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污水還清”打了一輩子交道 為讓北京的水更清還做了這件事
加快建設“天藍、水清、土凈、地綠”的美麗北京,已經成為今年北京市的工作重點,而污水治理一直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近日,北京市“兩會”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全市污水處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治理污水、還清于民的工作中,有一位大學教授的身影。他就是與“污水還清”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彭永臻。
王海欣 攝
檔案
彭永臻,中國工程院院士、污水處理領域知名專家、工學博士,現任北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首席教授、城鎮污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國家“111計劃”京津冀區域環境污染控制創新引智基地主任。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國家教學名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入選首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院士。多年來,一直工作在污水處理領域的教學科研第一線,帶領科研團隊在解決污水脫氮除磷難題、新工藝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近年來,協助北京城市排水集團,實現了厭氧氨氧化菌的工業化培育與應用,率先突破厭氧氨氧化菌工業化、規模化應用的難題,并建立了厭氧氨氧化工程建設的我國第一項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體系,解決了北京市污泥消化液處理難題,提高污水處理廠處理效率。
“泡”在實驗室創新治污技術
彭永臻在北京工業大學的辦公室不大,書柜里、辦公桌上、沙發旁擺放著一摞摞書籍和資料,他就在這些書籍資料間忙碌著。彭永臻帶的學生們與他在同樓層工作,不時會有學生敲門進來請教問題。談及自己的研究和成就,他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學生。“我和我的學生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全部試驗還是由學生完成的。”這位身材高大、風度翩翩的院士緩緩道來。
1978年,彭永臻與污水處理結緣。那年,他考取了我國著名污水處理專家張自杰的研究生,投身污水處理行業。2000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調入北京工業大學后,他瞄準國家和首都發展的重大需求,帶領團隊以污水生物處理、自動控制與污水脫氮除磷為研究方向,致力于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
近年來,圍繞新技術應用的重大工程問題,彭永臻團隊在國際上率先開展城市污水短程硝化應用研究,突破低溫短程硝化的技術瓶頸。他們首次提出并實現了短程反硝化,在國內外率先并重點開展了短程反硝化與厭氧氨氧化聯合處理城市污水的理論和技術研究。2012年至今,在短程反硝化菌種富集、過程調控和工藝研發等方面,彭永臻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突破了厭氧氨氧化技術產業化瓶頸問題。同時,研究和開發的分段進水工藝,為北京市稻香湖水質凈化廠和北京碧水污水處理廠的設計、建設和運行提供了關鍵技術。
在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的背后,是彭永臻和學生們臻于至善的付出。他們夜以繼日地“泡”在實驗室里,守在一排排污水試管和實驗設備旁堅持科研,甚至一日三餐都不離開實驗室。彭永臻說,來到北工大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彭老師,還沒走呀!”他笑稱,“大家經常把實驗樓‘點亮’,彼此相伴奮戰到深夜,被樓里的管理員‘攆走’更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彭永臻輕描淡寫的幾句話,表達出充滿熱情、勇于求索的科研精神和嚴謹治學、無私奉獻的科研作風,正如他的名字一樣,“永無止境,臻于至善”。不知多少次,為了證明技術的可行性,彭永臻親自指導學生多次前往現場取樣和檢測。“老師教導我們做實驗一定要嚴謹,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到,我每天都是從上午9點到12點,下午再從2點到5點,在不同點位和不同階段取樣,為的就是讓結果具有足夠的說服力。”學生回憶說。
