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環保產業發展整體火熱相反的是,近期多家環保上市民企違約事件密集發生,接連在資本市場遇冷。為什么會出現多家環保上市民企扎推違約?業內人士認為,多種因素疊加,讓資本對以PPP為業務的環保上市企業的發債慎之又慎。
近期,神霧集團、盛運環保、凱迪生態、東方園林等環保上市民企深陷資本市場危機,引發行業一片唏噓。引人探究的是,環保上市民企為何在資本市場集體身陷“遇冷門”?
環保上市民企扎堆違約
與環保產業發展整體火熱相反的是,近期多家環保上市民企違約事件密集發生,接連在資本市場遇冷。
近期信用債券遇冷的一個典型就是東方園林10億元債券的“遇冷門”。據悉,5月21日,東方園林公告稱,其擬發行的10億元公司債,最終只募集到5000萬元,被市場稱為“今年最慘發債案”。
記者梳理發現,除了東方園林外,神霧環保、盛運環保、凱迪生態等多家環保上市企業均出現債券違約和資金鏈危機。
神霧環保是今年第一家出現債券違約的環保公司。3月14日,神霧環保發布公告稱,因公司流動資金較為緊張,16環保債未能如期兌付本息4.86億元,發生實質性違約。此后,5月19日,神霧集團發布公告稱,近日收到控股上市子公司神霧環保銀行貸款逾期事項。
此外,5月7日,凱迪生態也表示,“11凱迪MTN1”應于2018年5月5日兌付本息,截至兌付日日終,未能按照約定籌措足額償債資金,“11凱迪MTN1”不能按期足額償付。5月9日,盛運環保也發布公告稱,公司因資金周轉困難,致使部分到期債務未能清償,金額合計約6.29億元。其中,華融控股(深圳)股權投資并購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共3億元到期債務為明股實債,公司到期未能購回。
多因素疊加是主因
據了解,雖然近期爆出多家環保上市民企在資本市場遇冷,但風險可控,部分企業也從中緩過神來了。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多家環保上市民企扎推違約?業內人士認為,多種因素疊加,讓資本對以PPP為業務的環保上市企業的發債慎之又慎。
在E20環境研究院執行院長、財政部PPP雙庫定向邀請專家薛濤看來,近期多家陷入或被疑陷入資金鏈危機的上市公司商業模式各有不同,最大的共性都是擴張較快的民企,在降杠桿的金融大環境下外部金融環境的變化是主要因素。
東方園林副總裁、董秘楊麗晶此前回應也表示:“受整體市場影響,民營企業發債不太理想,公司2018年第一期公司債發行不如預期。但生態環保行業面臨廣闊發展空間,本次發債不會影響公司正常業務開展,目前公司經營一切正常。公司對后續融資已做好妥善安排。”
同時,在政策的驅使下,近年來環保市場熱度高漲,越來越多的行業外公司開始轉型做環保,環保公司“跑馬圈地”,迅速擴大業務版圖。而且,PPP模式市場備受關注,資本對環保行業整體估值較高。在薛濤看來,這些環保上市民企由于自身信用較好,不斷擴大公司規模、拓寬業務范圍,而這需要充足的現金流。“這些企業加杠桿,通過貸款、發行債券等方式,來滿足自身的資金需求。同時環保項目多采用PPP模式,需要長期投資且投資規模較大,而政府的付費周期長,資金很難短期回籠。”
薛濤舉例說:“東方園林發債‘遇冷’,之所以備受業內廣泛關注,原因在于東方園林作為近年來民企在PPP領域的明星公司,其在PPP業績上的突飛猛進一直引人注目。而東方園林的業績主要集中在近年來PPP改革新開啟的非特許經營的政府購買型PPP(PFI)類項目。這類項目經營和運營屬性較弱。”
薛濤進一步解釋道:“與傳統特許經營BOT所發展的投資運營商業模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PFI項目本身沒有運營屬性,在PFI項目中未來的維護收入在PFI全部收入的比例往往只有10%以下,社會資本無法通過運營收入積累降低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同時,金融機構作為PPP的埋單者在這類項目中也未必愿意承擔后期風險,盯住企業自身信用成為他們當前的選擇。”
此外,在中國環保產業快速發展期,國企紛紛入局,導致國進民退現象日益顯現。數據顯示,從總體而言,在環境產業整體市場中,國企、民企占比大約為6∶4。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文劍平表示,我國環保行業市場化水平較低。“以水務市場為例,每個地方都有水務集團、水務公司,都是國有企業,只有那些邊角料被民營公司搶來搶去。所以,環保產業真正對民營企業開放市場較小。”薛濤也表示,國進民退的趨勢也是導致此次環保上市民企集中違約的重要因素。“因為國有企業在資本和政府業務界面更具品牌優勢,資本市場也就更傾向于國企。”
規范化發展環保類PPP項目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環保行業乘風而上,環保企業間競爭加劇,利用PPP“跑馬圈地”,紛紛擴大業務版圖,集中發債埋下違約風險。那么如何防范此類違約事件發生?
首先,要規范環保類PPP項目發展。環保類PPP的目的是在政企平等合作的前提下,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為公眾提供優質的環境服務。在薛濤看來,這就需要約束地方政府在PPP項目上提高履約信用,保證資金能及時付給企業,環保上市民企也更容易獲得融資。此外,環保類業務的外溢正價值如果能夠通過機制創新作為PPP項目的收益來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薛濤還表示,PPP要避免融資導向和工程導向,回歸公共服務的本源。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容易導致重工程、輕運營的PFI項目,在未來的PPP規范發展中,應聚焦在必須通過長期專業維護,否則績效難以簡單達成的“復雜”項目上,這類項目的數量、投資規模、建設內容、績效標準和按效付費機制應成為PPP規范的重點。
環保上市民企自身也應積極作為,不能盲目依賴資本市場擴大規模。中冶南方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熊敬超表示:“環保企業要想做大做強,確確實實需要靠自己創新。創新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創新,二是商業模式創新。并且,創新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