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辰:盡快補齊管網短板,用系統思維解決水環境問題
時間:2018-08-24 17:06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程云整理
分享
在2018(第十屆)水業熱點論壇上,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辰坦稱,在治水問題要盡快補齊短板,并結合公司參與的項目案例,詳細闡述要用系統思維解決水環境問題。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當前排水管網的運行管理水平仍顯落后,排水管道疏通方式落后;排水管道結構性和功能性病害嚴重;排水管道破損、錯位導致管道滲漏嚴重。”8月22日,在2018(第十屆)水業熱點論壇上,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辰坦稱,在治水問題要盡快補齊短板,并結合公司參與的項目案例,詳細闡述要用系統思維解決水環境問題。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辰
以下為張辰現場發言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開篇先講述生態文明建設時代背景。2018年5月18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習總書記在會上一系列的講話,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在治水問題上有不少問題要解決,其中有一個就是要加快補齊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的短板…………,盡快實現污水管網的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
張辰表示,從去年開始就談系統化思維,很高興今年2月9號,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系統思維》,和我們提倡的主旨很契合。生態文明建設需有系統思維,水生態文明屬于生態文明的一部分,解決水的問題也需堅持系統思維。
國內外排水管網安全運行現狀對比
盡管水環境治理上升到國家高度,也需要系統思維解決水污染問題,但令人遺憾的是,管網建設作為水環境治理必不可少的一環,近年來除了我國管網建設規模在快速增長之外,排水管網安全運行和重視程度差強人意,亟需提高。
張辰坦稱,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當前排水管網的運行管理水平仍顯落后,排水管道疏通方式落后;排水管道結構性和功能性病害嚴重;排水管道破損、錯位導致管道滲漏嚴重,以上海市某區2011年排水管道為例,中度淤積以上的管道占總管道長度的18.45%,平均每1km就有1處破裂、滲漏等結構性病害。
近年來,近半數城市發生內澇的主要原因是排水系統覆蓋不全、標準偏低,新建管網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老舊管網得不到及時更新,部分設施運行不正常等。排水管網的建設和完善滯后于城市發展,城市中仍然有較多的排水空白區。
在設計手段、標準規范、檢測技術方面,張辰認為國外排水管網安全運行技術研究均走在前列,值得國內水業同行借鑒:
(1)設計手段先進:歐盟的排水設計規范要求當排水系統面積大于2km2或管道內流行時間大 于15min時,應采用非恒定流模擬進行城市管網水力計算。
(2)標準規范全面: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發達國家已形成較為全面的城鎮排水管網技術標準體系,用于指導城鎮排水管網的規劃建設和運行維護。以日本為例,發布了《下水道管路設施維持管理手冊》覆蓋了排水管道的設計計算、疏通方式、檢查手段、修復技術和管道污泥處理等各個方面。
(3)檢測技術創新:國外已從傳統的潛水員管道檢查向視頻檢測、聲納檢測、透地雷達等方向發展,實現管道檢測的數字化、三維化和全景化。
(4)管理機制完善:發達國家排水管網管理以內澇防治和污染控制為目標,強調全過程控制管理,并啟用了預警應急管理機制。如美國低影響開發(LID)、英國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DS)等。
基于我國排水管網存在的問題,張辰指出提高城鎮排水管網科學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和保障安全運行是當務之急,是解決城市黑臭水體、內澇防治的根本之道。他認為未來我國排水管網安全運行技術發展方向,應朝如下方面努力:
(1)樹立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理念
(2)提高排水防澇設計建設標準
(3)推行科學合理運行管理模式
(4)加快研發管網運行技術裝備
(5)建立管網信息平臺管理制度
(6)規范城市管網專項資金管理
談完管網技術后,話鋒一轉,張辰指出我國污泥處置技術現狀不容樂觀,第一:處理處置技術單一,污泥大多僅經過簡單濃縮和脫水處理就進行填埋;第二:技術路線不完善,以污泥最終安全處置為導向的科學處理技術路線體系尚未形成;第三:資源化利用率低:生物質能未有效資源化利用。
