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生態建設成效和2019年生態建設主要工作
時間:2019-01-31
來源: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網站
一、回望2018年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印發兩份實施意見。《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對空氣、森林、濕地、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以及生態保護紅線、生態涵養區等重點區域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等跨區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關于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從生態補償、公共投入、結對協作、干部人才、績效考評等5方面提出16項具體政策,著力強化“守護好綠水青山是生態涵養區的頭等大事”等功能導向。
讓森林走向城市。
一是啟動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全市新增造林26.9萬畝,“一綠”郊野公園全部提升為城市森林公園,新增城市綠地600公頃,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0%,較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
二是著力提升中心城環境景觀品質。積極利用疏解騰退空間為市民建設更多的綠色空間,不斷改善城市環境品質。在核心區建成新中街、西革新里和常樂坊等4處城市森林;還有東福壽里、東官房胡同、西什庫等一批口袋公園; 朝陽區萊太花卉城市公園、日馨公園、大興區亦莊公園等一批大面積公園,向社會開放。
三是推進城市園林高質量發展。開工建設密云白河城市森林公園、懷柔城南森林公園等城市森林試點。
四是繼續加快“一道綠隔城市公園環”建設。開工建設昌平區東小口城市休閑公園、朝陽區常營鄉五里橋郊野公園、十八里店桃蹊公園等公園綠地,大幅提升一道綠隔地區生態環境。
五是拓展新城綠色生態空間。開工建設大興區孫村公園、順義新城生態休閑公園等郊區新城公園,進一步加大對疏解承接地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休閑綠道建設,基本建成房山區南水北調綠道,新增健康綠道100公里。
六是加快推進世園會籌辦。中國館等主要場館主體建設完成,世園大道景觀建設有序推進。
七是山區生態環境建設大力推進。通過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太行山綠化三期工程等,實施山區造林3.4萬畝、低效林改造12.5萬畝、封山育林 15萬畝。
加強水環境建設。
一是水環境建設持續加強。發布總河長令,建立湖長制,開展“清河行動”和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在這一系列舉措影響下,密云水庫蓄水總量超過25億立方米、創2000年以來新高,全市平原區地下水位回升超過2米。
二是加快推進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開工建設永定河和清水河水源涵養林等7項園林綠化工程,完成新增造林6萬畝、森林質量提升8萬畝; 同步開工建設7項水務工程。
三是加強河湖水系治理。完成中小河道治理1483公里、超額完成全年任務, 河道空間增加了1215公頃、提高了9%,為水生態格局構建了基本骨架,為河湖水系聯通、水環境持續改善打造了生態本底。
四是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完成17座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其中新建13座、委托運營4座,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146公里、再生水回用管網23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約5萬噸/天。
二、展望2019
繼續實施百萬畝造林綠化行動計劃。全年安排實施新增造林25萬畝;實施山區造林1.76萬畝、封山育林23.1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356.4公里。
一是建成園外園生態環境提升三期工程及一期、二期調整工程;建成懷柔城南森林公園;建成馬駒橋濕地公園(一期)等森林濕地公園;扎實推進世園會建設收尾工作。
二是一批項目將陸續開工建設,包括石景山小青山公園等中心城城市休閑公園,朝陽區朝南萬畝公園、豐臺區大瓦窯公園等一道綠隔公園,朝陽區黑橋公園,通州區臺湖萬畝游憩園等二道綠隔公園,海淀區小月河、清河等綠道,密云區冶仙塔公園、大興新城西紅門生態休閑公園等新城公園,房山區霞云嶺國家森林公園等項目。
三是圍繞干流通水目標和“官廳水庫、新首鋼、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三個重要生態節點,重點實施永定河山峽段、平原南段綜合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