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大基建企業中8家挺進環保產業 PPP巨單落入“外來和尚”之口
作為一家以水電投資建設與經營為主業的大型企業,葛洲壩在2016年的營收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其中僅環保業務就貢獻營收138.73億元,同比增長111.49%,成為經營的一大亮點。
對于環保行業來說,葛洲壩只是趕來念經的“外來和尚”代表之一。實際上,大型基建類央企幾乎都已涉足環保產業。這在給業內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導致競爭異常劇烈。
“基建工程類央企在(中標)環保PPP項目中占比逐步升高,環保PPP項目絕大多數被非環保企業拿去了。”
E20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兼職教授傅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對于中小環保企業而言,如果沒有搭上環保PPP項目的車話,可能感覺日子沒有以前好過了。但對于總體規模相對較小的環保企業而言,要想搭上投資規模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的環保PPP項目的車,資金壓力較大。
在采訪中,多家環保企業的負責人介紹,對于單獨的專業領域環保PPP項目,環保企業會積極爭取,但對于打包內容較多、投資規模大的環保PPP項目,多數環保企業熱情不高,主要還是一些大型基建類企業在中標。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出了這類企業的三大擴張路徑。
基建企業成拿單大戶
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環保行業,正日益成為大型基建企業轉型的重要領域。
去年8月,中國建筑企業管理協會對中國建筑業11000家利潤總額在4000萬元至300億元之間的建筑施工、勘察設計、工程監理等中國建筑企業進行排名,其中,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進入前十名。記者梳理發現,在前十大基建企業中,有8家已進軍環保領域,且部分企業已成為環保PPP領域的佼佼者。
去年初,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官網上撰文——“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中表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趨勢下,行業企業必須向民生類工程轉型,以PPP模式參與水利、環保、公路工程和地下管廊、海綿城市建設。
在實際行動中,中國建筑也毫不含糊,其全資子公司中建水務環保有限公司參與組成聯合體,在今年5月中標總投資21億元的西安市小寨區域海綿城市PPP項目。今年5月25日,中國建筑旗下企業中建一局五公司中標中國最大水務環境整治工程——包頭市城市水生態提升綜合利用PPP項目,中標合同額約172.25億元。今年6月,中國建筑作為牽頭人,再次中標投資規模近20億元的莊河市海綿城市建設PPP項目。
同在2017年上半年,水務領域最大的環保PPP項目——安徽省阜陽市投資規模逾140億元的城區水系綜合整治(含黑臭水體治理)PPP項目中,另一家大型基建企業葛洲壩又成為牽頭單位。
今年7月,中國中鐵先后與太原市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總投資規模均為1000億元,涵蓋城市綜合管廊及海綿城市等項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比多項數據后還發現,與今年上半年基建企業頻繁中標水環境PPP項目相對應的是,去年上半年僅有中國電建等少數幾家大型工程類企業中標環保PPP項目。
對此,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向記者介紹,這一現象與當前產業發展階段有一定關系。目前環保PPP項目的投資規模比較大,需要引入較強的資本力量。同時,在項目施治方面也需要工程能力強的公司參與,這些階段性的特點決定了基建工程類企業具有優勢。
過半數采取聯合中標方式
目前來看,基建企業跨界拓展環保領域業務的方式無外乎三種——并購環保企業或成立環保子公司;構建聯合體中標環保項目;中標項目后再分包。
仍以葛洲壩為例,其通過收購凱丹水務75%的股權,并購海南海川達和北京中凱公司100%股權,從而實現進軍水務領域;通過全資子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綠園科技有限公司與寧波展慈金屬工業有限公司合資設立葛洲壩展慈(寧波)金屬工業有限公司,達到進軍再生資源深加工領域的目的。在環保領域持續發力,讓葛洲壩嘗到甜頭。2016年,葛洲壩營收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其中環保營收138.73億元,同比增長111.49%,利潤3.85億元,同比增長176.88%。
2016年,由中國交建子公司中交疏浚發起,與中交機電工程局、中和物產株式會社共同出資成立了中交生態環保投資有限公司,以“水土”等流域性、區域性生態環境治理和綜合開發為核心業務。
除了這種直接式切入外,采取與環保企業建立聯合體的合作方式也是一些基建企業進軍環保PPP的選擇。
今年1月,中國一冶與東方園林等組成的聯合體中標玉溪大河下游黑臭水體治理,以及海綿工程項目,計劃總投資額為33.67億元。今年5月,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鐵漢生態、江西省水利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等組成“投標聯合體”,中標投資規模48億元的江西省撫州市撫河流域生態保護及綜合治理(一期工程)PPP項目。
記者粗略統計,在今年上半年環保企業中標的PPP項目中,投資規模過10億元的PPP項目中,有超過一半采取的是聯合中標方式,所聯合的對象多數都是大型基建企業。
一位環保業內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除了采取聯合體的方式之外,一些基建企業也會對進行項目分包,但這種分包的規模比較小,層層分包之后的利潤也較小,參與的環保企業并不多。
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對行業變化給出另一番看法。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現在一些環保PPP項目中加入很多無關的項目,從而提高了中標的門檻,這種打包的環保PPP項目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半定向”的招標。“最近兩年環保PPP產業投資主體的變化很大,現在投資主體變成了基建隊伍(為主),原來環保行業的投資人絕大部分被排斥在外了,剩下來的可能是一些個頭大的上市公司。”文一波認為,在此過程中,中小民營企業的機會顯得比以前有所減少。
記者也注意到,一家在污水處理領域規模較大的民營環保上市企業,今年上半年僅中標了一個投資規模幾億元的環保PPP項目。而去年同期,該企業簽約的環保PPP項目投資規模接近百億元。
然而,對大量基建企業快速進軍環保領域,一些業內人士也提出擔憂。“由于招標中在價格發現上不夠充分,對專業能力的對比不夠系統,一部分環保PPP項目后期可能面臨問題。”趙笠鈞說。
部分大型企業中標的環保類PPP項目
◎2017年5月,中國建筑全資子公司中建水務環保參與組成聯合體,中標總投資21億元的西安市小寨區域海綿城市PPP項目
◎今年5月25日,中國建筑旗下中建一局五公司中標包頭市城市水生態提升綜合利用PPP項目,中標合同額約172.25億元
◎今年6月,中國建筑作為牽頭人,再次中標投資規模近20億元的莊河市海綿城市建設PPP項目
◎同在2017年上半年,葛洲壩牽頭的聯合體,中標安徽省阜陽市投資規模逾140億元的城區水系綜合整治(含黑臭水體治理)PPP項目
(原標題:前十大基建企業中8家挺進環保產業 PPP巨單多落入“外來和尚”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