對此,他建議,亟待構建以最終安全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為導向的技術路線體系,提升污泥治理頂層設計水平,重點流域應率先突破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對于引領全國污泥科學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和推動作用。
如何樹立水環境的系統思維?系統思維的“六部曲”
會上,張辰大篇幅講述何為系統思維,以及如何用系統思維進行流域系統整治。他認為,系統思維范圍很廣,主要包括系統調查、系統規劃、系統研究、系統設計、系統評估和系統運維管理六大方面,簡而言之就是先著眼系統調查,建立系統的規劃,開展系統的研究,通過系統設計、系統評估和系統運維管理,使得我國排水系統恢復到原有的系統思維。
第一、系統調查:應需要建立水循環的信息系統,包括降水,污染源、管網(包括重要接入點的管網運行狀態)泵站、河道、污水廠等水生態系統要素的信息數據庫,數據庫既是前期調查的成果,也是后期運行管理數字化平臺的基礎。比如上海合流污水治理一期、二期和三期,均有一個信息數據平臺,三個平臺如何合并建立統一的共享平臺,并考慮數據性公開,比如短時期/長時期降水量等數據的公示,都值得我們思考。
第二、系統規劃:系統的梳理現有規劃,做好與各規劃的銜接、反饋研究。這看似容易,實則很難,水環境整治本身就是一個系統,但是各個部門各自執政,出臺不同版本的系統規劃,比如《城市總體規劃》、《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內澇防治規劃》、《雨水系統規劃》、《污水系統規劃》等等。
第三、系統研究:不僅僅是針對某一點,比如調蓄池的規范,有源頭、中途、末端,這個調蓄從污染控制而言,到底是在源頭還是中途還是末端,各有各的要素,需要分清層次來做這方面的工作。
再舉個例子,河道的清淤是黑臭水體的重要因素,追溯到20年前,從上海蘇州河治理工程一期、二期、三期,清淤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以及清淤后的污泥怎么處理也是系統研究的內容。這個中間包括清淤的方式,一次、兩次還是長效的清淤,還有是否按照規劃標高清淤,或者采用生態的清淤方式,需要對河道底泥物理、化學、生物及泥水界面交換過程釋放影響機制進行系統的研究。
第四、系統設計:水環境整治系統設計,應以水環境質量為目標,以現狀問題為導向,以污染總量控制為依據,采取“源頭、過程和末端相結合、綠色和灰色相結合、工程與非工程相結合”的工作思路,要考慮多種技術手段、多部門協作、多專業統籌。
在系統設計時,還要注重源頭和過程相結合,制度設計和技術手段結合,牢記樹立十六字方針——源頭治理、過程控制、制度設計和技術手段。比如源頭治理在服務范圍內有“城中村”,要考慮環村圍截,新建小區分流和排道整治等問題。舉個例子,福州項目在許多分流制的地區有很多的排道,導致溝水、洗滌水都進入了雨水管道,若這些排道不整治,將無法治理黑臭水體,更無法達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目的。
第五、系統評估:黑臭水體治理是長期的過程,通過評估做一些定量的決策,從源頭的系統調查開始,系統的規劃、系統的研究、還有系統的評估來轉變思維,用系統思維針對黑臭水體的治理。
可以采用一些先進評估手段,評估水環境容量是多少、污染物負荷是多少、截流系統的規模與溢流頻次的關系、活水策略下的泵閘調度規則以及近、遠期目標的可達性等內容。
第六、系統管理運維:通過感知層、網絡層、運用層等多層級的構架和管理,借助智慧排水平臺,對設施狀況、運行維護、智能控制等方面能及時、準確和高效管理。
項目案例分享
會上,張辰以公司參與的福州水系項目、石洞口污水廠、青島麥島污水廠、臨港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臺(一期)案例,簡單介紹系統思維在項目案例的運用情況。
(1)福州水系項目
據了解,2017年福州市全面開展了102條(分7個水系治理包)內河(其中包7還未開工)的治理運營工作,其中治理91條、運營7條。
張辰介紹,福州整個把城區分成7個包,這就是用系統的規劃來考慮的。我們承擔的第5個包—倉山龍津陽岐水系綜合治理PPP項目,一共是13條河流總長31公里,13條河流中間黑臭有11條,環保部聯手重點掛牌督辦的黑臭水體有5條(龍津河、陽歧河、躍進河、白湖亭河、龍津一支河)。
福州水系7個包項目
倉山龍津陽岐水系綜合治理PPP項目,13條河流
首先進行系統調查,根據現場踏勘情況,選取了29個河道斷面,進行水質檢測,不同斷面水質略有差別,除港頭河、馬洲河外,其余11條河道均黑臭。
張辰闡述:系統調查應以問題為導向,要摸清有多少污水直排口、雨污混接、底泥淤積、城中村排水、違章建筑、垃圾淤塞等情況。經過踏勘,我們發現福州項目13條河道共1400個排口,旱季入河污水總量3.24萬m3/d,這些都是未經任何處理的原生污水直接排掉,后期系統設計要考慮把3.24萬噸的原生污水截留。
此外,現場調查還發現福州13條河道沿河違章建筑達52萬㎡,總垃圾量13萬m³,水系阻塞段3.43km、底淤泥總量約61萬m³,還有8條連接主要城中村排污溝。
摸清福州項目現狀后,其次我們開始系統研究,通過理論計算,計算點源、面源、內源的污染物總量,確定各技術手段對污染負荷的消減比例,為系統方案的設計打下基礎。
“基于系統調查、系統研究的基礎,以問題為導向,福州水系項目制定出科學、詳細且具有針對性的系統設計方案,通過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等多種技術手段(如下圖),讓它變一條成水質達標的河流。”張辰表示。
