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技術指南》和《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解讀
為指導我省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和建設單位的環境保護設施驗收,保障省內人工濕地發揮穩定長效的環境效益,改善我省地表水環境質量,省環保廳組織編制了《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技術指南》(DB37/T3394-2018,以下簡稱《技術指南》)和《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DB37/T3393-2018,以下簡稱《技術規范》),已由省質監局發布,將于2018年9月17日起實施。為方便公眾全面了解該標準制定的背景、主要思路、技術內容等,現做以下解讀:
一、為什么要編制《技術指南》和《技術規范》
2005年我省在南四湖流域建成了第一個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示范工程-新薛河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有效改善了新薛河入湖水體水質,保障了南四湖水質安全。“十二五”期間,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在省內迅速推廣,共建成和修復人工濕地230余處,總面積達66萬畝。然而現行的國家標準《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2005-2010)、《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生態影響類》(HJ/T394-2007)及《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水利水電》(HJ464-2009)的部分內容不能完全適用于我省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應用實際。為了提高標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更好的指導我省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的規范化建設,保障濕地穩定運行,省環保廳組織編制了《技術指南》和《技術規范》。
二、《技術指南》和《技術規范》主要內容
(一)《技術指南》
《技術指南》以大量實踐為基礎,從一般規定、建設規模、工程選址和工藝選型、設計要求等方面提出了詳細的工程設計相關要求。以把握工程施工關鍵節點為重點,提出了有效保障施工質量的技術要求。同時,根據環境管理需求,提出了保障濕地運行壽命和運行效果的管理要求。
(二)《技術規范》
《技術規范》從驗收工況、驗收時段和范圍、驗收執行標準、驗收調查工作方法和驗收調查工作階段等方面對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提出總體要求。同時,分別提出了驗收準備階段、驗收階段具體技術要求,指導實際驗收工作;以驗收階段調查結果分析為重點,提出了編制驗收調查報告應包括的主要內容。
三、《技術指南》和《技術規范》實施后將起到什么作用
“十三五”期間,我省將在支流入干流處、河流入湖口及其他適宜地點,因地制宜地建設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不斷提升流域環境承載能力;在城鎮污水處理廠、重點企事業單位、大型社區排污口,建設與城市景觀相結合的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區推廣建設小型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改善城市水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技術指南》和《技術規范》的實施將能夠規范我省現有及新、改、擴建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的設計、建設和運行,指導建設單位開展新、改、擴建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的環境保護設施驗收工作,為改善我省地表水環境質量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