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日舉辦的“國際清潔技術與融資峰會暨環保技術國際智匯平臺第一屆年會”上,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表示,環保部將探索建立環保企業黑名單制度。
他表示,環保部將從兩方面著力促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一方面,將推動形成有利于環保技術發展的政策環境,建立環保先進技術發展機制,完善對治污領域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基礎研究的政策與資金支持機制,完善環保先進技術示范應用的鼓勵性政策制度,建立實施污染治污先導技術研發儲備制度和基礎實驗評價制度,加大環保產業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將規范市場秩序,增強環保產業的市場活力,規范環保行業競爭秩序,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強化環境信息公開,建立完善多方監督體系,加強環保企業績效評價,建立健全評價體系和環保方式,推進環保企業信用評價,讓環保企業接受社會監督,探索建立黑名單制度。
而根據《法制日報》2月24日報道,當日環保部發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事中事后監督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也明確提出,環保部及省級環保部門將組織開展對地方黨委、政府環境保護督察。這也意味著,環保部門對地方黨委及政府的環保督察將常態化!掇k法》提出,各級環保部門要公開環保監督管理信息和處罰信息,建立建設單位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誠信檔案、違規違法懲戒和黑名單制度。同時提出,市、縣級環境保護部門嚴格依法查處和糾正建設項目違法違規行為,定期向上一級環境保護部門報告年度工作情況。
《經濟參考報》3月8日曾報道,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認為,“雖然當前我國企業效益下滑,財政增速放緩,治污和環境保護壓力卻在不斷增大,但是不能把經濟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對立開來。”他認為,想要完成環保任務,除了要明確責任,嚴格考核問責之外,還要嚴格執法,尤其要嚴格環境執法,絕不能因為一時的經濟發展,導致每年的環境目標任務完不成。(本文綜合《中國證券網》《法制日報》《經濟參考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