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建成了人工濕地公園。本報記者文波攝
民眾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利用“濕地”的特性治理浪網片區的生活污水,效果還真不錯。昨日,記者來到這里,一眼望過去就是正在盛放的美人蕉等水生植物,空氣中隱隱還有一絲甜味,該廠廠長潘志遠說,野姜花正在開放。
此前,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初步反饋中山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理方面存在問題,中山積極落實環保督察整改。通過全面自查,截至目前,全市19 個鎮區共查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理問題總數為122件,并100%完成整改。
■生物治污,人工濕地內有“乾坤”
民眾鎮污水處理廠二期位于民眾鎮浪網十靈村,它不同于一般鋼筋混凝土所建的污水處理廠,更像一個風景宜人的公園,利用水生植物進行污水處理,同時景觀美化,另外由魚、田螺、螃蟹等動物組成動態生物系統。潘志遠介紹,該廠二期建設規模是每天處理污水1萬噸,整個廠區占地近60畝,其中人工濕地占地25畝,主要納污范圍為浪網片區約7.3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4萬人。
污水經過管網流入民眾鎮污水處理廠二期后,分成兩個步驟處理,首先是強化處理,然后進入人工濕地進一步深化處理。經人工濕地進一步深化處理完后的污水進入紫外線消毒池,經消毒池出來的污水即可實現達標排放。
“現在經常有附近的村民過來游玩散步,成為生態旅游、環保教育的典范。”潘志遠說。
■分散型污水處理設施維護農村環境
為了處理好偏遠地區農村生活污水,中山采用了建設分散型污水處理設施模式,市住建局今年組織技術力量指導鎮區農村分散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理工作,并選取兩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項目供參考學習。其中民眾鎮分散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成了9個,分別位于接源村、錦標村、三墩村、新平村、民平村、沙仔村、裕安村、新平四村、義倉村,除后兩個正在調試外,其余均已投入使用。
在接源村分散型污水處理基地,現場是一個種滿鳳眼蓮、狐尾藻等水生植物的水塘,潘志遠表示:“這個污水處理基地主要處理接源村區域內的居民生活污水,污水處理設施占地面積為660平方米,污水處理規模為350噸/天。隨著民眾鎮類似的農村分散式治理設施建成運行,對建設美麗民眾,改善生態環境有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