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勇啟明維創創業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投資人 合伙人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環保 |
分享到:
|
簡介
啟明創投張勇:堅持初心,方得始終
張勇:上海交通大學雙學士、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啟明創投合伙人,專注于清潔技術領域投資。他曾是通用中國科技成長領軍人物,負責建立和管理通用“立足中國,服務中國”基金以及公司對外技術業務的拓展和合作;也曾擔任通用在中國和美國的多個管理層要職以及公司研發部門和工程部門主管 ; 目前 , 他也是多國領事館專家,并在多所高校任兼職教授。
啟明創投,成立于2006年2月,專注于中國科技領域早期和成長期優秀企業的風險投資。啟明創投旗下管理五支美元基金,四支人民幣基金,管理資產總額達27億美金。截止目前,啟明已投資超過160家企業,其中有超過30家分別在美國紐交所、 納斯達克、香港聯交所、臺灣柜買中心、上交所A股及深交所上市或通過并購方式贏得投資回報。
“成熟企業的公司價值是利潤水平乘以資本市場的認可所對應的市盈率,但是預測的公司價值或者說投資回報要乘上一個概率,簡單用公式把這兩個表達概括起來就是 ‘Valuation = NI*P/E=projected* probability%’。投資是一個尋找和發覺以至創造公司價值的過程。建立好投資的基本邏輯和策略,并建立標的選擇和判斷的依據和流程。”啟明創投合伙人張勇博士如是說。近日, 結合自己在啟明創投近8年的經歷, 張勇博士跟大家分享了他對環保行業股權投資的一些思考。
對環保行業的三個判斷
判斷一:長期看多,中短期持續不確定首先要肯定的是,未來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環保行業會是一個有持續資金投入、政策推動、充滿正能量的行業。環保行業不同于其他行業, 個人認為未來20年不會有大的行業問 題,我的判斷基于兩點非常樸素的觀察。第一,中國宏觀經濟進一步放緩已非常明確,持續拉動消費和投入的動力明確。相應的大的行業,包括醫療、 市政和環保,將會持續受益。所以這一基本判斷就決定了這個行業會有持續大量資金投入。第二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良好環境的期待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非常重要的一項需求。這兩點決定了環保行業堅實、持續發展的良好基礎。
其次,中短期內,環保行業雖不是投資人喜歡的行業,但卻是好的并購標的,泡沫將難以攻破。環保行業很難產生一夜暴富的機會。啟明創投最近投了摩拜單車,很多互聯網打法 在環保行業可以借鑒,但不可能完全比擬。對于企業家和投資人,短期內他們會將資金投放到他們認為可以博高概率事件的行業。大部分人是樂觀主義者, 投資人也一樣, 投資人會非常有興趣希望一個行業存在大變革, 存在大的快速回報。 從這個角度講,環保行業不會是投資人特別青睞的行業。 因為這個行業, 每年有30% ~ 50%的增長已經非常好了,而大部分企業增長比較慢,只有5% ~ 10%。所以說短期內大部分資金包括股權投資基金,不會非常有興趣投入到這個行業。但是在兼并收購領域,由于環保企業相當扎實的基礎和可預測性,卻是非常好的可交易的并購標的。從這兩個矛盾點出發,環保行業估值持續較高,產生了短期的持續的泡沫。這與互聯網行業不同, 如果互聯網行業今天創造了一個獨角獸,但不可持續,估值馬上就會爆掉。 然而在環保產業,這種泡沫難以很快被排擠,因為有太多的上市公司需要并購標的,這也推動環保企業估值持續增長。另外,資產泡沫化的另一個來源,就是資產荒。雖然目前各行各業都存在資產荒,但環保行業卻是國家持續有資金推動的行業,能持續的吸引各種資金的投入。
判斷二:類日本發展軌跡,需結合美國、歐洲的技術和法律框架日本環保產業的發展軌跡,在中國的體系下有非常明確的借鑒作用:環境減排與治理階段,環境修復階段, 環境共生再到環境再造的階段。同時, 中國企業發展轉型和提升的需求越發明確,如何把一些海外技術引進吸收再創新,怎樣把國外領先的東西跟中國需求結合起來,值得大家去思考。 美國的“超級基金法案”等框架也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借鑒。
判斷三:投資回報可預期,風險可控環保行業是一個可預期,風險可控的行業。雖然環保行業的預期回報不像互聯網行業那么令人振奮,但是概率比其他行業可控得多。我經常講, 我很難保證這個公司有一個10倍甚至更高的回報,但是我能保證成功概率在80%以上,或者能保證不失敗概率在95%以上。這是由這個行業特質決定的,它是一個有實際業務支撐和資產業務的行業。好的投資人應該在確保乃至增加概率的情況下,與企業一起提升可能的回報。
啟明創投的投資邏輯
辯證思維,“完美的”企業是失敗率最高的企業沒有完美的個人,也沒有完美的企業。如果在專業投資機構的幫助下, 企業把自己描繪得特別漂亮完美,很難在投資過程當中找到瑕疵,這種企業我一般不會去碰。對我來講,不怕案子有瑕疵,最怕太完美。啟明創投前后投了一百多家企業,失敗的少數項目大部分都是所謂的“明星”項目。 對于企業家而已,你要非常清楚地知道創業的原動力到底是什么,你不是為投資人而存在,你的初心在哪里, 堅持初心,方得始終。我覺得每一個年齡段的人創業原動力肯定不一樣, 60、70年代創業者更多是情懷驅使, 在此前提下,逐漸想清楚商業的本質、 可能的經濟回報, 相對而言, 很多80、90 后的創業者則能比較直接地理解商業的價值和投資回報率,同時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調整,變成一個更豐滿的企業家,再把情懷的東西都加上。 所以提醒各位,辯證地看待和思考問題,沒有一個完美的人,沒有一個完美的企業,沒有一個完美的世界,也沒有一個完美出發點,但是整個商業主線決定你選擇什么樣的起點,你準備什么樣方式,邁出這一步。
