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發布(規劃全文及圖)
時間:2018-01-30 15:08
來源:中國水網
1月16日,《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正式開始對外公示,到2020年,鄭州將投入534.8億元建設海綿城市項目。
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
(2017-2030年)
公示稿
鄭州市城鄉規劃局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鄭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第一章 總則
第1條 規劃內容
鄭州市海綿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綜合評價海綿城市建設條件,識別城市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和具體指標,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的指標體系;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思路,因地制宜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路徑;構建海綿城市的自然生態空間格局,劃定海綿城市建設分區,提出建設指引;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管控要求,將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進行分解,并提出管控要求;提出規劃措施和相關專項規劃銜接的建議;明確近期海綿城市建設重點區域,提出分期建設要求;完善保障措施和實施建議。
第2條 規劃范圍
研究范圍為鄭州市域7446平方公里,規劃區范圍包括《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的主城區,以及航空城、西部新城、白沙組團和九龍組團4個片區,規劃面積共1945平方公里。
第3條 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2017-2030年,其中近期2017-2020年,遠期2020-2030年。
第4條 規劃原則
生態為本:充分保護原有“山、水、林、田、湖”生態基底。
因地制宜:根據鄭州市實際情況和主要問題,合理確定規劃建設目標、適用技術、具體措施。
統籌規劃:與排水規劃、中水規劃、防洪規劃、綠地系統規劃等專項規劃充分銜接。
合理分區:根據匯水流域和管控單元等因素對規劃區進行科學分區,合理確定各片區海綿城市的建設指標和管控措施。
第5條 規劃目標
將鄭州市建設成具有吸水、蓄水、凈水和釋水功能的海綿體,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
第6條 總體思路
從市域角度分析鄭州市整體特點,重點研究中心城區范圍內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同時對西部新城區、白沙組團、九龍組團、航空城等區域提出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和指引。
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的總體思路。主城區海綿城市建設以解決現狀問題為主;新建區海綿城市建設以目標導向為主。
統籌協調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四大目標為導向,統一技術路線進行目標的分解落實。
第二章 規劃目標
第7條 總體目標
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引領鄭州市城市建設,促進生態保護、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以生態、安全、活力的海綿城市建設塑造鄭州城市新形象,實現“水生態良好、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改善、水景觀優美、水文化豐富”的發展戰略,構建完善的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排水防澇系統、防洪系統,完善城市生態保護系統,建立制度完善、手段智能、措施到位的管理體系,形成河暢岸綠、人水和諧、生態宜居、中原特色的海綿鄭州。
第8條 關鍵指標
1、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
2、年SS總量削減率大于50%。
3、雨水資源化利用率大于5%。
第9條 分類指標
1、水生態:天然水域面積保持程度100%。到2030年生態岸線比例達到80%以上。城市建成區熱島效應得到緩解,海綿城市建設區域夏季日平均溫度不高于同期其他區域的日均溫度,或與同區域歷史同期(扣除自然氣溫變化影響)相比呈下降趨勢。
2、水安全:城區與航空城的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為50年一遇,其他規劃區的內澇防治標準為20年一遇。規劃區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
3、水環境:城市河道、水系水環境質量達到《河南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確定水(環境)功能區水體水質要求,全面消滅劣V類水體,實現水體不黑臭的目標。年SS總量削減率大于50%。
4、水資源:2030年雨水資源化利用率(雨水利用量占降雨量的比例)達到5%,污水再生利用率達到60%。
5、水文化:塑造和美化城市水景觀,充分利用良好的水空間,構建特色的水景觀與水文化體系,傳承良好鄭州傳統水文化,改善人居生態環境。
6、制度建設:建立完善的制度機制,并出臺相關文件,包括:規劃建設管控制度、藍線綠線保護制度、投融資機制建設、績效考核與獎勵機制、促進產業化的相關制度等。
第三章 海綿城市建設分區
第10條 海綿城市自然生態格局
構建“兩帶,三區,十廊,多節點”的自然生態空間格局。
兩帶:黃河沿岸濕地生態帶與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生態景觀綠化帶。黃河是鄭州市主要的生活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調輸水干渠是重要的輸水渠道。這兩條生態帶是城市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同時作為重要的通風廊道,能夠有效緩解熱島、“雨島”對城市的危害。
三區:生態保育區、生態緩沖區、海綿建設區。生態保育區位于規劃區外西南側山區,該區域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該片區的良好保育是緩解鄭州市水資源緊張局面的重要保障。生態緩沖區包括城市南部重要的風景名勝區集中分布帶、城市北部的生態綠地緩沖區、主城區生態綠環、西部新城區生態綠環以及東部新城區綠環,該區域是生態保育區向城市建設區的過渡地帶,是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地之間的緩沖地帶。海綿建設區是城市建設用地分布區域。
十廊:規劃區十條河流廊道。水體生態廊道不僅是城市重要的排水通道,同時也是重要的市民活動空間,海綿城市的建設必須將水體生態廊道的保護和生態修復作為重要前提。
多節點:是以城市原有低洼濕地、重要河流節點、大型開敞空間等打造的具有區域功能的海綿城市建設核心節點,包括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示范、水質凈化、超標雨水調蓄等多種類型和功能的海綿體。
