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5月8日 )
來源:浦東新區
多年來,黑臭河道治理一直沿用截污、清淤、換水“老三樣”,不僅耗資巨大而且造成“治反復、反復治”的窘境。那么河道何以變臭?如何“治療”亞健康的河道才能“終身有效”?
近日,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排水專業委員會、隧道股份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水業國際大講堂”在浦東舉行,與會多位專家結合我國國情探討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有效方法,認為需要找準污染“病因”,對癥下藥,其中,雨水管道中的污泥對河道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目前,浦東已計劃建設6座通溝污泥站回收利用管道內的污泥。
河道黑臭除了與污染物排放有關,也與河底污泥積累有關。“由于雨水管是排入河中的,下雨時,地面上的泥沙、灰層等隨著降雨流到雨水管,時間一長就會沉積下來,形成通溝污泥。”隧道股份城建設計總院副總工黃瑾介紹,如果管道不疏通清除沉積物,在雨天時,雨水管道大量的水流動,就會將這些沉積物沖入河道,增加了河道的底部沉積,“這也是河道底泥增加的一個原因。”
據了解,為減少雨水管道內的污泥排入河中,需要對管道進行清淤作業,目前,上海每年清除的管道內污泥大約有30萬立方米。而通過建造通溝污泥站,不僅能有效處理這些看似無用的污泥,還能變廢為寶。
黃瑾告訴記者,通過建設通溝污泥站,這些污泥中大約70%的物質能被回收利用。固體物中直徑在0.2-10毫米的無機砂礫,經過相關工藝處理后,可用于市政路基材料等低檔建材,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填埋量。
黃瑾透露,浦東新區規劃了6座通溝污泥站,服務整個浦東新區排水管道系統養護疏通清撈的通溝污泥,其中兩座將在近期開始建設。通溝污泥經收集后,運至附近通溝污泥處理站,固體產物中能回用的作為市政路基材料等,剩余不能回用的再送至填埋場填埋。
據了解,浦東新區有752條段污染河道列入了整治計劃,通過綜合整治基本實現“拆違、清障、截污、面潔、岸綠、疏浚、水達標”的要求。河道整治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住建部發布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檢查井治理技術指南(試行)》中提出了“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的思路。
隧道股份城建設計總院總工唐建國表示,包括通溝污泥的處理在內,整個河道的生態化治理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需要設計、施工、管理養護等各階段通力配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目前,《上海市河道設計導則》正在加緊編制中,《導則》以河道的除澇安全、通航安全、多樣生態、景觀優美、智慧管控等為抓手,提出了現代城市河道管理理念。未來,上海將從河道規劃、建設及管理角度出發,建立濱河地區建設治理平臺,多規合一,綜合實策,創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