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照中央對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決策部署,重慶今年實施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改革,1月份啟動前期論證來,已出臺實施方案,已預撥1.5億元獎勵資金和1億元保護治理能力建設資金,利益共享、責任共擔、互利共贏,共護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的格局進程加快。
倒排時間推。到2020年,市內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且流經2個及以上區縣的19條次級河流全部建成補償機制,涉及34個區縣。2025年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成熟定型。
經濟補償建。以流域區縣交界斷面水質為依據,上下游區縣相互補償,對水質超標或較上年度降低類別的,由上游區縣補償下游區縣,反之,下游區縣補償上游區縣,補償標準以每月100萬元為基數。鼓勵區縣協商選擇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多方式建立橫向保護補償機制。
獎補約束引。市級對率先建立補償機制、形成聯防共治長效機制的區縣分別獎勵300萬元和200萬元。對全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區縣傾斜安排年度轉移支付。對今年沒簽協議、沒建補償機制的區縣,明年起每年收取考核基金加壓推進,上下游區縣水質超標或較上年降低類別時,市級扣繳考核基金。
市縣聯動干。2月初財政部等四部委在重慶召開長江流域13省區市生態保護補償工作會期間,江津、永川、壁山已簽署璧南河補償協議。目前龍溪河、御臨河、大寧河、梅溪河、梁灘河涉及的11個區縣已就補償機制磋商一致,其他區縣正在談判,擬于10月組織一批區縣集中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