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生態文明破解“先污染后發展”困境
訪談嘉賓:錢易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工作。
如何認識生態文明的內涵和重要意義?在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發展之路中,我們遇到了哪些問題和難點?就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
生態文明不是對自然的“恐懼”,
不僅要尊重自然,還要仿效自然
什么是“生態文明”?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為什么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
錢易:文明這個概念涉及很多范疇,有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等等,生態文明主要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從歷史的維度來看,走到生態文明,人類已經走過了三個不同的文明階段。
最開始的階段,是原始文明,那個時候人的力量很弱,而自然的力量很強大,一點點風吹草動,就能讓人感到恐懼甚至造成傷害。所以那個時候,人跟自然的關系可以用四個字來表示,就是畏懼自然。然后到了農業文明階段,人類有了一些力量,可以種地生產糧食,蓋房抵御風雨,于是就產生了一點改天換地的想法。所以那時候的中國,出現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但總體來說,在農業文明的時代,人們主要還是依靠自然,因為沒有好的天氣,就種不了糧食,沒有好的土壤,也不能獲得豐收。也正是在那個時代,中國有了天人合一的說法。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就是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依靠自然。古代關于天人合一有很多的論述,但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怎么處理,二是對天的力量的敬畏,認為天命不可違,人一生的命運是由天決定的。我們今天從生態的角度談天人合一,主要涉及的是第一個方面。
但是到了工業文明時代,在一些先起步的工業化國家,出現了一種新的哲學思想,叫人類中心主義。其核心就是認為只有人才具有價值、地位、權利和尊嚴,人之外的東西,從動物植物,到水、空氣、土壤,再到礦產資源等等,都是從屬于人的,它們沒有權利、地位、尊嚴,更沒有道德,也就是說,人與自然或者說人與非人的關系,是沒有道德可言的,人想干嗎就干嗎,而且也一定能夠干成。結果就是人對自然的破壞程度加大,資源隨便浪費、環境隨便污染、生態隨便破壞。可以說人類中心主義正是全球生態環境破壞的思想根源。這個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征服自然”,通過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掠奪,對環境的大肆破壞,人類確實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問題讓人類不得不面對資源消耗快、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受到破壞的現實。終于使人覺悟到,要想在地球上長久地生存下去,必須改變文明形式,改善與自然的關系。
于是便逐漸走到了現在的階段,生態文明時代。這個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面上回到了第一、第二個階段,即敬畏自然,依靠自然,但內核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始文明時期,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來源于“無知”,所以準確說應該是對自然感到“恐懼”。而現在講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則是源自了解。所以,不但要尊重自然,還要仿效自然,按照自然的規律來辦事情。所以,跟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最大的特點就是尊重自然、效仿自然的理念。它與可持續發展有緊密的聯系,生態文明講的是理念,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在以下的六大領域貫徹實施:生產領域、消費領域、城鎮化建設領域、天然生態系統保護領域、文化教育領域、法制和管理領域。也就是說,每一個領域都要體現生態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還要仿效自然。
生態優先下的經濟,是既能造福人民,
又不會浪費資源、產生污染的經濟
長江經濟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錢易:長江經濟帶,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核心理念和戰略定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篇大文章。以生態工業為例,就是要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排放。鋼鐵工業,過去對水資源的消耗很大,現在煉一噸鋼用的水減少不止十倍。鋼依然在煉,但理念變了,做法變了,現在對節約資源的重要性有了更充分的認識。生態優先下的經濟,不是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經濟,而是既能造福人民,又不會產生問題的的經濟。
在去年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前提是堅持生態優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逐步解決長江生態環境透支問題。強調生態優先,不是說就不搞經濟建設了,而是說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來指引經濟建設。具體來說,工業要搞生態工業,農業要搞生態農業,城市建設要搞生態城市的建設,所有的都不例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不再走歐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這條曲線體現的發展規律,一度被認為是難以避免的,但隨著人們研究的深入,發現不同國家的發展情況具有很大的差異,根本沒法確定那個“峰值”到底是多少。于是就有人提出,為什么一定要爬“高峰”,難道不能從中打一條“隧道”穿過去嗎?我很同意這種看法,既然“峰值”不確定,那就是說根本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界定污染到什么程度才會有余力進行治理。
另一方面,“先污染后治理”的一個基本邏輯是,發展必然帶來污染。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不管是西方還是中國,現在都可以利用科學技術,采用一些新的工藝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例如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等。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意味著發展方式變革,比如在產生污染的源頭就改變工藝技術,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排放。
所以,“先污染后治理”曾經雖然被視為一種規律,但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完全可以通過綠色發展,通過在源頭控制,來改變這個所謂的“規律”。
必須把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優先任務,
這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底線”
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對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有何重要意義?
