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大雨時就吸水,干旱時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以有效防止城市內澇,提高城市水環境質量。為了實現這樣的設計構想,武漢市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經驗。
作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武漢市主要在青山區和漢陽四新地區率先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兩大示范區的面積合計約為38.5平方公里,惠及人口將達48萬,計劃投資134億元。
武漢市的做法是,通過青山舊城區和四新新城這“一新一舊”兩處示范區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經驗后,再在全市進行推廣,即采取“2+N”模式,“N”的意義在于,今后全市所有的新建項目,不管在不在示范區內,都要按照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進行規劃審批。武漢鼓勵已批在建和已批未建的城建項目,按照海綿城市標準調整設計和概算,并對其進行獎勵或者補貼。
建成海綿城市,武漢內澇防治標準將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達百年一遇。
武青堤 雨水入循環緩坡建綠廊
一個下雨天,記者在武青堤防洪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現場看到,這里的道路上并沒有積水。雨落到土坡、林地、草坡、透水地面和木制棧道表面后,匯集到一條生態草溝里,雨水在此被過濾吸收,好似被“喝”掉了。
據了解,青山堤防綜合改造工程包括青山江灘、臨江大道及武青堤改造三大主體工程。其中,擁有160余年歷史、張之洞籌建命名的武青堤江灘是工程建設的亮點,其整治范圍起于武漢市青山區羅家港,止于武豐閘,長7.5公里,灘地總面積110公頃。
“江灘的景觀設計融入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武漢市水務局副局長張斐介紹,江灘景觀道路邊的生態草溝,可自行收集路面雨水;廣場硬地的透水鋪裝材料下埋設導水盲溝或盲管,把來不及下滲的雨水匯集到景觀水系中,雨水通過景觀水系內種植的挺水和沉水植物生態過濾后,補充地下水。
記者發現,武青堤江灘硬化道路和水泥管涵極少,景觀材料選用節能環保的耐候鋼、防腐木、透水地面、彩色防滑地面等材料,處處是綠樹、花草、沙灘等軟鋪裝區域。通過引入雨水花園,生態化收集場地內地表水,并利用植物根系和泥土對雨水進行過濾,遵循自然雨水循環規律,最大程度還原原有生態循環系統。
工程技術人員說,除了注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武青堤開啟武漢市江灘建設的全新模式還體現在——緩坡設計,生態護岸。按照“似堤非堤、城市綠帶”的風格,將坡度降低一半以上,變身成為城市中一條緩坡綠帶。弱化了江、灘、堤、城之間的界限,使原本獨立的景觀相互融合,融為一體。同時采用草皮護坡等方式打造自然生態的護岸屏障。
從臨江大道一側看過去,武青堤不再是陡峻的大堤,而成為一條武漢市目前最長的坡地公園,與周邊城市道路、綠化帶等融為一體,老人和孩子也可以隨時隨處登坡看江,不再需要專門上下堤坡道了。市民還能騎行堤頂綠道、觀賞兩岸風光和萬棵原生杉樹林。而不遠處以滾滾長江、二七長江大橋作背景,更是看大武漢最美天際線的絕佳之地。
湖北省副省長曹廣晶在調研武青堤江灘及臨江大道改造工程時曾表示,這個項目兼顧了環境、社會、經濟等多方面要求,實現了有益環境、造福于民的綠色生態目標。他提出,武漢市要抓住海綿城市建設這個契機,積極開展城市發展新模式的探索和轉變,在海綿城市建設模式、融資模式、標準制定、施工工藝、建筑用材等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嘗試,為全省乃至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打造樣板和示范。
臨江港灣 透水停車場宜居又環保
據了解,青山區集老工業區、棚戶區、老住宅區、新開發區、水敏感區、循環經濟區“六區一體”,轄區濱江臨湖、公園密布,有近6000畝的六大公園和南干渠游園。去年以來,青山區全力打造典型海綿示范區域。海綿社區改造、海綿工業改造等工程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臨江港灣”是青山老工業區第一批棚戶區改造的還建小區,占地約6.3公頃,約有2700戶居民。目前,社區正在以海綿城市為建設理念有序施工中。
工程設計方泛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湖北設計分公司的工程師郭亞瓊介紹,改造前的“臨江港灣”小區存在雨污水混接、錯接的問題,停車位及公共活動空間也十分有限,另外小區綠地率19%,部分區域黃土裸露,下雨時面源污染加重,對下游水體產生污染。
針對這些問題,設計方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技術措施,實現雨污徹底分流,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在70%以上。
“我們采用可視化、景觀化的自然排水系統,來優化原來傳統的排水系統。”郭亞瓊說。
記者了解到,小區的透水停車場就是一塊“海綿”路面,占地550平方米。經試驗證明,在停車場一塊五、六平方米的空地上,用拳頭大小的水管向其注水,連續10分鐘的“暴雨”漫灌,地面上卻沒有一點兒積水。
郭亞瓊告訴記者,奧秘就在于所使用的透水混凝土材料及面層透水磚,透水混凝土是武鋼的廢舊材料,其特殊配方包括礦渣微粉、重礦渣等,不但質地堅硬,還有很多小孔可以透水。雨水落到地面上,通過小孔迅速滲入到地下,經過蓄水井回收用于自助洗車和澆灌小區植物。
通過透水停車場來幫助雨水下滲,不僅解決了積水的問題,還有效改善了小區停車位緊缺的現狀,優化了居住環境。此外,小區人行道也在進行海綿路面建設,建設綠地覆蓋裸露的黃土部分。
記者還了解到,另一示范區——漢陽四新示范區總體布局為“一環、一湖、兩軸、輻射五區”,以芳草溪、上太子溪、連通港、鯉魚溪、火焰溝合圍環城水系為一環,圍繞中心方島建設鳳凰湖公園,并以四新明渠、總港為兩條軸線輻射周邊五大區域。
延伸閱讀 天生海綿多為啥用不上?
盡管青山江灘等海綿城市示范效果開始顯現,但是武漢探索海綿城市建設仍然面臨不少困難。
首先,武漢市排水設施非常薄弱,先天不足。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武漢市的有利因素在于自身的“天然海綿體”多,水域面積占到25%,綠化面積達到39.7%,還有眾多湖泊、河流可以調蓄降水,這都是北方城市無法企及的自然優勢。但是海綿城市講究“滲、滯、蓄、凈、用、排”,武漢市排水、滲水均不易,汛期降雨多,地下管廊設施不完善,導致武漢市打造海綿城市,還要另外尋求辦法。他認為,可以將降水先儲存起來,待高峰期過后再將水送往污水處理廠后排放。
其次,海綿城市建設面臨部門之間協調、聯動的難題。相關工程涉及住建、水利、農業、交通、環保等部門,九龍治水的局面導致一些地方涉水行政能力低下。針對這類情況,今年武漢市政協將“建設海綿城市,提升生態文明”作為建議案要求全年督辦。建議案提出,要本著百年大計、科學合理的高標準,加快編制完成建設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建立起行政體制和流域環境對話、協同機制。
最后,城市建設和規劃理念亟待轉變。按照海綿城市的理念,“工程治水”與“生態治水”要并舉,變“簡單排水”為“綜合用水”。但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講求“快收快排”,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以武漢市沙湖茶港閘口為例,如遇強降水,閘口開早了容易污染湖泊,開晚了可能導致城區內澇漬水,不管是污染還是內澇,都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相悖。海綿城市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等綠色措施組織排水,這就需要轉變以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