第11條 生態保護策略
1、黃河沿岸濕地生態帶:嚴格劃定和保護黃河沿線和重要河流上游水源保護區,禁止水源地周邊的開發建設,保障水源安全。重點保護黃河沿岸的濕地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已破壞的濕地。上游地區退耕還林,加強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2、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生態景觀綠化帶:加強渠道周邊環境監測,注意沿線徑流污染的控制,防范水質污染風險。嚴格禁止干線兩側開采地下水,提高工程安全性。
3、生態保育區: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建立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為主體功能的生態林體系;積極開展山區的小流域清潔工程,降低污染物負荷。合理保護尖崗水庫、丁店水庫、常莊水庫、楚樓水庫等,城市建設與水源地保護相協調。
4、生態緩沖區:構建以組團間生態隔離綠道為主的緩沖體系,防止城市建設對生態隔離廊道的無序侵占,維持緩沖區的生態服務功能。
5、海綿建設區:城市建設用地根據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以低影響開發為建設理念,保證徑流系數與開發前基本保持一致。根據不同區域的建設需求,進行海綿城市分區建設。
6、河流廊道:根據水安全、水環境和水生態的需求,嚴格劃定濱水藍線、綠線等控制線,避免水系生態廊道空間被侵占。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加強水系整體連通性,塑造岸線空間的生態多樣性,恢復水系生態廊道功能。
7、海綿節點:充分保留城市生態節點,運用低影響開發理念,結合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示范、水體凈化、超標雨水調蓄等需求,建立多功能城市海綿體。
第12條 海綿城市建設分區
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建設劃分為5類分區。
1、老城海綿改造區:該片區主要位于主城區的老城組團和滎陽組團等現狀城市建設密度較高的建成區。該片區應以問題為導向,識別各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結合舊城改造更新、道路和排水管網改造、水系整治進行老城區海綿化改造,以有機更新為主,局部節點加強區域性設施建設。
2、新城海綿提升區:該片區主要位于主城區三環至四環之間的區域,多以近年來新建建筑為主,建設品質較高、建設密度較小、綠化條件較好,近期暫無改造計劃。該片區現狀問題不突出,以低影響開發設施建設為主;采用漸進式、小范圍的海綿化改造模式,強化集中綠地和公共空間的低影響開發設施建設;結合內澇積水點進行局部整治;結合景觀用水、綠地灌溉等需求推進雨水資源利用;強化片區內水系的生態建設,重視與景觀環境的協調。
3、集中海綿新建區:該區域主要位于主城區北側、東南和西側,以及白沙組團、航空港區、西部新城的大部分區域。這些區域主要規劃用地以行政辦公、商業和居住為主,是城市的主要拓展區,也是未來海綿城市建設的主體區域。該區域以目標為導向,是高標準海綿建設區;優先保護自然生態本底,保證水面率不減少,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廣泛采用低影響開發模式建設。
4、徑流污染控制區:該片區主要位于鄭州經開區、鄭州高新區、上街組團、九龍組團與航空城核心組團,該區域的主要特點是工業企業集中,具有較大的污染風險。該區域重點控制雨水徑流污染,加強初期雨水處理處置,經過污染評估后確定下滲模式;完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嚴格實施雨污分流改造;推廣再生水/雨水資源化利用。
5、海綿建設協調區:該片區主要位于邙山-沿黃濕地生態區、尖崗水庫-西流湖生態保護區、滎陽故城生態區,是城市重要集水區及水源保護區域,也是城市生態的重要屏障和重要資源。該區域以生態保護優先,堅持適度開發、不破壞生態本底的原則,控制開發規模,控制徑流污染;對開發形成的裸地和坡坎實施綠化加固,盡量保持山體原有的景觀風貌。
第三章 海綿城市系統規劃
第13條 水安全保障
1、城市防洪系統構建:截洪分流,排蓄并重,大洪水前期以排為主,大洪水后期及中小洪水排蓄兼籌,超標準洪水分排結合。黃河防洪工程:建成黃河小浪底水庫,對黃河現有閘洞工程加固。內河防洪工程:對防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提高河道防洪標準,采取“攔、蓄、排、分”的措施,疏浚整修河道,加高加固河道堤防,加快下游濕地、蓄滯洪區的建設。
2、城市排澇系統構建:主城區規劃澇水行泄通道191條,其中利用明溝設置行泄通道12條,利用道路設置行泄通道179條;主城區規劃雨水調蓄池73座,有效調蓄總容積82萬立方米。
3、完善排水管網系統:規劃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體制,管網設計標準一般地區為3年一遇,重要地區為5年一遇,道路立交、隧道、下沉式廣場為30年一遇。主城區保留雨水管網944公里;提標改造管網長度共計887公里;新建雨水管網2576公里。主城區提標改造15座泵站,規劃新建64座泵站。
4、內澇點治理:針對56處易澇點提出建設調蓄池、修建雨水管等措施。
第14條 水環境治理
1、治理目標:城市水系水環境質量達到《河南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確定的水功能區水體水質要求,全面消滅劣V類水體,實現水體不黑臭。
2、控制初期雨水污染:采用源頭低影響開發措施,控制3毫米屋面初期雨水徑流和5毫米路面初期雨水徑流,設置18座初期雨水調蓄池,龍湖、龍子湖、象湖、天健湖等重要水體周邊雨水排放口設置雨水口處理設施。
3、完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根據不同流域需求設置截污干管,完善污水管網收集系統,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快馬寨、南三環、白沙等污水處理廠配套收集管網建設,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結合雨污水處理需求,新建擴建雙橋污水處理廠、南曹污水處理廠、陳三橋污水處理廠、滎陽第二污水處理廠、滎陽道北污水處理廠等;對王新莊污水處理廠、五龍口污水處理廠、馬頭崗污水處理廠、紡織園污水處理廠、上街第一污水處理廠、滎陽第一污水處理廠等進行提標升級改造,出水水質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的要求。
4、加強水體治理措施:采用“三段一節點”的治理模式,將城區各主要河道劃分為生態保護段、生態恢復段和生態治理段,生態保護段旨在保護郊區河段的自然特性,生態恢復段旨在濱河綠帶大于30米的河段加強人工生態措施,生態治理段旨在濱河綠帶小于30米的河段進行水體治理措施;設置賈魯湖等14個濕地凈化節點,通過建設濕地公園進一步改善河流水質。
5、保障活水暢流工程:結合鄭州市生態水系工程,通過引水調水和水系連通,實現河道生態補水;并加強再生水利用,確定五龍口等11座再生水廠進行河道補水。
第15條 水資源利用
1、用好外調水:北引黃河水,南調長江水。應充分利用黃河水供水配額,加大黃河水的取水量,同時結合都市區地理特征和用水特點優化配置南水北調用水額度。
2、保護地下水:嚴格限制開采地下水,繼續進行冬灌夏用、開展漏斗區回灌工作及補源工作,逐步恢復地下水環境。
3、開發再生水:都市區所有已建和待建污水處理廠,需提高處理深度,通過生態或工程措施,使出水達到再生水利用標準。再生水用于河道生態景觀用水、市政園林綠化用水以及電廠冷卻用水等。
