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涉水漸成大潮 巨頭碾壓之下何以自處?
近幾年來,環保產業在市場需求和政策利好的雙重刺激下,各方資本迅速涌入,創新創業項目也大批進入,行業梯隊迅速重構,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有5.3萬家環保公司,其中技術型中小企業占多數,另一方面的消息是,三聚環保、國電科技環保、北控水務等3家環保公司位列《財富》中國500強,最高營收175億。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截止6月,環保行業發生的20余起收并購交易,涉及金額超232.59億元。環保產業正進入資本圍獵的核心地帶。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一方面對環保產業的前景充滿憧憬,另一方面是大型央企進入后對市場分食的焦慮。
央企強勢突進,多數涉“水”
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央企”是指國資委和財政部直管的企業。根據國資委最新公布的數據,截止2017年6月30日,央企共有101家,生態資本論統計發現,超過三成的央企在環保行業有重要業務布局。
央企對環保的布局大致有幾種淵源,一種是產業鏈的延伸,一種是跨界并購。目前在水治理領域最為集中,包括海水淡化、工業廢水處理、農村分布式水站處理和城市傳統水務等板塊。尤其伴隨近兩年“水十條”、“水污染防治法”等各類政策的利好,央企大舉進入水治理領域。
比如,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2016年收購新三板凱天環保,業務范圍涵蓋重金屬廢水廢氣廢渣治理、土壤修復、污水治理、農環治理、環境服務等環保業務。
今年7月,同屬于央企的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并購德國WKS公司,這家德國復合型水務供應商將正式納入航天建設集團麾下。
還有,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旗下的中建水務環保有限公司同樣也深耕水務。
2015年,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核心成員企業葛洲壩以4.2億元的價格并購凱丹水務75%股份,是其第一筆較大規模的境外資產并購,向污水處理、水凈化等環保領域進軍。
中國中車早在2015年,就在江北農村,建立起了生活污水真空收集與處理系統,探索分散污水治理模式,在全國二十多個地方開展多個分散式農村污水處理試點工程,近日又成立中車環境,全面涉足農村污水處理。
另有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中國東 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等大型央企涉足海水淡化或者污水處理工程。
進軍水處理領域的央企,除了自有產業鏈的延伸,跨界布局者基本都是近兩年政策利好催化的結果。央企依托其品牌優勢和比中小型私企更高效的執行力,獲得大量的環保工程,從客觀上擠壓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另一方面,有些央企本身資金充裕,需要尋找新的多元化投資項目,而環保產業的高速發展有目共睹,使得他們攜資本紛紛進入這個產業。
也有一些央企,由于行業整體處于衰退期,需要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來滿足國資委保值增值的要求,如鞍鋼集團公司開始發掘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2017成立了寶武集團環境資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鋁業公司2016出資2.2億與清新環境成立“鋁能清新”發力環保產業,挖掘新的盈利點。
可以看出,大型央企對于環保產業的突圍大多數集中在市場熱點領域,他們更期待掙一撥快錢。
產品混戰 品牌為王
除了金正環保以外,目前在膜技術和污水回用領域排名靠前的環保企業還有碧水源、津膜科技、南方匯通、北京萬邦達、廈門三達膜、渤海股份、博天環境、巴安水務等多家公司。除了上述央企對中小企業的圍獵,一些上市公司憑借自身資本優勢,對于新領域的介入也相對容易,比如出海并購、技術購買,一些大型項目被實力較強的大型環保公司收入囊中。
在整合、并購的時代背景下,中小型企業也并非沒有機會,如葛洲壩集團收購的凱丹水務,屬于小型水務項目管理企業。被并購的企業雖小,但是有其核心優勢,比如凱丹水務業務全在中國境內,擁有10座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和工業供水能力在行業中也較為領先。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收購的凱天環保也只是新三板掛牌企業,但凱天環保也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與世界各國知名環保企業保持技術合作,技術上在國內處于領先優勢,這也是他們被巨頭相中的主要原因。
傍大腿如此,憑借自身力量在市場中搏得一席之地更是如此。在產業混戰的時候,大型環保企業的特點是是“大而全”,基本上固廢、水處理、生態修復等樣樣涉及。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小而美”也是優勢,生態資本論分析認為,中小企業在垂直領域的深耕不只是尋求自己的生存之道,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是功在千秋之舉。
我國環保行業處于起步階段,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政策活躍,技術匱乏是主要特征,正是由于目前整個環保產業沒有形成技術壁壘,才屢屢被資本大鱷用錢砸門,中小型公司在細分領域的技術深耕將是發展壯大的不二法寶。
創業板上市企業蒙草生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掏腰包做科研,建設草原大數據平臺,為生態修復提供科研樣本,實現生態修復的標準化和產品化。這也是蒙草生態近幾年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上半年蒙草實現超高速增長,同比增長超過200%。
目前我國環保產業較為粗放,大多數企業忽略了自身品牌的建設,相當多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官網,甚至某兩家企業官網一模一樣,存在明顯的無個性模仿,品牌標識模糊。
環保產業剛剛開始,不久的將來,這批工程型企業必將升級為環境品牌,環保業將從一個做粗活兒的壯漢成長為彬彬有禮的紳士,而產業升級的過程必然伴隨品牌的個性化和專業技術的標簽化,這樣才能在5.3萬家環保企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