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我是一名環保工程技術人員,長期從事污水處理工程設計和管理,親身經歷了我們國家污水處理行業從小到大飛速發展的過程。我想和大家說一說最真實的感受。”污水處理廠的問題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當今我國的污水處理廠規模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無論談及處理廠的處理效率還是效果都不盡如人意,正如當前的國家發展一樣,最大未必最強,量變到質變還有一段路要走。水業同仁們對此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作為一名環保行業工作者,我深知環境保護對于國家在社會進步、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也為我國在經濟條件尚不十分富裕的情況下舍得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花錢而感到理解和高興。
小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窘境:一個從業人員心里不能不說的話
作者說:“我是一名環保工程技術人員,長期從事污水處理工程設計和管理,親身經歷了我們國家污水處理行業從小到大飛速發展的過程。我想和大家說一說最真實的感受。”污水處理廠的問題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當今我國的污水處理廠規模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但無論談及處理廠的處理效率還是效果都不盡如人意,正如當前的國家發展一樣,最大未必最強,量變到質變還有一段路要走。水業同仁們對此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作為一名環保行業工作者,我深知環境保護對于國家在社會進步、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也為我國在經濟條件尚不十分富裕的情況下舍得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花錢而感到理解和高興。
但是,有時候,親眼目睹一些不切實際、不講科學、蠻干折騰的現象,我還是會感到深深的無奈。你明知道大把大把的錢花在了不該花的地方卻無力阻止。

經過二十多年持續的建設,我國建成的市政污水處理廠覆蓋率已經很高,也有很高的污水處理率。如果這么多污水處理廠都能在設計負荷條件下運行的話,我國的水污染至少在目前的情況下可以減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但實際上并沒有。
而且,據我了解,目前我國的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也絕不亞于發達國家,有的甚至比他們還嚴格的多,但結果卻是我們的水環境污染仍然沒有得到根治。這是為什么呢?

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部分污水處理廠達不到設計處理規模。比方說一個設計處理規模10萬噸/天的污水處理廠,由于配套的污水管網不完善,實際上每天只能收到5-6萬噸的污水。(當然,也有部分城市的狀況是每天實際處理水量大于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處理能力,在超負荷運行的,這個我們今天暫不詳述。)

廣州省惠州市2017年7月新聞
前些年,國家每年向地方政府提供大筆國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小小的地方政府為了多爭取國債,都把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做的大大的,以至于很多污水處理廠建成以后多半設施閑置。
除了設計能力超前的問題,城市污水處理廠進水水量不足更主要是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滯后的問題。收集污水的管網存在大量雨水管和污水管混接、地下水滲漏等現象。這樣的結果就是花了巨額資金建設的污水處理廠沒有發揮出應有效益,應該得到處理的污水依然在外面污染著環境。
近幾年,進水不足這種情況已經好轉,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配套污水管網的完善,污水量也在不斷增加,逐步消納了一些污水處理廠的富余能力,尚未解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縣級以下的小污水處理廠了。

浙江省2016年10月新聞
第二個更加糟糕的原因是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水質達不到設計要求,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污水處理廠,尤其是縣級以下、規模較小的污水處理廠,進廠污水的實際污染指標大大低于設計指標,也就是說當地污水的污染程度較輕或者很輕,稍微處理一下就可以達標,甚至不處理就已經達標。城市的等級越低,這種現象越嚴重。
具體原因就在污水管網。很明顯,現在我們工作的重點應該是城市污水管網的改造和完善,把該收的污水收集來,不該收的清凈下水(主要是雨水)分出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污水處理廠效益。

然而現實是,在部分管理部門看來,環境污染沒有根本好轉的原因在于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標準還不夠嚴格,我們需要在原本已經很嚴格的出水標準上進一步加碼。更有甚者,一些重點流域和城市出臺的地方標準都是以某些地表水的指標為參照,導致當地的污水處理廠不得不一再提標改造,污水處理工藝越來越復雜,投資和運行成本越來越高。
各地污水處理廠在吃不飽肚子的情況下進行了一輪一輪的提標改造。就有了污水處理廠實際出水COD(一種表示水質污染程度的主要指標)為40mg/L,卻要求按50mg/L提標改造的荒唐現象。

我們來討論討論性價比,我國市政污水處理廠一般可以去除的COD約在250-300 mg/L,而提標改造去除的COD僅為10-15 mg/L,但提標改造的費用卻約為建設污水處理廠的1/3-1/4,兩者的投入產出根本不成比例。我想,可以說提標對水污染的改善作用不大,其代價卻何止百億千億!更何況有些污水處理廠目前根本不需要提標。
換個角度說,。
全社會對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的大環境下,決策部門也必須迅速拿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普遍偏低的現象由來已久,其原因決策部門未必一無所知,但真放到日常工作中,進行污水管網的改造是一個很費時、很費力且不容易出效果的事情出污染解決方案,最后,選擇提高標準就是一個很大概率的事情了。說的不太好聽,這無異于掩耳盜鈴,既勞民傷財,又起不了多大作用。
各地的污水處理廠這么多,情況各不相同,對于那些出水已經達標甚至優于設計標準的污水處理廠,有必要一刀切地要求在限定期限內提標改造嗎?為什么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實施,以節省大筆投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