4、加強雨水利用:在西南部山區,中部丘陵地區及北部黃土丘陵(包括登封、新密)繼續興建集雨節灌水窖、水柜等;規模較大的住宅小區、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賓館等逐步興建集雨環境用水工程;街心花園、公園等逐步興建集雨環境用水工程;城市人行道路及庭院、廠區、辦公區等硬化帶應采用高滲透性的材料,以便于雨水收集。
第四章 海綿城市建設指標分解
第16條 低影響開發指標體系
總規層次的控制指標主要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把全市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分解落實到組團和控規管理分區。本次規劃中考慮到排水分區雨水組織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由上至下分解到流域和排水分區,識別每個排水分區內不同的用地特點和管網情況,確定每個排水分區內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綠地率和水面率等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面向監測管控和考核驗收。同時考慮到規劃行政管理,規劃進一步由下至上總結出各個控規管理單元和組團的控制目標和建設指引,便于將管控指標納入控規編制體系。
控規層次的控制指標包括單元和地塊兩個層次。單元的控制指標包括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綠地率、水面率。地塊的控制指標包括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單位面積控制容積、建筑密度、綠色屋頂率、綠地率、下沉式綠地率、透水鋪裝率、調蓄容積?匾幍貕K的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控制指標要納入“兩證一書”進行規劃管控。
第17條 總體目標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確定規劃區內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5%。
第18條 分區原則
海綿城市建設分區分級落實控制指標,各級分區是逐級指導下一級分區管控指標的深化和細化的重要依據。其中一級分區為按照行政管理劃分,范圍大小約60~550km2;二級分區按照流域劃分,范圍大小約15~200km2;三級分區按照排水分區劃分,范圍大小約1~50km2;四級分區為落實到地塊,提出地塊各控制指標范圍。
第19條 一級指標分解
1、主城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3%,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0.5毫米。
2、西部新城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5%,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2.0毫米。
3、航空城: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80%,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6.5毫米。
4、白沙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5%,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2.0毫米。
5、九龍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80%,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6.5毫米。
第20條 二級指標分解
1、主城區枯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8%,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4.6毫米。
2、主城區索須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7%,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3.7毫米。
3、主城區賈魯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6%,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2.8毫米。
4、主城區魏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0%,對應設計降雨量為18.6毫米。
5、主城區東風渠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65%,對應設計降雨量為15.7毫米。
6、主城區金水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68%,對應設計降雨量為17.4毫米。
7、主城區熊耳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65%,對應設計降雨量為15.7毫米。
8、主城區七里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2%,對應設計降雨量為19.8毫米。
9、主城區潮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5%,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2.0毫米。
10、西部新城枯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5%,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2.0毫米。
11、西部新城汜水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2%,對應設計降雨量為19.8毫米。
12、西部新城索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5%,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2.0毫米。
13、西部新城須水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7%,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2.0毫米。
14、航空城丈八溝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80%,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6.5毫米。
15、航空城雙洎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80%,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6.5毫米。
16、白沙組團賈魯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75%,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2.0毫米。