所以說,黑臭水體治理要將雷厲風行和久久為功結合起來。先雷厲風行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將河流治理的不黑不臭,提高老百姓感知,但離功能達標、變成一條可親近的河、生態的河流距離尚遠,要下苦功夫。張辰指出,立竿見影、雷厲風行、久久為功的事情一定要做,讓人們有感知。
系統設計第一步:控源截污
系統設計第二步:內源治理
系統設計第三步:生態修復
系統設計第四步:活水保質
(2)石洞口污水廠案例
接著,張辰繼續介紹石洞口污水處理廠改造案例。2008年3月,服役近40 年的老西干線全面改造工程啟動,把原接入老西干線污水支線全部接入新線,其中40 萬m3/d污水進入石洞口污水處理廠,因此新建西干線輸送能力就要考慮20%的初期雨水及近期部分混接雨水問題。
“在末端石洞口改造的同時,我們采用UNITANK工藝,粗格柵+細格柵+旋流沉砂池+綜合池+生物反應池+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濾池的全流程工藝配置,興建一個調蓄池并將污水出水標準提高,當時引起同行的不滿。”張辰表示,現在看來,當時所做的提標改造工程和調蓄池作用明顯,自運行以來,通過對5號泵站運行資料的比對(2017年1月~4月與2018年1月~4月),實現了旱流期間不放江,雨季放江量較去年降幅達80%~90%,也滿足國家一級A標準。
另外,實現污水和污泥同步協同處置也是石洞口污水處理廠一大亮點。石洞口污水廠廠區用水較為緊張,處理后的尾水過濾后用于污泥干化焚燒處理系統,對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節約運行成本以及踐行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義,且污泥干化焚燒處理系統(新建線)用水量中,再生水用量占比約87%。
(3)青島麥島污水廠案例
“青島麥島污水廠案例有它自身的特點,污泥有機質含量比較高,它的整個厭氧硝化沼氣發電,負擔全廠約70%電耗。我們進一步把污泥當中的磷等資源再回收,氨氮、總氮去除率約為80%~90%,減少主線氮負荷約15%,將污水處理廠變成城市的能源廠和資源廠。”張辰自豪地表示,若我們能夠將一座污水處理廠變成城市的資源廠和能源廠,成為城市生命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污水處理廠的意義和價值將被放大。
最后,張辰列舉臨港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臺(一期),該項目案例如何在現有的情況下,利用互聯網+、AI人工智能技術等,通過一些智慧的管控平臺,使得我們的排水工程、系統工程更上一個臺階。
至此,張辰大師一場富有技術含量、發人深省的演講完畢,而他為水環境工程勘測設計領域所做的貢獻還在繼續!
張辰:用系統思維重新審視排水系統與海綿城市
時間:2017-09-04 14:52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張辰
近年來,“海綿城市”成為基建領域的熱詞。在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黨委書記/總工、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辰看來,這是一個重新審視城市排水系統的機會,需要用系統理念統籌協調。8月22日,在2017(第九屆)上海水業戰略論壇中,張辰向與會人員詳細闡述了“排水工程建設的系統思維觀”。
本文根據嘉賓發言內容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我在上海市政總院從事工程設計三十多年,但目前來看,我們的城市基礎設施還是很落后。我曾經要求提高我們的排水標準、提高污水處理廠的標準等,但是很多領導聽了以后,都會提出疑問:要投入多少?取得的效果是多少?因此這些提議都被放在了后邊。好在總書記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如何抓住這個機遇、趁勢而為,提高整個排水行業標準,建立內澇防御體系等,是我們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也是實現排水工程建設系統思維觀的一個抓手。
海綿城市建設是系統理念
無論是李克強總理,還是習近平總書記,都提出了“讓城市有面子,更要有里子”的建設宗旨,現在到了注重里子的時候。如何注重里子?我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樹立三段論觀念:包括源頭減排設施、排水管渠設施、排澇除險設施。源頭控制方面,國家標準體系做了一個很重大的修訂,現在國家基建標準有1200多項,做工程建設,怎么能想到這么多規范?為此,我們也參照了國外的一些室內和建筑小區的排水規范。排水管渠方面,大家都在說黑臭水體整治,其中管網是最大的問題,這方面要進行大量的探索和改造。另外,我們還要構建一個排澇除險設施,今年頒布的內澇防治技術規范,確定超大城市排水建設標準是一百年一遇,特大城市標準是五十年到一百年一遇。這方面,都給我們做城市排水工作創造了很好的前提。
