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將達日均220萬噸 海水淡化產業迎發展契機
隨著水資源污染日趨嚴重,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尋找水資源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海水淡化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成為了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
據《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指出,為解決日益緊張的淡水資源危機問題,我國將重點從沿海嚴重缺水城市、離岸海島地區和產業園區三個層面推進海水淡化的規模化應用。未來四年內,海水淡化總規模將達到220萬噸/日以上。沿海城市和海島地區將分別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05萬噸/日、14萬噸/日以上。此外,海水的直接利用規模將會達到1400億噸/年、循環冷卻規模達200萬噸/小時。由此可見,隨著產業規模大幅提升,海水利用將迎來新一輪發展契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海水淡化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底,全國已有海水淡化工程121個,產水規模100.88萬噸/日。但我國海水淡化市場總體規模較小,在2015年僅占全球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的1.19%。而成本過高是導致發展落后的一大原因。數據顯示,我國海水淡化產水成本在5至8元/噸,相比自來水價仍偏高,使得這一新興產業缺少了競爭優勢。
不過,目前反滲透和低溫多效這兩種海淡技術已在我國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因此消除了制水成本較高的制約因素。據估算,目前我國海水淡化項目平均成本已降到4-5元/噸,經濟可行性已大大提升。據上述報告分析認為,考慮到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及政策扶持等因素,未來有望引爆海水淡化市場大發展。
但是,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仍存在諸多問題,如海水利用涉及管理部門較多、協作機制尚不健全、淡化裝置產能閑置及城市缺水等。為此,國家決定加大對海水淡化裝置運營的扶持力度,并推動海水淡化產業向規模化、集成化方向發展,使其逐步成為重要的戰略新興產業。
總的來說,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及國家政策扶持,未來海水淡化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