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設備|家用蚯蚓堆肥箱,廚余變肥料
根據臺灣主婦聯盟的調查,在臺灣廚余的回收率僅有38%,其余的可能混入一般垃圾,被棄置于掩埋場。而今,有間新創公司企圖扭轉生廚余命運,成為居家植栽的有機養分。
生物設計實驗室BIONICRAFT創辦人趙晟翔回憶道,大學就讀建筑設計相關科系的他,對于物質的循環充滿好奇,“我很感興趣的是,這世界上物質最后是怎么被銷毀的?”
因此在尋找畢業專題靈感時,他造訪焚化廠與垃圾掩埋場,意外發現廚余廢棄問題相當嚴重,“這件事情一直在我的腦海里”。因此畢業工作幾年后,他便自組團隊著手研發廚余處理器BIOVESSEL。
BIOVESSEL的外觀是個純白色的船型容器,里頭裝有土壤,以及1,200只紅蚯蚓。紅蚯蚓有個特色就是牠擅于消化分解,每天可進食自身體重一半的廚余量,而且排出的糞便是極為營養的有機肥料。
使用者每天可在BIOVESSEL投入500克如小黃瓜頭、果皮等生廚余,經過適當澆水,維持一定濕度,透過紅蚯蚓消化、分解、排便后,即可生成天然有機肥,提供植物所需,整個過程全不耗電。
我們希望藉由BIOVESSEL創造一個循環,“你吃剩的食物放進去,會變成你吃的食物。”趙晟翔說。
為了營造適合紅蚯蚓生存的環境,使其能夠有效消化生廚余,趙晟翔表示,BIOVESSEL的容器表面曲度與氣孔位置皆經過精密計算后才設計出來,“這個形、開口或是密度,都不是我們決定的,而是為了生物決定的。”
BIONICRAFT團隊集結建筑設計師、生物學家、景觀設計師、植物學家、工業設計師等專家,他坦言,跨領域的結合能激蕩出更多創意,同時也產生不少限制,因此在研發過程中,必須不斷協商討論,但如此的過程相當有趣。
受限于容積大小,BIOVESSEL僅能容納、處理家庭廚余,“我想先從小型的、家庭的,深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里面開始做起。”他說。同時,團隊現正積極研發BIOVESSEL-Pro,可處理更大量廚余,未來將進攻餐飲市場。
內容源自網絡,經編者整理,轉載:自然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