17、九龍組團七里河流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為80%,對應設計降雨量為26.5毫米。
第21條 三級指標分解
三級分區為排水分區,在二級分區流域劃分的基礎上,結合雨水排水管網的布局,考慮主要雨水干管的收水范圍為邊界進行劃分,同時從便于管理的角度,結合主要道路以及已編制的控規中管控單元的劃分進行微調。
2、將規劃區劃分為478個三級分區。其中主城區分為270個三級分區,西部新城分為53個三級分區,航空城分為102個三級分區,白沙組團和九龍組團分別為27個和26個三級分區。
3、各三級分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詳見附表。
第22條 四級指標分解
1、 建筑與小區:已建保留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55%-70%,已建改造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0%-75%,新建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80%。
2、 綠地: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5%。
3、 道路:年徑流總量控制率20%-80%。
4、 城市水系:要求各排水分區水面率不減少,新建區域水系應采用生態岸線。
第五章 海綿城市建設分區管控
第23條 組團劃分
1、主城區劃分為老城組團、惠濟組團、高新組團、須水-馬寨組團、城南組團、鄭東新區組團和經開區組團共7個組團。
2、航空港區劃分為航空城核心組團、航空城北組團、航空城東組團和航空城南組團共4個組團。
3、西部新城劃分為滎陽組團和上街組團共2個組團。
4、東部新城劃分為白沙組團和九龍組團共2個組團。
第24條 組團建設指引
1、老城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64.5%。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河道兩岸建設約8.6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保留西流湖和帝湖兩處大型的調蓄湖面,進行雨水蓄滯;將現狀動物園、人民公園、紫荊山公園、北環公園、賈魯河公園等25處公園改造為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保留現狀五龍口污水處理廠和南三環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進行再生水回用。
2、惠濟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8.5%。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枯河和索須河兩岸建設約112.9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規劃新建京索公園、索須河公園、賈魯公園等10處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規劃新建雙橋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進行再生水回用。
3、高新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4.0%。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賈魯河、索河和索須河兩岸建設約62.6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保留西流湖大型調蓄湖面,進行雨水蓄滯;新建設須水濕地公園、天健湖公園、石佛公園、綠谷公園等海綿公園,減少雨水徑流量、凈化雨水、美化環境,已建成的綠谷公園、天健湖公園和部分須水河公園適當進行海綿設施改造;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擴建現狀紡織園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達到3萬噸/日,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進行再生水回用。
4、須水-馬寨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8.5%。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組團內的賈魯河和須水河兩岸建設約136.9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保留常莊水庫、尖崗水庫等集中水庫,進行上游洪水蓄滯;新建農民公園、兒童公園等10處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擴建現狀馬寨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達到10萬噸/日,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進行再生水回用。
5、城南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7.5%。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金水河、十七里河和十八里河兩岸建設約106.7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保留劉灣水庫等集中水庫,進行上游洪水蓄滯;新建鄭新公園、兒童公園、航海體育公園、雕塑公園等16處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保留現狀南三環污水處理廠,規劃新建南曹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進行再生水回用。
6、經開區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2.4%。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潮河兩岸建設約58.4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新建潮湖公園、濱河體育公園等5處海綿公園。
7、鄭東新區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2.5%。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熊耳河、賈魯河和魏河兩岸建設約200.3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建設龍湖、龍子湖、如意湖等集中調蓄湖面;規劃新建如意公園、龍子湖公園、東湖公園等23處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擴建現狀陳三橋污水處理廠和馬頭崗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進行再生水回用。