“先找賽道,再找選手”先確定一個細分行業,再做特定的布局,通俗地說就是“先找賽道, 再找選手”。以水務行業為例,我們投了好幾家,其中中持做市政污水處理運營,泓濟環保做復雜有機廢水的處理,凱鑫基于膜分離技術和應用的優勢,從事物質綜合利用。它們分屬于不同的水務細分領域,但是在同一個細分領域,我們只投一家。
基礎相對較好和行業認可度相對較高的公司受青睞在細分行業,我們傾向于選擇基礎相對較好和行業認可度相對較高的公司,例如中持這種靠自身能力吃飯、 輔以政策紅利的企業。隨著國家管理體制的健全,純粹靠關系吃飯的企業即使賺得盆滿缽滿終歸還是要還,這 些企業不是我們的布局對象。我不否認,環保企業的政府關系很重要,但它的關系來源于其專業性被認可,而不是通過灰色的關系去夯實行業地位。
輕資產切入,再考慮是否重資產布局在一個行業,我們會先以輕資產的方式進去,然后再考慮是否做重資產的布局。比如水務,我們已經進來了,但是不會馬上去投做BOT的企業。 我先投中持這樣的服務型企業,再看是否有機會去投做工程或設備的企業, 以此延展開來。
同時結合我們投資的基本邏輯 “Valuation = NI*P/E”, 即公司價值等于利潤水平乘以資本市場的認可。 那么公司去創造核心的利潤,我們更 好地去把它的價值給展現出來,并做一些輔助的建議,但不越位。比如說這個企業原來做水務,能不能做污泥 ? 做了污泥以后是否涉足危廢 ? 這些非核心業務提前的布局,我們可以幫企業一起去做。對外合作、兼并收購, 這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更是應該多挑大梁。
對環保企業家的建議
同理心,換位思考誰都有自己存在的生態圈,都有自己考量的因素。對于企業家,大家常說創業真不是人干的事兒,但這個過程你愿意去承受,獲得的回報也是極大的。 我們一味強調了創辦企業的困難,但別忽略了企業家在整個過程中獲得的回報也是最大的,不管經濟利益還是精神價值的回報。你的出發點決定了你的價值回報,那么你也要換位思考一下,投資人為什么會愿意在接下來五到十年時間里,投錢給你,跟你成長。投資人作為 一個職業財富管理者,通俗的講就是替人管錢的,其考量標準其實只有一點, 就是能不能替我們的出資人賺到錢。一個基金八年十年以后得關掉,算一下投資回報率有多少。
對我來講,虧掉一單也就虧三千萬、五千萬,甚至一個億, 是可限量的一個額度,但不要忽略的是我不可能每一個案子都容忍有這么高的失敗率,這里有一個綜合回報率的考慮。 因此對企業家,如果能夠換位思考一下你的投資人,理解了他的被評判標準和時間尺度會跟你有不匹配的地方,就會在戰術層面比較容易溝通。另外,對企業家來說,也要想清楚自己的企業是否需要錢,需要什么錢,在什么時間點, 帶來什么價值的錢,這樣會讓你比較好地去選擇投資人。
大家都說選擇投資人就像婚姻一樣,我覺得某種角度來講也不是,因為沒有人結婚的時候想著離婚。 但是投資有一個非常明確最終要退出的時間點,像啟明創投,我們是一個初期 基金,基金本身壽命10年,刨除前面的融資期和后面的退出期,真正的投資期大概在7年。那么對于壽命5年的基金,起碼要去掉1年融資期,1至2年的退出期,投到企業的時間最多2年, 2年內企業能不能承受給基金的一些利益承諾等,這是非常需要認真考慮的。 所以同理心,換位思考決定你要不要進行融資,怎么樣去融資,選擇什么樣的合作伙伴,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出發點。
堅持初心,方得始終總體來講,我們首先會去看宏觀是什么情況,微觀什么情況,我們啟明團隊的優勢在什么地方,結合起來去選企業。對一個細分行業,我選擇進去, 可能先是以一個小的步伐先進去,最好選擇一個平臺性的項目,邊做邊學習, 逐步增加投入,增大布局,把這一行真正做細。在水行業啟明創投投了三四家企業,我在第一單投中持水務的時候非常謹慎。當然也由于我的過度謹慎, 錯過了對類似賽諾水務的投資。但是雖然錯過了投資,這么多年的經歷讓我體會到,其實信任的建立可以轉換成其他不同的共同發展的可能性,我和賽諾的 創始人吳紅梅女士就有非常好的互相認同,并一起做一些布局和合作。所以大家還是多考慮一些長期的事情。
對我來講,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投資人,能夠看懂企業,理解企業各式各樣的問題,能夠換位思考,強化對特定行業的理解。努力做好企業成長的“陪練”,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幫忙不添亂,同時能夠著重做好增量,一起做大企業價值。而對于企業而言,要時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原動力和出發點到底是什么,你不是為投資人而存在,你的初心在哪里,堅持初心,方得始終。
(本文由高小娟根據張勇在“2016 年度環保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現場發言及后期采訪整理,已經本人同意刊載) 來源 : http://www.vccoo.com/v/1r8570



來源 :
http://www.sohu.com/a/201829466_3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