“國際化”搭建了溝通之橋、合作之橋、發展之橋,帶來了五大機遇:
一是經驗復制。通過智慧城市建設,積累經驗和案例,將智慧城市建設從我國特大型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復制到技術、人才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等,延伸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培養專業人才,提高信息化和城市管理水平,增進我國不同地區之間、我國與沿線國家,友好城市之間的項目合作;
二是信息傳遞。通過大數據、信息互聯等服務平臺,向經濟、交通落后的國家和地區傳遞有效需求和項目信息,傳播先進的管理理念,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遞和解讀我國的經濟政策、產業優勢、文化交流、技術創新等,促進我國和相關國家的城市管理、項目合作和文化互通,提高沿線國家對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體驗、理解和合作;
三是創新驅動。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促進國內城市和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特大城市、東部城市與中西部城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技術和項目合作,提高國內外信息需求的共享和流動,提高我國科技創新和核心技術水平,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四是品牌傳播。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動我國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塑造我們國家和城市在海外的良好口碑、品牌,擴大我國優勢資源、傳統文化和先進技術的外向發展,推動我國優勢產業、文化旅游、互聯網+等有比較優勢項目和產業擴張,吸引國內外朋友前來投資、旅游,為各地政府和企業帶來更多的投資、業務收入、市場機會和海外項目;
五是要素整合。智慧城市建設實現了城市各類信息系統和各產業之間的資源互補和要素整合,推動了落后地區、傳統產業或傳統企業的要素和資源的兼并、整合。通過“一帶一路”橋梁,實現國內外城市、產業和企業之間,遵循特定的規則和框架,進行要素、資源整合或戰略合作,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要素優化和資源重組,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沿線國家的文明程度。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們打開了通向世界的窗口,構建了中國和絲路國家互聯互通的橋梁。智慧城市既是中外合作的靈魂,又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張名片。智慧城市嫁接“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城市文明的強大驅動力,也是凝聚和傳播人類智慧和文明的一大創舉。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面臨事業騰飛的新機遇,我們滿懷激情!
各位朋友: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
讓我們以本次論壇為契機,以智慧城市為魂,以“一帶一路”為橋,抓住機遇,超前布局,搶位發展,以百倍的信心和豪情,與絲路沿線國家攜手,共敘友誼,共享人類文明,共創輝煌、燦爛的新紀元!
謝謝!
本次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智慧城市論壇,主辦方經濟日報和經濟雜志社長和有關領導、工信部原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部領導)、全國工商聯院副主席沈建國、中國互聯網協會高新民副理事長等作了致辭或發言。
本次論壇會議日程安排:


吳維海博士簡介:
現任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執行總監、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中國人民大學MBA企業導師、客座教授、國務院國資委“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課題組負責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生態文明課題組專家、地方政府顧問。曾供職中國工商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研究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等單位,承擔國家發改委、國務院國資委、工信部、住建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北京、上海、廣東、山東、重慶、河北、貴州、福建、浙江、內蒙古、新疆、香港、澳門、海南、甘肅、四川、江蘇、安徽、廣州、大連、深圳、佛山、貴陽、濟南、濰坊、珠海、青島、唐山、保定、淮安、聊城、亳州等省市和城市,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國家級新區、各類產業園等政府規劃、產業園規劃、企業戰略等重點項目。
研究領域:政府規劃、產業園規劃運營、融資上市等。
主要專著:《產業園規劃》、《政府規劃編制指南》、《政府融資50種模式及操作案例》、《企業融資170種模式及操作案例》等。
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等發表經濟管理類文章300余篇,《大型國有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研究》2011年8月得到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長好評并推薦應用。《政府規劃編制指南》2015年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教授作序推薦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