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2月1日出版的第3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文章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充分利用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文章強調,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好以下原則: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
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落地見效,提高環境治理水平。文章強調,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各地區各部門要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而努力奮斗。
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2018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于24日下午在三峽大壩壩頂察看三峽工程和壩區周邊生態環境。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2019年1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1月16日下午,習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區造林區域秀林驛站,同參與造林護林的村民親切握手。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2018年4月2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來到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這是習近平同大家一起植樹。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05年8月15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縣首次提出了這一關系文明興衰、人民福祉的發展理念,綠色由此成了這座江南古城發展圖景的主色調。圖為浙江省安吉縣余村。 浙江省湖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石紅巖/攝

有“中國扶貧第一村”之稱的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以實際行動踐行并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圖為綠色環抱的赤溪村。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攝

2017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圖為2018年9月29日拍攝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秋景。 新華社發 潘正光/攝
一、深刻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兑捉洝分姓f,“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荀子》中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齊民要術》中有“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記述。這些觀念都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表達了我們的先人對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