8、上街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4.5%。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熊枯河、汜水河兩岸建設約33.4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建設東虢湖、太溪湖、方頂湖等集中調蓄湖面;新建或改造東虢湖公園、西馬固游園、鋁城公園、方頂濕地公園等10處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保留現狀上街第一污水處理廠、第二污水處理廠、長城鋁業污水處理廠和新材料污水處理廠,新建污水處理一廠和污水處理二廠,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進行再生水回用。
9、滎陽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5.5%。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索河兩岸建設約22.4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保留丁店水庫、楚樓水庫、河王水庫等水庫;新建或改造廣武路帶狀公園、滎陽市植物園、劉禹錫公園等5處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保留現狀滎陽第一污水處理廠、第二污水處理廠和道北污水處理廠,新建索河污水處理廠和五龍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進行再生水回用。。
10、航空城北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9.5%。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組團內的丈八溝、緯一河兩岸建設約57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新建北湖、西湖、智湖等調蓄水面,進行雨水滯蓄;新建或智湖公園、北湖公園、西湖公園等10處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保留現狀航空港第二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進行再生水回用。
11、航空城核心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80.0%。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組團內的河道兩岸建設約30.8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將苑林古城公園建設成為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保留現狀航空港第一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進行再生水回用。
12、航空城東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81.5%。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組團內的小清河、緯二河和緯二河兩岸建設約22.4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新建東湖作為景觀調蓄水面,進行雨水滯蓄;新建東湖公園等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
13、航空城南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80.5%。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組團內的梅河、緯三河等河道兩岸建設約89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新建南湖、和湖等集中調蓄水面,進行雨水調蓄;新建南湖公園、和湖公園等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新建航空港第三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進行再生水回用。
14、白沙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5.0%。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組團內的魏河、賈魯河兩岸建設約68.8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新建象湖、莆田澤等集中調蓄水面;新建賈魯河公園、鄭信公園、象湖公園、賀莊公園等9處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保留現狀白沙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進行再生水回用。
15、九龍組團: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5.0%。規劃海綿相關設施包括:沿組團內的河道兩岸建設約33.8公里的生態濱河緩沖帶;新建濱水公園、月桂公園、錦繡公園等4處海綿公園;協調落實排水防澇規劃確定的雨水干管,合理組織雨水徑流。
第25條 控規管理分區劃分
規劃區共計劃分為45個控規管理分區,其中主城區為31個,航空港區為8個,白沙組團為1個,九龍組團為1個,西部新城為4個。分區面積從10平方公里至80平方公里不等。
第26條 控規管理分區建設指引
1、主城-01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5.5%。
2、主城-02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5.0%。
3、主城-03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3.5%。
4、主城-04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5.0%。
5、主城-05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5.5%。
6、主城-06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2.5%。
7、主城-07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2.0%。
8、主城-08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4.0%。
9、主城-09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8.0%。
10、主城-10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0.5%。
11、主城-11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3.0%。
12、主城-12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0%。
13、主城-13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0.0%。
14、主城-14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6.5%。
15、主城-15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0.0%。
16、主城-16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7.0%。
