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早降雨天氣偏多,結合城市雨水排水綜合規劃,深圳市加快建設和完善城市排水系統,提高城市排水防洪排澇標準。今年,全市將推進防洪排澇工程項目105個,投資約13.48億元;計劃整治102個內澇點,并將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快解決深圳內澇。
凈水清流
107國道排積水 10小時縮至2小時
在五金店老板鄧勇印象中,“車水馬龍”一定是用來形容107國道的。鄧勇店鋪所在的寶安區107國道附近寶民一路段,由于地勢低洼,下雨時像個堵住了的大漏斗,兩側高地的水迅速注入。每年的雨季,一遇到大雨,107國道就會變“河道”。
“以前積水最深將近1米,而且排水也比較慢,大半天都排不干凈,對附近出行影響特別大。”鄧勇表示,今年5·20暴雨,107國道同樣還是發生了內澇,但不同的是,今年的積水明顯退得比以往都快。
107國道是寶安區內澇整治的一個難點。近日記者到107國道附近走訪發現,沿線新建起了3座臨時泵站。“泵站的設計是每秒可抽6立方米的水,今年汛期對及時排澇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寶安區環保水務設施管理中心副主任郭玉華表示,今年通過泵站將雨水抽排出新政河,泵站共抽排了55萬立方米的積水。“基本在1到2個小時,就能消除內澇積水。”
107國道排完積水時間由原來的10小時縮短為2小時,這是深圳治理內澇的一個縮影。寶安區作為深圳內澇整治的重點片區,寶安區環水局負責人吳新鋒表示,寶安區的內澇點占了全市的三分之一,去年寶安區投入3億元專項資金整治內澇,今年再投入了2億元推進該項工作。去年年底前已累計完成61個內澇治理項目和56個“馬上辦”項目;2016年將繼續推進49個內澇治理項目,目前已完成8個,預計年底前可再完工34個。
“包括107國道在內的寶安中心城區內澇整治,目前正在做前期研究,力爭年底前完成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工作,盡早啟動全面整治。”吳新鋒表示。
內澇同比減少近兩成
3月21日,深圳開始進入汛期,比往年提前了一個月。入汛以來,降雨持續不斷,截至7月1日,今年全市平均雨量為1352毫米,較近5年同期多了45%,其中最大降雨量在光明新區1723毫米。
“經過大力整治,全市今年共錄得202處內澇積水,較去年同期減少近兩成,較前年同期減少近六成,防汛形勢逐年好轉。”深圳市水務局防洪排澇處處長趙彬斌表示。
內澇積水治理也是治水提質重點任務。2014年“5·11”暴雨后,我市決定實行動態整治機制,印發實施《深圳市防洪排澇整體近期計劃》。深圳全市以及各區形成合力,通過“系統治理、重點突破、宣傳警示、應急處置”并重,全面加強內澇治理。
據市三防辦統計,兩年來,全市完成近300處內澇點整治,經整治的寶安中心區、107國道、布吉吉華路、大劇院等一大批易澇區排水能力顯著增強。
其中,“系統治理”方面,深圳制定了城市雨水排水綜合規劃,按計劃加快建設和完善城市排水系統,去年完成建成了一座大型排澇泵站-沙井泵站,啟動了前海-南山深隧排水系統工程。同時還啟動海綿城市建設,制訂了雨水綜合利用技術規范,加強雨水蓄滯管理,從根本上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龍華新區大道北站片區內澇點隱患整治工程,提高標準復核北站隧道及片區管網,擴建市政管道,工程總投資654萬元,現已建設完工。
“今年在防洪排澇方面,還計劃推進105個項目,目前已有10個項目完工,在建22個項目。全年完成102個內澇點整治任務已按照進度要求完成39個。”趙彬斌表示。2016年4月掛牌公示了全市171個內澇積水點,目前已完成整治58個,占比約34%,其余內澇積水點納入治水提質項目分批治理。
攻堅克難
排查隱患應對暴雨襲擊
5月10日早上,深圳自西向東出現強降雨,暴雨導致全市共有50多處積水內澇及1處河堤坍塌,不少堵在上班路上的市民驚呼只能“滴滴打船”。網友“fay”還曬圖稱寶安107國道裕安路口動用皮艇運送上班市民。
據市三防部門分析,遇到極端降雨天氣,強降雨歷時長超過了一些地區現有排水管網的設計標準,特別是原特區外的一些工業區易澇點,存在排水設施不完善的問題,有的雨水口設置在路面較高的位置,無法及時排水,一些工程項目的開發建設,改變了原有排水體系,引發新的洪澇隱患……這都是深圳內澇容易發生的原因。
今年多變的天氣情況,內澇更是考驗相關部門的應對能力。“今年汛期有5個顯著特點:一是首場暴雨來得早,二是降雨頻密不間斷,三是暴雨云系發展快、短時強度大,四是突發性強、區域性強,五是伴有短時雷雨大風。”市三防辦副主任黃強平坦言,面對5月至6月初持續不斷的強降雨天氣,我市各部門通力協作,突出防御工作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部位,強化隱患排查整治,及時防范應對暴雨襲擊,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