達到四大目標:城市排水工作一定要有系統的理念,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工作,達到系列綜合目標,即: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河道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協調五大專業:海綿城市建設需要規劃、建筑、綠地、道路、水務等專業共同協調。海綿城市不僅是給排水行業的事情,但我們沒有跨界的條件,無法指揮道路怎么設計、綠地怎么做。只有各個專業相互協同、相互配合,才能夠把海綿城市的系統理念建立起來。
牢記六字箴言:分別為滲、滯、蓄、凈、用、排。其中,構建系統的理念,更要牢記后四字。
同樣,黑臭治理也要有一個系統治理的體系,需要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長治久清等各方面工作的配合。我們在上海做臨港海綿試點,總面積79個平方公里,是全國30個試點城市中最大的一個。剛開始,我們發現小區里雨污混接非常嚴重,不光是底樓,甚至二樓的洗滌廢水也都排到雨水管道,流入河道中。而臨港是雨污分流的地區,如何體現我們的分流制排水體制優勢?我認為應當正視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用系統思維來一步步推進工作建設。
海綿城市規劃是系統方案
水生態目標:要有水生態的目標,從源頭提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計算。但現在排水工程的上游——管網方面,還沒有健全這些理論,應該與時俱進,推進完善。
水安全:提到水安全,管網是重點。從內澇防治設施三段論角度而言,源頭控制有滲透、轉輸,包括植草溝、滲透管渠等多種手段;源頭污染也要盡量在源頭控制,排水管渠也要發揮排澇除險功能。應急管理方面,不僅僅要提高水務自動化程度,建設信息化平臺,還要思考如何將下水管道各種信息提供給市民,包括各個排水系統內澇情況、水位信息等。
水環境:在水環境治理中,從污染物的調查評估到水環境容量的計算,以及水質的模擬到污染控制,要形成整個系統理念。比如面源污染消減了多少、對整個水體的改善是多少,都要建立體系。用模型把整個城市虛擬建造好以后,才能夠把系統工作一步步推進。
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編制了上海海綿城市規劃,包括到2020年,按1000km2計的建成區中,完成約200km2區域的海綿城市建設;到2030年,80%建成區實現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在這個規劃中,也有聚焦和系統思想的體現。如針對上海臨港 79平方公里的海綿建設工作,其中老城區7.35km2,主城區建成區44.08 km2,其它為生態建設用地及備用地。目前,建成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只有58%,目標是要達到80%。這就有考慮到各方面的工作配合。
在上述因素的考量下,我們確定了從中心到周邊的示范分區類型,包括湖泊水體生態保護凈化示范區、商務街區海綿工程建設示范區等7種。原來我們用傳統的理念做,現在考慮的是如何海綿化,如用一個綠化隔離帶和臨港森林相結合,形成了生態廊道雨水自蓄凈化池。
內澇防治是海綿城市建設重要組成
內澇防治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塊,過去我們一直詬病國家的標準、規范師出多門,但其實美國也是這樣,美國聯邦法律1972年頒布了清潔水法,從點源污染、面源污染等方面做了一些控制,但其他多個聯邦政府部門,如環保署、陸軍工程兵團、高速公路管理署等,也都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所以說不要僅詬病法規,只要相互協同好,都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美國,規劃和設計階段后期,項目排水系統的設計計算和圖紙都要接受嚴格的審批,否則整個項目都不能獲得施工許可。不同地區的排水標準,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只要這些差異與聯邦政府制定的強制性法律法規沒有沖突,地方標準就是有效的。我國現行標準也做了這方面的轉變,以后可能只有37本強制規律法規,其他非強制的標準靈活度較高。
最后再說一下我們遵循的內澇防治設計規范的一些設計原則。它提出了城市防澇排水系統的十二條基本原則,其中第四條表示,雨水徑流的出路,是一個空間分配的問題。對于特定的降雨事件,水量是不可壓縮的。因此,排水規劃必須有足夠的空間,為后續做調蓄池,以及源頭減排、內澇排澇除險等提供基本保障。第十一條和十二條中提到,泄洪通道和河道漫灘,應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因為突發雨情的流量是難以預測的,一定要為這些控制手段留出空間。僅這一條還不夠,還需要為河道漫灘和泄洪通道預留足夠的側向移動空間,避免對公共和私人設施造成損失。
近年來,城市的內澇的災害頻發,需要我們反思,這也是一個機遇。我們要思考如何設立系統的理念,把源頭減排、排水管渠等標準規范制定作為依托,適當提高排水管網標準,填補國內內澇防治標準空白,同時加強與城市防洪等專業的銜接,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涵蓋源頭控制的管網優化和內澇防治綜合體系,保障城市排水安全和城市水環境質量,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