17、主城-17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9.5%。
18、主城-18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0.5%。
19、主城-19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4.5%。
20、主城-20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1.5%。
21、主城-21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6.5%。
22、主城-22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0.0%。
23、主城-23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6.0%。
24、主城-24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0%。
25、主城-25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0.0%。
26、主城-26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8.0%。
27、主城-27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5.5%。
28、主城-28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7.0%。
29、主城-29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68.5%。
30、主城-30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6.5%。
31、主城-31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8.0%。
32、上街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4.5%。
33、滎陽-01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8.5%。
34、滎陽-02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3.0%。
35、滎陽-03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7.0%。
36、航空港-01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0%。
37、航空港-02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1.0%。
38、航空港-03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0.5%。
39、航空港-04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0.0%。
40、航空港-05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1.5%。
41、航空港-06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1.5%。
42、航空港-07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0.5%。
43、航空港-08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0.5%。
44、白沙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0%。
45、九龍片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80.0%。
第八章 分期建設規劃
第27條 規劃區分期建設規劃
1、規劃至2020年,規劃范圍內建成區面積約793.4平方公里,海綿城市建設達標區(示范區)面積約187.6平方公里,占比達到23.6%。
2、規劃到2030年,規劃范圍內建成區面積約1450.6平方公里,海綿城市建設達標區面積約1275.8平方公里,占比達到88.5%。
第28條 主城區海綿城市建設時序
1、至2020年主城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22.5%。至2030年主城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88.7%。
2、近期重點海綿建設區包括7個區域,共計117.1平方公里。包括市民公共文化服務區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鄭東新區龍湖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經開區濱河國際新城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鄭東新區龍子湖高教園區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二七區馬寨鎮新鎮區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中原區閆垌-后河盧村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和高新區西部核心片區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
第29條 白沙組團海綿城市建設時序
至2020年白沙組團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33.4%。
至2030年白沙組團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100%。
第30條 九龍組團海綿城市建設時序
至2020年九龍組團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21%。
至2030年九龍組團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100%。
第31條 西部新城海綿城市建設時序
至2020年西部新城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24.8%。
至2030年西部新城建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88.0%。
第32條 航空港區海綿城市建設時序
至2020年航空港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24.6%。
至2030年航空港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81.8%。
第33條 近期建設項目
至2020年建筑與小區海綿設施總投資57.5億元,城市道路海綿設施總投資137.1億元,城市綠地總投資139.9億元,城市水系總投資138.1億元,污水處理廠總投資61.2億,監測與管控能力建設1億元,則近期建設海綿城市項目總投資534.8億元。其中主城區范圍海綿城市近期建設工程總投資約471.1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