為了讓更多的人用上先進的治污技術,彭永臻無償地把自己的一些專利技術貢獻出來,造福社會,讓北京市乃至全國的水環境更清澈。“這是一個知識分子報效國家的應有擔當。”彭永臻深情地說。
“過程控制法”培養環保接班人
在北工大,彭永臻是深受學生愛戴的教學名師,始終把培養“接班人”放在工作的首位。如今,他已是古稀之年,但仍然堅持為各學段的學生上課。彭永臻負責的《水質工程學》和主講的《環境保護概論》兩門本科生課程先后獲得國家精品課程,在學生中頗具口碑。雖然這兩門課他已經不知道講授過多少遍,但每次上課前還是會認真備課,用學科前沿知識更新課件內容,思考著怎樣用心講好每一堂課。彭永臻的課堂生動有趣,年年都有新內容,常常吸引其他班級的學生前來蹭課旁聽。一名本科生在課程評價中寫道:“彭老師的多媒體課件做得很生動,動畫效果很吸引我們的眼球。在課下做題時,用到某個原理或者公式,我們馬上會很清晰地記起相應的幻燈片和上面的每一行字。”正是他講臺上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讓深奧的科學原理在講臺上細細呈現,讓晦澀難懂的概念、公式等變得好學好記、入腦入心。
在培養研究生方面,彭永臻也非常舍得花時間和精力。他摸索出一套“過程控制”的方法——從論文的選題到研究方案制定,從開題報告撰寫到實驗進展把握,從實驗方案修改到研究工作小結,從創新點提煉到論文的最終形成,整個培養過程他都親自把關、循循善誘,與學生互動,把自己的創新思路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在他看來,“如果不管培養過程,只等學生寫完論文再去修改,已經晚了。”
彭永臻的學生苗圓圓特意為恩師寫過一封信,信中說道,“我們在遇到問題難以解決時,最先想到的都是向彭老師求助。而他無論有多忙,總是會擠出時間跟我們討論解決方案。”學生們去辦公室找彭永臻討論問題,見到的總是正在忙碌中的彭老師,而他對學生最常說的話是,“你先等一下,我盡快忙完叫你。”苗圓圓說,無論有多少工作在等著他,彭老師從不會忘記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從未見過他的不耐煩,甚至很多時候他都為我們想在前頭。知道我們在整理數據寫論文,他就會時常問我們寫的怎么樣,讓我們寫完拿來給他看看,和我們仔細討論一番。”
彭永臻對待科研的嚴謹認真也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的一名博士生在試驗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國內外都沒有報道過的新現象,打算盡快寫成論文發表。但是,彭永臻堅持讓學生再做“幾次重復性試驗”。在與這位學生反復確認后,又歷經一年,論文才正式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過程控制法”的多年實踐,讓彭永臻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210余篇,培養出工學博士75人,其中,2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名獲提名獎,有20人已成長為教授、博導、教授級高工或研究員。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傳承著彭永臻嚴謹治學和勤奮鉆研的作風。
把科研團隊營造成一個溫暖的家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后,彭永臻拒絕了各種慶祝和表彰,惟一參加的活動就是面向學生的訪談。此外,他還婉拒了配車配秘書的待遇,只提出一個要求:希望在學校中創建國家工程實驗室,推動高校科研再上一個臺階。
現在,當選院士的彭永臻更忙了。可是,繁忙的工作絲毫沒有縮短他和學生相處的時間。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先做學生的朋友,再做學生的老師。”
彭永臻主持的水污染控制實驗室墻壁上,貼著研究團隊教師和學生的照片,旁邊用英文寫著 “我們的家”。在教學科研之余,他時刻關心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把自己的團隊營造成一個溫暖的家。不論是在讀的學生,還是已畢業多年的學生,彭永臻幾乎都能如數家珍地說出有關他們的一些小趣事。他會細心開導情感遇到了問題的同學,也會對遇到困難的同學慷慨解囊……每年的畢業季都是彭永臻最費心的時候,“導師對學生的工作能力、性格興趣以及優缺點都很了解,我就想盡我所能,從思想和行動上都給予他們一定的支持。”為了能幫學生找到滿意工作,他不僅在科研之外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鼓勵學生多思考,多鍛煉表達和演講能力,甚至還親自陪著學生去就業單位參加面試。
讓自己培養的優秀學生,能夠在創造“天藍、水清、土凈、地綠”的環境保護工作中充分發揮所長,也是彭永臻的一個“小私心”。
記者:李祺瑤
來源:北京晚報,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并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