錢易:當前,人類面臨著三大問題,一是資源不夠用,因為所有的資源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再生,如果現在資源用得太快太多的話,子孫后代可能就沒資源可用了。二是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水土壤污染、氣候變化、持久性有機污染、 臭氧層損耗等等。三是生態破壞,森林、河流、草地的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等問題。
其中,大氣、水、土壤污染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每個人都要呼吸、飲水、進食,而大氣、水、土壤的污染,正好對人的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造成直接的、威脅健康甚至危害生命的影響,而且誰都躲不過。
現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衣食住行的品質都有了極大的提升。但是如果每天都是霧霾,如果喝的水不能保證安全,如果從土壤中種出的糧食有污染物,物質條件再好,百姓也沒有幸福可言。習近平總書記講過一句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所以,必須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優先任務,這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底線”,只有保證了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才談得上進一步的建設和發展。
錢易:所謂的“先污染后治理”,從歷史上看,好像是一種規律。因為根據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環境質量才會改善。1955年,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提出了“庫茲涅茨曲線”,本是用來表示收入分配狀況隨經濟發展過程而變化的過程,但有時也會被用來體現環境污染和經濟水平的關系。工業化的過程中,隨著人均GDP的增加,污染的程度呈現上升的趨勢,達到一個“峰值”后,污染程度又開始下降。
防治污染攻堅戰,當前的重點和難點在哪?
錢易:環境污染有一個特點,污染者跟受污染危害的人,很大一部分甚至可以說完全是重疊的。每個人都是污染者,也是受害者。就說水、大氣、土壤的污染,固然跟工廠有關,跟農業有關,但也跟老百姓的生活有關。所有人都是垃圾、污染物的制造者,沒有人能徹底撇清污染環境的責任。所以,污染防治難就難在,每個人都要認識到問題,每個人都得努力起來。而要讓每個人都意識到責任,就要進行普遍的宣傳教育。
另外,污染防治還存在政策落實難的問題。以地下水污染為例,一般人的活動跟地下水沒有什么接觸,特別是一百米、兩百米深的地下水,畢竟中間還有土壤的阻隔。但是現在,深層地下水都受到了污染,這種污染是怎么來的呢?
現在,相關部門在環保方面的管理和整治不可謂不嚴格,但很多地方的工廠,依然在生產過程中大肆排放未經處理的廢水。當然,他們也不敢排放到河流里去,因為容易被查出來。他們用什么辦法呢?在廠里找一個不容易被發現的地方,挖一口深井,廢水廢液直接往里面倒。于是,表面上看河流污染好像減輕了,但卻加重了地下水的污染。所以,光靠堵肯定是不行的,關鍵還是要改革工藝,搞清潔生產,循環經濟,但這又涉及到成本問題。
所以,防治污染之難,一是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國家,涉及的人很多,宣傳教育的難度大。二是要解決技術問題,通過教育讓人們認識到重要性后,還要有具體的辦法,包括怎么減少污染、怎么治理已經產生的污染。最后,還有政策上的問題,比如對污染環境的人怎么懲治,對作出貢獻的人怎么表彰。要制定一套有足夠威懾力,還能有效激起人們環保主動性、積極性的體制機制,也不是簡單的事。
防治污染攻堅戰,跟很多因素有關系,有很多難點。要打好這一戰,重點其實就是要直面、解決這些難點。一是教育,一定要把所有人動員起來,承擔各自應該承擔的責任。二是技術問題,研究更好的技術來防止產生污染、治理污染。最后還有政策管理,各部門間要有協作。防治污染攻堅戰,不是靠個別部門就能打下來的,不管是政策制定、產業規劃、政治管理、技術研發,還是建立獎懲機制,都得靠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例如,工信部曾經對很多行業大量的企業進行調查,篩選出好的節能減排技術,向整個行業推廣;商業部也在努力推進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綠色發展,都對加強環境保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還必須認識到,污染防治的任務十分艱巨,不容易在短時期內完成,因此,在打好攻堅戰的同時,必須做好進行持久戰的思想準備。
□長江日報記者邢帆 采寫
攝影:長江日報記者周超
【編輯:宗夏】