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門綜合管廊:“六大率先”模式獲住建部點贊
集美新城和悅路綜合管廊。 本報記者 施辰靜 攝
在國內率先總結并大規模采用預制拼裝法進行綜合管廊施工;率先試點雨污水管和燃氣管入廊;率先引入社會資本,采用PPP模式參與建設管理;率先將弱電管線融入地鐵現有斷面空間;率先試行綜合管廊有償使用制度;率先出臺管廊技術規范——廈門“六大率先”為全國綜合管廊的發展提供了可示范、可借鑒、可推廣的樣板。
8月5日,在廈門召開的全國城市地下管廊建設工作座談會上,住建部點贊廈門經驗,并將“廈門模式”概括為“六大率先”,認為廈門已成為全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標兵和示范,值得在全國推廣。
“主動融入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現代化程度,創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發展后勁,我們還在路上。”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現場
地下管廊“包羅萬線”
8月5日上午,艷陽高照,集美新城和美路,地上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一旁的地下綜合管廊管理室,紅色的墻磚,尖尖的屋頂,林木環繞,從外觀看,就像一棟別墅,安靜屹立在路旁。
地下的大門打開了,寬敞的下坡通道,足可以容納一部大塊頭的工具車輕松駛入地下管廊之內,考察團大隊人馬魚貫走進這個城市的“肚子”,開始考察。
一眼望去,長長的地下走廊,內徑達到5.6米,管廊辦的工作人員介紹說,一旦一根管子出故障,施工車輛隨時可以開進管廊之內,進行檢修。
沿著長廊走入,綠色的墻體管廊內兩側都擺放了“超市貨架”,琳瑯滿目的商品(各種包扎嚴實的管線)就擺放在貨架上,各種管線分門別類,有序地排放在貨架子上。
在正在施工中的翔安西路綜合管廊,一大截從工廠剛剛運到的雙艙管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個“大家伙”采用預制拼裝工藝做成,而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大規模運用預制拼裝工藝正是廈門地下管廊建設中的工藝創新,也是住建部認可的廈門建設模式“六大率先”之首。
所謂預制拼裝工藝,是指在工廠里采用匹配法預制,對預制節段進行編號,讓預制順序與現場拼裝順序完全對應,然后運到現場,用架橋機或吊車,像搭積木一樣,一段一段拼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管廊。這種做法大大縮短施工周期,工期只有傳統現澆工藝的1/4,同時有效提高工程質量,減少施工擾民,節能環保。
廈門市政管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林亞杰介紹說,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廈門的預制拼裝工藝不僅臻于完善,而且還形成了相關技術標準和上下游產業鏈,有效帶動了裝配式建筑業、裝配設備制造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他說,綜合管廊預制拼裝法已經形成了相關技術規范,相信對在全國推廣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點贊
全國首批試點廈門績效第一
今年5月,住建部組織專家對全國第一批試點綜合管廊建設的城市進行年度的績效評價,評價結果廈門位居第一,前五位依次是廈門、六盤水、白銀、包頭、長沙。
在密集調研了廈門翔安西路、新機場片區、集美新城、九天湖等多個廈門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現場后,住建部相關領導高度點贊廈門的經驗做法,認為廈門探索形成了“規劃有統籌、建設有標準、管理有制度、資金有來源、運營有保障”的廈門模式。
住建部認為,廈門統籌規劃,將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城市空間發展規劃、防洪排澇規劃、海綿城市規劃、地下空間規劃、軌道交通規劃等統籌銜接、多規合一,建立起統一的地下空間規劃體系,使城市建設的整體效益得到大大提升。
高效、務實和迅捷,爭做建設“標桿”,是廈門給人的突出印象。今年6月17日,住建部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后,廈門市快速反應,立即調整翔安新機場片區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的規劃設計,將實現該片區大嶝島地下綜合管廊所有路段污水、燃氣管道全部入廊,雨水管道結合地形地勢選擇有條件的路線入廊。
住建部在肯定廈門的“六大率先”的同時,也表示這些率先的做法,既提高了速度,也保證了質量,將是今后在住宅產業化、建筑產業化、建筑工業化要推的事情。
揭秘
大膽創新成就廈門模式
這么多的率先,廈門如何做到?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用心思考,深入觀察,大膽探索,勇于實踐,這是廈門能夠做到這么多創新舉措的不二法寶。
工藝創新多。以老城區地下管網改造為例,廈門老城區防洪排澇系統建設較早,城市排澇設計標準較低,老城區建筑密集、地下管線錯綜復雜,城市雨水管網的改造缺乏空間。面對這個難題,廈門探索通過建設附帶排水艙的地下綜合管廊,滿足澇水行泄通道和其他管線的更新改造需求,集約利用了舊城區有限的地下空間,成功地闖出了一片天。
新城區則結合地勢將雨水引入地下綜合管廊。雨水管道坡度與管廊相近時,可將雨水管道納入地下綜合管廊內,自然排放;雨水管道坡度與管廊相差較大時,可設置單獨的雨水艙,利用管廊雨水艙作為雨水線性調蓄池,平時將調蓄池里雨水進行處理后回用。
前瞻性的探索,是廈門地下管廊成功的一大關鍵。早在2011年建設集美新城核心區地下綜合管廊時,就開創性地將雨水溝槽和污水管納入其中,設置了220米雨水溝槽和1560米污水管,目前均已投入使用。
除了工藝創新,廈門在機制、模式和投資主體等方面也持續創新。
起步早。廈門對地下綜合管廊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在當年建設翔安海底隧道時,廈門就同步配套建設了干線綜合管廊,并在2007年開始的湖邊水庫片區結合島內舊城改造中,修建了全省首條城市干支線綜合管廊。
機制好。《廈門市城市綜合管廊管理辦法》《綜合管廊收費標準》《關于加快推進我市綜合管廊建設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城市綜合管廊規劃設計的規劃指引》,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形成綜合管廊建設的機制強力保障。
模式新。在國內率先實行綜合管廊企業化運營管理,2014年4月組建廈門市政管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對全市綜合管廊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廈門積極培育大型專業化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運營管理企業。市財政將部分存量資金用于增強管廊公司資本金,以增強市場化投融資能力,并爭取將管廊公司做大做強,輻射外地。廈門還在全國首個采用PPP模式、將社會資本引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投資主體創新;率先試水綜合管廊有償使用制度,確保可持續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在海綿城市和地下管廊雙雙列入國家試點之后,廈門在這兩方面的結合上繼續率先垂范。在新的技術規范頒布后,廈門成為全國范圍內首個把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城市防洪排澇的規劃建設相結合的城市。例如,“綜合管廊設計時宜考慮海綿城市的雨水入滲通道”,“綜合管廊結構可與初期雨水收集池、雨水調蓄池等海綿城市設施結合設置”,“在城市徑流雨水行泄通道、低洼點、下沉式立交橋區域等易澇地段,綜合管廊設計宜與排水防澇設施相結合”等要求。
這兩大領域的系統結合,有利于綜合統籌解決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澇標準。
廈門綜合管廊:“六大率先”模式獲住建部點贊
2016年08月16日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