全市設置332處積水標識
目前深圳各區成立了由排水、交警、城管、消防等專業人員組成的道路積水聯合處置隊,發生內澇積水情況一齊出動,迅速處置,最大程度降低社會影響。
“接到應急任務后,第一時間趕赴了107國道裕安路口,用皮艇運送上班市民。”寶安道路積水聯合處置隊一名工作人員坦言,遇到暴雨天氣,只要看到黃色預警信號,就要第一時間趕赴工作崗位,及時消除內澇。
“市三防辦初步完成三防預警應急指揮系統建設,提高了三防指揮決策信息化水平。”黃強平表示,據統計,今年“5·10”“5·20”兩次暴雨中,全市上路排險人員分別超過2100人次和2500人次。此外,今年深圳更新補充了1600萬元防汛物資,專門購置移動排澇泵車和配套發電機組、橡皮艇、沖鋒舟等,分別送至內澇較嚴重的片區。
為提醒市民注意排水防澇安全,深圳在全市設置了332處警示牌、水標尺和涉水線等內澇積水標識,對暴雨期間車輛以及行人進行警示和指引,避免發生積水事故。
深圳對內澇點制訂了責任人公布機制,自從2015年全市排查統計出當年新增的171個易澇積水點,并將新發現的內澇積水點行政責任人和治理責任人名單通過深圳水務網予以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如今,針對每場暴雨所暴露出來的新增內澇點,也都分批對外公布防汛行政責任人和治理責任人,形成了常態機制。今年上半年“5·10”“5·20”暴雨,經核查全市新增了30處內澇點并及時公布。
治水有方
手機三防系統 實時提醒市民
今年初,深圳啟動治水提質攻堅戰,力爭通過實施5年計劃,爭取3年內基本消除內澇風險,5年達到城市防洪排澇設防標準。一張防洪排澇的大網向全市鋪開。
《深圳市防洪排澇整體近期計劃》共確定實施270個應急工程,涉及內澇積水點221處,共計投資4.88億元,目前已完成268個項目,整治內澇點219處。
根據部署,深圳未來將以海綿城市建設系統解決城市內澇等水問題,根據近期擬提請市政府審定的《深圳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我市將明確近50項任務分工,加強部門銜接聯動,加強制度機制創新,嚴格責任落實和時限要求,以試點區域帶動全市,加快解決深圳內澇積水、水體黑臭等難題,取得最大綜合效益。
此外,還將加快《深圳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和《深圳市治水提質工作計劃(2015~2020年)》的執行力度,深入實施“寧水”“柔水”“暢通”等行動,力爭5年綜合治理550公里河道、新增783立方米/秒排澇設施能力,逐步消除全市446個內澇風險區。
根據計劃措施,深圳內澇防治標準將達到50年一遇。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屬設施設計排水標準也將全面提升,其中非中心城區達到3年一遇、中心城區達到5年一遇、特別重要的地區10年或10年以上一遇的標準。
此外,為更好地加強防洪排澇的管理,推進內澇防控信息化建設,三防指揮決策信息化平臺目前已經建立,平臺設置了水雨情基礎信息采集、預警預報、視頻監測、決策指揮、災情管理等功能,進一步提高三防指揮決策信息化水平。近期全市增設約150個內澇自動化監測儀,動態監控積水內澇情況,目前已完成80多個。
“近期還開發研制了適合普通市民的手機報災和查詢應用軟件,實現內澇積水災情實時報送、動態查詢。”黃強平表示,今后通過新開發研制的手機三防系統,市民可以通過移動收集端實時查看氣象云圖、水雨情信息、物資儲備、避險中心、各類災情等信息。
凈水強音
人大代表:市政規劃建設要一步到位
市人大代表陳錦花表示,近年來深圳政府對治澇投入力度大,能感受到內澇治理有所改善。對于內澇治理,現在有些內澇點設置了臨時泵站抽水,但這不是長久之計,還是需要治本,要加強地下管網的建設。由于地下排水系統建設配套不足,一些地區經常發生內澇,后期的整治又需要重新開挖鋪管,對當地居民出行也造成影響。建議政府在城市建設上,要提前做好市政規劃建設,對目前新建的區域盡量做到市政規劃建設一步到位。
治水專家:海綿城市建設可避免內澇
深圳市工業節水及城市污水資源化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李紹峰表示,深圳的城市開發強度比較大,確實存在城市治理管理的短板。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是一個方向。海綿城市的建設可避免城市內澇,優化城市雨水系統的收集體系,光明和龍華等新區開發要提前做好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