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何強:可持續發展的踐行者 喧囂社會的一股清流
作者 : 黨委宣傳部 徐爽
始于口碑,忠于學術,陷于德行
“我一直比較喜歡教學,很享受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他是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他把解決水污染控制,研發環境整治技術當作畢生的事業來追求。但是,在他看來,教學是根本,不能因為搞科研而耽誤教學影響學生。1990年,何強放棄高薪設計行業工作,一心從事教育,一直戰斗在本科教學的一線,是學生最喜歡的老師之一。他每年都給本科生上課,同時還給研究生和博士生教授《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水資源系統工程》等課程。他是城環學院教授何強。
何強在每一屆新生入學談話時都會告訴他們,在科研過程中只要是答應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一定要有誠信,如果沒有做好這件事的能力和時間可以選擇不做,如果答應了就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去完成,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底線。
何強對學生在實驗過程及論文撰寫方面要求非常嚴格,但在研究方向的選擇上則比較自由,他常告訴學生 “不要太局限于自己的課題,一定要拓寬眼界,打開思路,要從不同方面,拓展不同領域,做前瞻性的研究,這既是科研本身的需要,也是國家所需。”他會提供一些相關的課題供學生參考,這些課題都是緊扣國家實際需求,反復思考、來回斟酌,在本領域中極為重要和有意義的方向,但他并不強制性地安排研究項目給學生,而是讓他們在眾多方向中自由選擇,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優勢,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同時,在課余時間,他會主動找學生討論,幫助他們開拓思路。除此之外,他也非常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除了經常召開學術會議,還會定時召開有關實驗室安全以及心理疏導方面的座談會。
何強指導的學生,研究領域涉及面廣,有湖庫水質演變規律、海綿城市建設規劃技術、研發小城鎮污水處理技術、經濟適用的污泥處理技術,研究課題涉及水污染控制的方方面面,致力于全方位解決水污染問題。他作為科研團隊帶頭人,與團隊研究人員奮斗在一線,為了推進重大專項的進展,落實研究課題的實施方案,他不眠不休反復斟酌,指導修改課題研究方向和內容。課題結題,為了總結凝練課題成果,他和團隊研究人員經常加班到深夜。
任教二十余載,何強培養出一屆又一屆優秀畢業生,他們有描繪城市藍圖的建設者、有培育莘莘學子的教育者、有發掘科學世界的開墾者,他們都在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感懷恩師,踏實嚴謹
在何強心中,對他影響最大、給與他在學術上幫助最多的就是他的恩師龍騰銳老師了。龍老師在清華大學畢業后前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繼續學習,1983年何強來到重慶,這時龍老師剛剛從美國回來任教,他的碩士生、博士生開門弟子都是何強。
龍老師對何強整個人生的影響都十分重大。改革開放后,東南沿海有很多工作機會,并且經濟形勢都比當時的西部重慶要好。但1990年畢業后,身為江蘇人的何強沒有像大多數的畢業生一樣前去東南沿海城市工作,而是選擇留在重慶,與當時事業剛剛起步的龍老師合作。
龍老師嚴謹治學和腳踏實地的工作方式給何強留下了深刻印象。留校工作后,他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如此,但他認為自己還遠比不上恩師。每每談及恩師,他都會心生崇敬之情。不幸的是,今年年初龍騰銳老師因病醫治無效,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何強作為大弟子在追悼會上發言,他幾度哽咽、泣不成聲,可見深恩難忘。
國際交流經歷對一個老師來說至關重要
在近三十年的研究生涯里,何強的團隊與荷蘭、德國、澳大利亞有過合作,還與國外的科研組織保持著良好的聯系。他認為通過國際交流,可以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在教學和科研中及時將它們反饋給學生,取長補短、博采眾長,是非常重要的。
2002年,何強主持了中荷國際合作項目,研究經費180萬歐元,這是當時荷蘭對中國最大的贈款項目。該項目主要針對中國西部小城鎮相對落后地區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飲用水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這個項目,為水污染控制與治理團隊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加強了團隊與國外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國內的相關建設、環保單位的聯系。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研發的環境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獲得了建設部的科技進步一等獎。
“十一五”期間,國家開始啟動重大科技專項,何強帶領的水污染控制與治理團隊積極爭取,經過多輪實施方案的論證和答辯,最終牽頭負責了重大科技專項三峽庫區的項目。從2008年至今,國家的水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科技專項中的三峽庫區項目,聯合了同濟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了“十一五”和 “十二五”兩個五年計劃期間的重大專項課題研究,國撥研究經費突破億元。他與團隊成員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地開展科學研究,突破環境整治關鍵技術40余項,為保障三峽庫區水質安全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中荷合作項目做了八年,水專項要做十五年,這兩個項目對何強以及他的團隊都意義重大。
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
何強為青年師生寄語——要做好科研,要有明確的目標和研究方向。只有認清自己的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做科研要沉下心來,不能太浮躁、太急功近利。考核指標讓青年教師壓力很大,但是不能為了考核或指標而去做過于簡單的事情,這對青年工作者來說十分重要。他認為,青年師生對自己的科研生涯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腳踏實地的做科研。
他提出,年輕人要多學習,不僅學習優秀科研工作者的論文、研究資料,還要多向企業學習。現在學校很提倡年輕教師到企業去學習一年,他覺得這是有必要的。因為很多企業現在已經做得非常成熟,有些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了學校的研究水平。學校主要是實驗化、資料化,而有些企業可以大規模的去應用馬上投入生產實施。在很多高級別會議中不僅外企十分優秀,包括國內的很多企業在研究如海綿城市等一些方面儀器設備、技術理念都十分先進,都遠遠超過現在教材上的內容。可能本科生將老師教授的所有知識都掌握了也不一定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何強覺得不僅青年師生要多學習,現在很多高校老師的教學也應該多走出去看一看。希望不論是年輕老師還是中年老師,即使再忙也要多參加國際國內的一些高級別會議。可以從中獲取很多信息,尤其是一些企業的信息對我們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何強覺得現在高校要多和企業合作,高水平的企業科技研發能力是十分強大的。希望教師多與企業合作,因為科研如果不轉換到社會生產力中去它的意義就會受到影響。何強希望一些單位或者老的教授能起到帶頭的作用多給年輕人創造和提供一些機會。
何強教授從事科研工作已經有近30年,教學與科研的熱情依舊沒有一點消減。作為科研團隊領頭人,為了推進重大專項的進展,落實研究課題的實施方案,何強和團隊研究人員經常加班到深夜。今年11月國際水協IWA組織將在重慶召開高級別會議,何強任會議主席,將會有近五百位專家參加本次關于城市污水處理方面的主題會議。主持這樣的大型國際交流會議對于何強而言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因為他的團隊不僅與荷蘭,還和德國、澳大利亞等國有過國際合作。
人物簡介:
何強是重慶大學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計劃一、二層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還是國際水協(IWA)厭氧處理技術專家組成員、世界環境組織(WEF)成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環境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常務理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主題專家組成員,第四屆全國高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專家委員會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專家組成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專家組成員,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給水排水》、《給水排水》等期刊編委。
立足西部,著眼三峽,面向全國,何強結合國家西部大開發、小城鎮建設、節能減排等重大戰略和科技需求,僅近十年,所主持的國家水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就多達15余項,各項目總經費約1.6億元,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專著、教材5部,獲權發明專利40余項。研究成果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并于2008年分別獲“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優秀科技工作者”、“重慶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以及“重慶市環境工程學科學術帶頭人”稱號,2017年獲2016年度“中國水業人物”教學與科研貢獻獎等榮譽稱號。
來源:重慶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